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大全

兵不厌诈_兵不厌诈什么意思_兵不厌诈的出处

2021-01-19 14:24:19

成语大全

今天给大家说说兵不厌诈什么意思和兵不厌诈的出处,兵不厌诈,汉语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指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也指用巧妙的手段骗人。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

兵不厌诈:bīng bú yàn zhà

正确读音应为:bīng bú yàzhà

(就如同"学而不厌、贪得无厌--学习要是学进去,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极贪的人,他们为了贪欲上窜下跳,四处奔波,在外人看来,他们为了那么点利益这样忙碌得连身体健康甚至性命都顾不上了,他们到底累不累呀,--这样的人为了那些蝇头小利,虽费事不小,但他们对这天生有兴趣,从来不会感到有压力和负担"一样。

在军事上,为了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国家的最高统帅和一线军事指挥官不应该对战前的反反复复情报侦察和针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及时改变欺骗敌人的军事手段感到繁索和有压力,不应该对战前的军事情报信息相互欺骗翻来覆去感到厌烦……另有一个字"魇"可直接证明这一点。梦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睡觉时手放在胸口,压迫住了心跳或者呼吸,这些信息在梦中传递给人脑之后,人脑由于在熟睡状态下无法发出把手移开的指令,为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人脑把这些信息就转化成了梦中被鬼撵、被野兽追赶等等促使人身体启动大喊大叫功能、最终使人苏醒后移开手臂。"兵不厌诈"的"厌"字只是把"魇"字下面的"鬼"字根去掉了,其根本含义是一样的,是"压"而不是"厌"。所以,这个"厌"字的正确读音应是YA。另外,《论语》中"子见南子"中的"天厌之"的"厌"字与上面所说的完全一样,是"压"而不是讨厌。另在"天厌之"词条改正中说明。)

出处: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中有提到。

故事: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较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但兵力较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上一篇:乐不思蜀的故事_乐不思蜀的意思_     

下一篇:画龙点睛的故事_画龙点睛的意思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