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营救》是一部由刘一君执导,成泰燊 / 颜丙燕 / 梁俊一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悬疑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大营救》影评(一):又一个糟蹋了的好题材
比较遗憾的是香港的背景,却没有多少粤语对白,有些人(那些流亡的文化人和营救者)有些地方哪怕说些唔咸唔淡的粤语也好啊。还有细节也很不够香港,就以唱戏那段,其实当时香港粤剧是非常流行的,显然京剧很小众(好像没有什么名家流亡到香港)。
对比类似题材的《明月几时有》,许鞍华一个香港人,拍得稍微地道一点,但还是不够香港味。
这是个好题材,但拍得还是太一般化了。谍战不谍战,动作悬疑也不足,文化情怀精神内涵也是远远不够(《无问西东》那种)。人物也不出彩,成泰燊流于泛泛,颜丙燕更基本没什么表现。那个田牧宸,有点像盗版的林峰哈。
江湖传说,霍英东曾经用船帮内地运过不少重要物资甚至是罪犯、特工,霍英东传奇的一生值得拍电视剧,而且是爱国商人,绝对的正能量主旋律。想起了另一人物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父亲船王董浩云。
这部电影的失败,有点像当初珠影的《秋喜》,不伦不类之过。
最后,特别点名陈晓雪,戏份不少嘛,演得不错,继续努力,还颇适合民国戏的,争取演些抗日剧,我觉得比很多剧的女一女二都上镜而且有戏。
《香港大营救》影评(二):缺少必要的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表现出来的性格魅力,更让人感慨。比如以香港混混潘葆荃为首的本土帮派,从起初只看利益,到后来全力护送文化名人撤离,角色的转变合理且富有说服力,一个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汉子,在关键时刻做出的抉择,让人为之动容。 但是很多情节不合理,没有必要的交待,男主角叶伟强和颜丙燕扮演的女主角白梦瑶的感情戏非常平淡,似乎只是为了有场感情戏才有的感情戏。同时,男主角自带正义光环,走到哪里三两句话就能让对方折服,比如面对本应该对营救人员围追堵截的国民党特务人员,叶伟强只是来了一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在这个时候大发国难财。”就让这个女特务幡然醒悟,然后面对日本人的审讯一脸正气凛然,缺少必要的铺垫。
《香港大营救》影评(三):好题材!被名字吸引了!
电影《香港大营救》讲述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驱逐百万香港难民。同时,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茅盾、邹涛、蔡导演等800多人为求自保,纷纷隐藏行迹,蒋介石对邹涛等人发出格杀通缉令┉┉,形势千钧一发,万分危急。东江游击队队长叶伟强进入香港,香港混混潘葆提出“一根金条一个人头,只数人头不看生死”的条件,而这一切被军统驻香港特派员朱英跟踪……家国情怀,爱恨情仇,中共游击队、军统特工、日寇间谍、江湖混混,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悬疑跌宕伏……叙事比较松散 ,抗日营救主旋律的题材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电视剧 ,几个演员倒都是熟脸,过于脸谱话并不好! 开头想营造的紧张节奏以为自己开了二倍速快进 ,民国感的调色和镜头略带的暗角很刻意, 容易出戏!
《香港大营救》影评(四):先看逃离德黑兰,再看香港大营救
电影拍的稀松,不等于,那段历史平常。
对比2012年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Argo和2018年的中国大陆电影《香港大营救》,你才能真正体会,谁在历史中,更英勇无畏。
1. 营救人数:
逃离德黑兰,6名;
香港大营救:800多。
2. 被救人员知名度:
逃离德黑兰,卖拖拉机的商人、普通使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老婆。
香港大营救,矛盾、邹静之、夏衍......
3. 营救难度:
逃离德黑兰,还可以通过正常飞机航班,直接脱逃。
香港大营救,整个营救工作,花了半年时间,大部分是陆路。
4. 敌我力量:
逃离德黑兰,美国、加拿大、瑞士三国联手,对抗1979年的伊朗革命卫队。
香港大营救,普通游击队-东江纵队,对抗1941年的日本侵略军。
5. 付出代价:
逃离德黑兰,主要是砸钱,成立了一个电影制片厂,买了个剧本,伪造了一个电影拍摄项目,利用了几张加拿大护照,无一人伤亡,成功脱逃。
香港大营救,电影里有名有姓的男一号叶伟强(成泰燊,饰演)都牺牲了。真实牺牲人数,没法统计,因为,关联死亡的无辜民众,太多了。
6. 故事背景:
逃离德黑兰,1979年伊朗革命,美国大使馆被占领,50多名人质被扣,只有6名工作人员暂时逃离,躲在加拿大大使家里。
香港大营救,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香港沦陷,其时大批左翼文化人、民主人士本因皖南事变国共关系紧张,避祸而转移至港,却遭此突变而身陷险境,人人自危。这批文化精英正是日军诱降捕杀的对象。
但是,
如果,你先看《逃离德黑兰》,再看《香港大营救》,你给这部本土主旋律商业片的打分,就会更低了,超不过4分。
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是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导演、主演是本·阿弗莱克。
2018年的《香港大营救》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是,反派小配角,一个跟日本人合作的报纸总编,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人格,是随时可以自醒的一种神圣力量。
他可以背叛国家,但不会出卖同行。
可惜,他仰天含笑躺尸街头的那副画面,我没有拍下来,我也没记住他的名字。
orry.
【备注】
《香港大营救》的广告词“一场周密策划的大撤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逃离,一场斗智斗勇的大营救”,用来推荐《逃离德黑兰》更合适。
《香港大营救》影评(五):历史的见证
正好最近刚看完《杜月笙》,也了解到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为了营救国人各届所付出的努力,国家危亡,匹夫有责,希望通过该片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记住那个岁月,记住中华同胞在国家有难时所爆发出来的凝聚力,希望各个学校都能组织学生老师前往观看,各单位各领域的领导、高层都能组织员工前往观看,历史是永远抹去不了的事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记住自己的祖国在很多年前因为落后而遭受打压、欺负,各国人会因为你是中国人而看不起你、排斥你、欺负你,在中国逐渐强大的今天,中国的很多企业也逐渐向世界露出光芒,广州云联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中国人的本土企业,并延伸到了几十个国家、渗透进了我国的各省、市、区、县、镇,让老百姓敢消费、愿意消费、能消费,以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为我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波助澜。中国兴盛、我的责任!云联兴盛、我的使命!
《香港大营救》影评(六):刘一君:用光影在银幕上写诗
刘一君:用光影在银幕上写诗
山河虽破,魂魄不能丢,这魂魄,就是文化。1941年底,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香港,12月25日英军无条件投降,香港落入日军手中。日军为了在文化上实行统治,下令追捕身处香港的各界文化人士,一时间数百名文人学者和艺术家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国破山河、国家存亡之际,这群代表着国家魂魄与精神的文人们的命运将会何去何从?《香港大营救》以此段真实历史为背景,展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产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这些文化名流们的营救和转移,体现出了浓重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影片导演刘一君曾执导过《说说美丽世界》、《青青激荡的岁月》、《留守孩子》等二十多部优秀电影,并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编剧和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主编过诗刊《组成》,还获得过 诗韵 国际华文诗歌创作奖。这样特殊的创作经历使得刘一君导演的电影中充满着浓厚的文人气质和诗人情怀,此次的《香港大营救》也不例外。虽然这是导演第一次尝试商业片的制作,但影片很好地将类型化元素与导演的诗意表达融合在一起,无论是从主题独特的切入点还是视听元素的诗意塑造,《香港大营救》都是当下主旋律影片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影片由成泰燊、颜丙燕等知名戏骨领衔主演,于5月4日青年节在全国影院上映。
刘一君导演的作品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作者化表达,他身上的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怀也使得他的电影有着不同于一般影片的视角和内涵。同样是抗战环境下的逃离主题,影片不禁使人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相较于前者,《香港大营救》无论是从主题选择还是内容上都多了几分诗意的表达。影片的诗意,首先体现在对主题的选择上。作为一部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导演没有像大多数抗战片一样致力于打造战争大场面,而是从文人抗战的角度展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样的切入角度与刘一君导演本人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诗人,他深刻体会到文化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人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不亚于扛枪上战场的士兵,他们身上有着延续五千年中华之文化,唤醒民众心中不曾熄灭之良知的责任与使命。
影片中对于群像的处理和塑造都将守护中华文化精神这一主题体现得淋漓精致,拥有不同背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在这场营救行动中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了文化的传承。叶队长的助理阿根在回许教授住处取回教授手稿时不幸中枪受伤,在临死前一心牵挂的仍是奋力取回的许教授手稿。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南华日报主编王雅堂虽与日本人合作在报上刊登日本消息,但在危难关头与日本军人在街头公开叫板保护住了叶伟强及众多文化人的性命。诗人林南在知道自己不在保护人名单里后,为了不拖累大家毅然决定带着女儿一起留在香港。江湖混混潘葆荃本是个只认金条不认人的不羁形象,但却一路拼命护送众人出逃香港。在战争乱世下,无论是文化名人还是江湖混混,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都有着同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人。影片中对社会各界人士的形象处理十分生动,让人深深体会到国难当头唯有同心协力才能守护住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这部《香港大营救》正是我们在民族崛起的当下,对那段黑暗的、被异族蹂躏的历史,对国破家亡中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笃志坚守民族之魂的我们的先辈,所献上的祭礼。
诗意情怀除了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视听语言的处理上。《香港大营救》中影片整体色调偏暗,唯有诗人林南七岁的小女儿红色的裙子在冷色调中显得异常醒目,这样一抹反差强烈的色彩处理让人不禁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行走在黑白背景人群中身着红裙的小女孩,这样艺术化的色彩处理能给人带来比语言更加强烈的震撼力,拥有着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力量。在逃难途中这一抹异常鲜艳的红色是热切的希望,也是黑暗的背景下寓意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的灿烂愿景。刘一君导演用电影独有的视听语言以光影为笔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动人的诗意故事,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将商业类型片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良好的现实意义,这样的创新和尝试值得被注意和鼓励,也为其他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期待这位在银幕上用光影写诗的导演在未来能带给观众更多优质的作品。
《香港大营救》影评(七):刘一君用诗化影像再现历史风云
由刘一君执导的营救题材冒险动作片《香港大营救》,已经于5月4日在全国公映。对于刘一君导演,笔者印象颇深,记得之前他在香港参加完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后曾经表示:“电影不是宗教”、“尊重作为个人的写作的电影、作为娱众的商业的电影和两者合而为一的电影。”,在业界一直为所谓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界限争论到喋喋不休的时候,刘一君导演用一个“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着这种并非于同一纬度所引起的争端。
如今,由刘一君执导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也在身体力行的直面有关电影在艺术与商业上的融合,这部影片从阵容上看,汇聚了成泰燊、颜丙燕等一批戏骨,在制作与拍摄层面,也精工细作,不仅再现了日据时期的香港的风貌,而且无论是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是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都带来了极强的可看性。同时,影片又不俗套,更多的使用诗化的语言,来提炼曾经沦陷下的香港芸芸众生相,以及在“香港大营救”行动中的人性闪光点,或许这与刘一君导演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做导演的诗人,不是好的爱国者,这一点,从《香港大营救》的题材,就可见一斑。影片脱胎于真实历史事件与人物,讲述1941年底,以叶伟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风云变幻的香港对我国文化名人包括滞留香港的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等,展开了生死救援,在日寇全面控制下虎口脱险的故事。这是一次伟大的营救,历时近200天,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市,行程更是达万里以上。影片中,以概括性的故事,和标志性的人物,来凝练了曾经的营救行动,但已经充满剧情张力,恍若身临其境。
印象中《香港大营救》中,让人印象深刻特别的一句台词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看似深奥,却深入浅出,直接道出了沦陷中的香港,日本侵略者妄图控制住所有的文化人的野心,这也是我党开启了全力营救香港文化人的初衷,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虽然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当时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境地,但思想和文化的控制与反控制,无疑是需要先行的首要人物,因此,一句“山河可破,魂魄不能丢”,也彰显了爱国文化人的铮铮铁骨。
在影片结束时,当被营救的文艺界人士们的资料一一闪现的时候,我们深知,如果没有这一次的大营救,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史、学术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面貌。而刘一君在《香港大营救》中的身份,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导演对那场伟大的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作为一名文人,对曾经的营救行动的致敬与缅怀。如今,距离“香港大营救”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那次营救所给与我们社会与时代的巨大影响,却始终发热发光,《香港大营救》是影响到中华文化进程的历史事件,也是不可被遗忘的历史风云。
《香港大营救》影评(八):抗战情怀
先前一部周迅霍建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影片开头就有东江纵队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的情节,但只是一笔带过。这部香港大营救全篇叙述这一惊心动魄的营救过程,乱世中的动荡,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在片中都有动人的细节呈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动作戏和枪战场面,让本就跌宕起伏的营救过程显得更为紧张惊险 。 线索并不明晰,主角人物并没有立起来,然铁骨铮铮,在乱世中,我们能依赖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我们自己独有的民族身份,我们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国家,国家的建设者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为自己每天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出的成就骄傲。
《香港大营救》影评(九):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
刘一君之《香港大营救》:很文艺,很深刻,很火爆
文/笑傲江湖
集导演、编剧、制片人和诗人于一身的刘一君身上带有一股文人的气质,有悲悯和傲骨之心。这种气质使得他的文字,他的镜头变得柔软,柔软中又带着如刀一般的锋芒。就像他的先锋诗人的身份标签一样,总会在镜头里流露出那藏于骨子里的傲气,既是对生活的关注又是对现实人生活之困境的表达,既是敬畏又是对文人身份的恪守。以至于,圈中许多人都称他为“文人导演”。不过,从他之前拍过的电影来看,如《爱情在线》、《一百万》、《留守孩子》、《父子返乡》等电影,都流露出强烈的人文气质,又颇具故事性与艺术性,令人充满了期待。
今年,刘一君又将镜头对准他钟情的“文人”,与成泰燊、颜丙燕等人拍摄了营救大片《香港大营救》。该片讲述的是,1941年底,为了营救被日军通缉的文化名人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成泰燊饰)联手香港混混潘葆荃(梁俊一饰),与日军斗智斗勇,成功营救的故事。透过影片,可以发现,导演刘一君的能力。一方面,指涉的是他建构故事,还原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的“人文”气质的延续力。也就是说,刘一君注重了故事性、艺术性与趣味性,使得这部《香港大营救》呈现出别具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成为继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之后,又一部聚焦文人的不凡之作。
具体而言,谈论《香港大营救》,显然得“重回历史语境”之中,因为它标榜的是还原历史事件,更是为了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虽说,1941年底香港沦陷,滞留香港的数百位中国内地文人、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日军的追捕下,危机重重。但是,刘一君在处理这一背景时,只是截取了营救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人的事件,展开一场包含了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和日军的三方势力,从而窥探出创作者的叙事策略。这种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适当的选取,成为了《香港大营救》故事性的绝佳看点。导演刘一君为了强调影片的饿真实性与刺激感,并且减少历史的疏离感,通过悬疑的首手法,展现出叶伟强营救的紧迫感、邹韬奋、蔡楚生等文化人逃离的紧张与焦急感,乃至日军疯狂屠杀的血腥感。最终,完成了“大营救”的历史书写。
此外,在影像和镜头的处理上,刘一君仍然花费了一番心思,透过历史背景的布景,颇具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灵活自如且快速切换的带有节奏感的镜头,完成了《香港大营救》的“火爆”之气,“人文”之魅。例如,在叶伟强带领大家逃走时,他留在最后的战斗,无论是飞檐走壁,还是横空飞跃,都在枪炮中一一完成,伴随着各种镜头,呈现出营救前后的风雨历史,以此为我们带来一场扣人心弦的营救。与此同时,这“营救”本身就带着“人文”的(或者说“英雄”的)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导演刘一君本身所带有的。
从诗人到导演,这些年的刘一君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对中国现实、中国历史的关注与书写。这种书写,使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老派中国文化的情怀”,有责任,而且还浪漫。在电影《香港大营救》中,刘一君用一颗匠心,用故事性、艺术性的真诚而清醒的姿态完成了历史的书写,透露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与浪漫气息。
《香港大营救》影评(十):《香港大营救》文人导演刘一君:抗战背景下的家国情怀
由著名导演刘一君执导,成泰燊、颜丙燕等著名戏骨领衔主演的电影《香港大营救》于5月4号在全国各大院线与爱奇艺同步上线。影片取材于历史上真实事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侵占。为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到精神上的控制,驻港日军特务机关全城搜捕滞留香港的中方爱国志士和文化名人,身处香港的各领域文化人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在1942年的1月到10月间,从香港解救转移了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及其家属800余人,历史上将这次行动称为“香港大营救”。苍茫乱世,百姓流离,作为肩负着民族精神延续的文人命运无论是在战火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值得被关注和重视。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说,如果没有这次大营救,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政治史、艺术史都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影片独特的文人视角与诗意情怀也来源于刘一君导演自身的创作背景,除了制片人、编剧与导演的身份之外,刘一君还是一位诗人,曾出版过诗集《无限美的》,担任过诗刊《组成》的主编,而他作为一个诗人看待世界的独特角度和方式也反映在了电影中。不同于其他抗战题材的电影将重点聚焦于战场上的炮火场面,《香港大营救》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现了文人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这样的角度与立意是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无论是在战火连天的过去还是和平年代的当下,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所在,对文化的守护无论在哪个年代都应当引起重视。影片看似营救的是各界文化名人,但实际上则是守护住了文化脉络的传承。无论是蔡楚生所代表的影视文化,还是林南所代表的诗人文化,亦或是白梦瑶所代表的的京剧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节。这样的文化在乱世中显得更为重要,它们能开启民智,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士兵们在战场上扛枪打仗守护家园领土,文人们则在精神上延续文脉,让中华之魂免于断流。这样对于文化的反思和重视也体现出导演刘一君作为一个文人在商业化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弘扬。
影片以老戏骨成泰燊饰演的中共地下党员叶伟强为视角,在他营救被日军通缉的邹韬奋、蔡楚生、王莹、林哀南等文化名人的过程中与日军斗智斗勇,实现对文人们的营救转移,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版的《逃离德黑兰》。叶伟强本是游击队队长,对文化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本来不甚了解,来香港营救这些文化名人也只是接到上级命令为完成任务而已,但在解救许教授时,被许教授的节气和文人情怀所打动。他见到许教授时教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他气愤激昂地对学生们说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是国破半壁,日本人在东北、华北开办学堂,就是要改变中国的文化,日本人想要从思想上、从骨子里奴役我们。”即使日本人马上就要到楼下了许教授也坚持把话说完,他语重心长地向学生们交代:“倘若哪一天整个国家都沦丧了,希望你们还能坚守一个读书人的气节,一个中国人的良知。”的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肉体上的奴役只是表面的,精神上的统治才是国家彻底沦丧的标志。叶伟强在见证了许教授的慷慨直言和精神气节后明白了为何党组织要不遗余力的解救这些社会各界的文化人,而观众也在感动之余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论是绘画、小说、书法、电影还是戏曲,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精神所在,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载体,守护文化就是守护国家的未来。
这是导演刘一君首次尝试商业片,在类型化表达之余还融入了导演自身的诗意情怀与文人思考,使影片呈现出独特的作者气质。作为一个抗战冒险片,《香港大营救》凭借优良的制作,扣人心弦情节和紧凑的节凑,以及一众戏骨们的精湛演技将一段战争年代中国各界人士同仇敌忾对抗外敌的历史精彩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的枪战场面精彩火爆,谍战情节紧张万分,其中穿插的与主题紧密联系的戏曲场面也给影片带来了不一样的民族色彩,影片最后为了护送其他人安全到达而牺牲的角色也使得观众潸然泪下。《香港大营救》主旋律的题材下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和现实主义意义,在如今抗战片力求以大场面和精致特效吸引观众眼球的潮流下,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部特殊视角下的抗战片,在观影之余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深思考。战火纷飞的年代已在历史长河之中成为记忆,但对于文华的守护和流传却是时至今日的人们仍然需要继续做的事情,如何在今天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是刘一君导演在重现真实历史之余留给观众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