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空山异客》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空山异客》观后感10篇

《空山异客》是一部由杨恒执导,唐胜刚 / 梁宇 / 尚美彤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山异客》观后感(一):识客终离身客店,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是个异客

西方哲学问:“我是谁?”新媒体的各类公众号天天让你“做自己”。可许多时候,问题不是想明白的,比如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再或者上舞蹈课,你的思维知道这个动作该怎么做,但身体一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说通俗点儿,一个人的“心”在他身体里就和住旅店一样,和店家关系不和谐,可不成了异客。外界不过是心的投射,没有觉知,不过是活在惯性里。因果轮回,生命的最终问题还是会回到自己。

所以这部片子不过是用现实顺其自然地表现了一下生命的核心问题,而且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很多亮点,比如田园诗中的意韵,山水画中的留白,情感表现中的克制、哀而不伤,形式极简但内涵充沛通透,哲思不是严密逻辑的罗列,而是表现化于无形之中。能写的东西太多,我仅就大家讨论中比较集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节奏为什么这么慢,有没有这个必要?

我觉得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慢而慢,不疾不徐,将将好。它始终没有抛出来却一直给出的节奏,就是需要感受。生命的觉知力和掌握的知识多少没有关系。而大多数人在外界的影响下早就麻木了。比如,你正常速度向左右转头,一般人都觉得很流畅。可如果你用最慢的速度最必要的力去旋转,恐怕大多数人会发现,你以为的流畅其实是有卡顿的,所有的不均匀就显现出来。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快速其实会掠过丧失很多信息。所以片子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观察范例,表面上看主人公的气息、情绪被刻画那么细致有什么用,其实你看到了他那么终会看到自己。在看似寂静的冗长中,体会微妙的自然变化。

2.对白如此少,没有故事?

作为一个靠文字谋生的人,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完整,丰富,虽然很多对话只有问没有答,但回答不一定要通过语言表现。用最必要最少的对话,没有说教,却直击最终的道,这个留白很高级。语言是每个人潜意识的外化,它是最直接的防御皮肤。成人总害怕没讲清楚,被误解,于是反复。但看过真正优秀儿童绘本你会发现,用最简单的词汇讲出的故事一点儿都不幼稚,它甚至和一厚本哲学书籍表达的殊途同归。如果开着录音笔随机记录过你一天说过的话,那么抽空拿出来听听,也许那个人的某些陌生你自己都会惊讶。如果去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谈论过,也许你在面对问题滔滔不绝一二三四的分析解释完,他的关注点却不在你说了什么,只会轻轻问一句:“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西方人的性情直接,讲故事喜欢大量语言,但高级在表达,逻辑严密却不做作,因为有了情绪情感细节综合调度,很能引起现代人共鸣,不会觉得自己被教育了。但国人骨子里还是含蓄的,不喜欢什么都评判得明明白白。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中年人回乡的现实故事,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山鬼的魔幻故事。或者用更抽象的视角,不过是寻找自己以及对生命的理解过程。那些生活中遇到的疼痛,是觉察的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自己。那一瓶瓶喝不完的山鬼酒,何尝不是逃避的止疼剂。但宿醉后的醒来,问题还在,一遍遍以不同形式出现。和打游戏一样,过不了的关,没法跳过玩下一关。人的潜意识就是这样趋利避害让我们存活的,但何时才能挑出惯性和轮回?

3.以山为大环境,这是迎合流行的乡村趋势?

我觉得山中的视觉选择,非常微妙。首先,它有很好的净化功能,可以集中让人去体验。我常常一个人去山里走走,有时候就是散步,有时候是徒步。不戴耳机,不说话,你会发觉自己的感受力被训练得很敏感,对光、声音、气味,当然包括自己。片子中选了这么一个安静的环境,没有很多干扰,故事会更洗练。

空山也非常具有禅境。除了视觉表达出空静的美感,还有象征。世界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演化。以男主为代表的一众人物,天天在山里,在这么一个单纯的环境里,如此有禅机,但不觉知自己,身心分离,那么还是迷茫的。这是常人所处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也不管你是否离开过故乡。片中遇到的两位僧人所处的自是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老和尚和男主的对话特别有意思,至少点了两个点。一是老和尚说:你不喜欢春天是因为你父母在春天出事故离开了你。但我们多数人在平日里的感受停留在:“我不喜欢春天。”这背后的痛的原因我们不想碰,久而久之就忘了究竟是为什么不喜欢了。于是这个恐惧就从种子生成一棵树,枝条蔓延到各个角落。二是男主问老和尚:“小和尚为什么不说话?”老和尚告诉了他缘由,并且他后来自己去问了。但影片里并没有小和尚说的话。陆龟蒙有句诗,“多情惟墨客,无语是禅家。”禅本来就是不可说的呀。

最后赞一下吕松野的摄影,太牛了,从《塔洛》、《八月》到《空山异客》,无论题材怎么变,永远能找到最适宜的表达。它视觉呈现出的现场感,让你甚至能感受到空气的湿度,光的温度。

:这部片一定要在大荧幕上看,否则至少损失百分之六十的信息。

《空山异客》观后感(二):咱闯荡闯荡就回家哈。家乡永远是你的温暖港湾。

The ghost in mountain.吕松野的摄影很厉害,继清水之后又一部摄影见长的影片。山鬼烟、山鬼酒、山鬼歌成就了这部空山异客,夹杂在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当中的半抽象概念更加增添了这部影片的魅力。影片主要讲述了一名刚刚出狱的中年男子,在离家多年后,重新回到了家乡,然而发现自己和家乡已经完全脱节,他无法看到未来,只能走在路上,直到被另一种偶然击倒在地。作为一名在异乡求学的学生或者以后毕业在异乡求职的我来说,故乡这个字眼已经变得越来越敏感,每次回家都会增加一些陌生感,每次问父母家乡的变迁的时候,心里都会有一股莫名的酸溜溜。家乡在变迁,父母在变老,常回家看看。

《空山异客》观后感(三):冷门不小众,错过他们实在可惜!

文: 百老汇电影中心

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北影节片单洋洋洒洒几百部,大师经典和各种热门大片容易砸昏头,还有一些冷门小众片在夹缝中难以被发现,怎么办!BC今天就为这些不该被忽视的小众片大声疾呼,错过他们,实在可惜!

今年有三部片名撞了车,放到一起简直逗你玩,他们就是《空山异客》《空山灵雨》《巫山云雨》。没错,是不是想到去年很多人《我的舅舅》和《我的叔叔》乌龙抢票记?

这三部片名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好在精简又对仗,还有古典美和诗意,很多导演就偏爱四个字起名,如王家卫和被翻译过来的贾木许,也难怪给抢票的影迷们出难题了。

《空山灵雨》1979

《空山灵雨》是胡金铨1979年的电影,发生在一个寺庙里的故事,主持即将圆寂,手下弟子和朝廷将领各怀鬼胎,相互之间明争暗斗。这也是胡金铨把武侠电影带入包含着人性思考与佛家禅机更高的精神境界。

《空山异客》是去年的新片,导演杨恒,摄影吕松野。吕松野是之前《八月》和《塔洛》的摄影师,相信已经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本片中画面也营造出古典画的美感。

长镜头,大远景,或许会挑战部分观众的观影习惯,但影片的摄影绝对是值得视线长时间停留,放松,舒缓,感受情绪的流动。影片故事性削弱,也更注重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空山异客》2017

影片以一位返乡男人老六的车祸开始,而后老六又如鬼魂般回乡走亲访友。一开始就有着浓厚的乡愁,但又以十分别致的方式呈现,框出一抹神秘、哀愁、发人哲思的心灵世界。

《空山异客》有着非常现代人的情绪,游子归乡,物是人非,身不能所至,但心向往之。回首犯下的错,曾经的恋人,周遭的变迁,荒凉的山,熟悉的土地……

本片在北影节展映有映后活动,分别在4月14日周六15:45资料馆1厅和4月15日周日13:30,导演杨恒出席映后对谈。

有趣的是,杨恒导演之前的一部《槟榔》,和《巫山云雨》一样,拿过釜山电影节的新浪潮奖,《巫山云雨》还是第一届的得奖作品。

《巫山云雨》是张献民主演,是的,就是《颐和园》里的张献民,也是导演、编剧、监制、教授和策展人。

《巫山云雨》1996

导演章明是第六代导演中的异类,早期的影片《巫山云雨》、《秘语十七小时》和《结果》中展现的心理现实主义,具有鲜明的独创风格和极高的艺术水准,被称为“中国的安东尼奥尼”。

还有一部冷门独立影片《秋野春潮》,关于生活和感情的多重选择,发生在云南的布依族青年当中。

自从《秋野春潮》在第70届戛纳电影节活动期间初次亮相后,电影就在各类国际电影点映活动上好评如潮,虽入围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保持低调亦备受关注。这样的题材的独立影片也难得在大银幕上看到。

《秋野春潮》2017

“北京展映”活动将于4月6日至22日在北京地区32家电影机构、高等院校举行独家售票平台:淘票票

《空山异客》观后感(四):Ghost in the mountain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在搜肠刮肚之后,我依然想不出一个能很好评价它的形容词。导演没请过任何一位专业演员,就这样拍尽了湘西的山水世态、草木人情。这一次,导演、演员和观众达到了绝对意义上的平等,演员们都自然而本真地操着一口湖南方言,如同本色出演;导演碎片化地叙事,大量地留白,他不讲道理,甚至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没说明白,剩下的都留给观众自由创作发挥了。

见面会上,自感年少浅薄,难以有很深的领悟和见解,甚至是看到结尾,才串起了电影的大概情节,细想后尽是惨淡和悲凉,穷疯了的乡里人,嘴上抽着烟、喝着酒,心里憋着发财和娶媳妇的美梦,当真为了钱财铤而走险后,才恍然发现自己的命就值公安局里两万的悬赏金。阿杰永远都无法知道,他用命换来的尽孝钱,不仅害了六叔,且永远送不到他父母手里,就这么不清不楚地成了两个无知少年泡网吧打游戏的钱,影片最后少年放的那震天响的音乐,隐约透露着少年成为所谓暴发户后的张扬狂妄和有钱无知的彷徨。这大概也是中国富豪的悲哀。

洗浴中心那场情而不色的戏真是完美触及到了我的high点。客官有意,戏子无情。何为真实,何为虚拟,已然分不清。

兴许还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不参禅,不拜佛,对于空山之中两位高僧难以产生太大共鸣,唯有空旷和虚无可见一斑

在此附上今天见面会的照片,支持这样追求个人风格的青年华语导演

当电影不为资本服务时,才可称之为艺术品

《空山异客》观后感(五):这可能是今年最具挑战的国语佳作

文 |陈思航(首发于“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2017年,柏林影展的全景单元出现了一个中国面孔,杨恒导演与他的新作《空山异客》让世界体认到中国湘西的美景与人情。虽然杨恒的作品已经在釜山、香港、鹿特丹等电影节上出现过,也赢得了一些奖项,但他的名字似乎仍不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熟识。这一次,他的长片作品亮相北影节,让观众们有机会一览这位导演的影像魅力。

《空山异客》又名《山鬼》,它的故事又发生在湘西这个以“赶尸”之类的诡事闻名的地域,不免让人猜测,它是否是一部鬼气森森、一波三折的恐怖片?然而,杨恒的这部作品却出人意料地沉静,导演通过独特的方式审视鬼魂,又通过鬼魂的视角审视人世。

这样温柔的“鬼片”并非没有前例。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湄公河酒店》、《热带疾病》和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岸边之旅》等作品,都以独特的切入点审视鬼魂的本质和生死的边界,这甚至形成了亚洲电影的一种独特类型,让西方世界看到在基督教视阈之外,还有探讨死亡的别样方式。

而杨恒导演的这部《空山异客》,作为这一类型序列的最新产物,将中国传统美学与湘西的巫术文化嵌合在他独特的影像之中,可谓是这届北影节一颗璀璨的遗珠。这部影片的“剧情”仿佛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返乡游走的中年人,发现一切都今不如昔,四处走访友人与恋人,孤独地怀念着过去。但是,这部影片的魅力更多体现于“剧情”之外的东西。

《湄公酒店》

就影像风格而言,它继承了杨恒作品一贯的特质——缓慢的节奏与运镜,它们让观众得以更细致地体认影片的构图。杨恒在访谈中提到,他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会有意地模仿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

因此,中国画式的“留白”在影片中随处可见,成为了这部作品最为重要的表意手段之一,而这一静态的绘画手法也在影像中通过动态的方式被精彩地重新诠释。

在主角与他过去的恋人在河边交谈的那个动人场景中,两人面对河水分别站在画面的两侧,中间的留白处有一座灯塔。随着对话的进展,画面的焦点从那座灯塔缓缓移到两人的身上,灯塔渐变模糊,人像渐变清晰,达成了对内心世界之推进的精彩描摹。

画面的留白处常常展现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形成了人与自然深刻的对应关系。在戛纳季影片《无爱可诉》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导演是如何用苍凉的雪景描摹人心的荒芜的。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在某些论者看来也是艺术最为崇高的追求之一。而在《空山异客》中,就像在中国画中那样,渺小的人像总是孤零零地立在画面一角,甚至常常被融为了画面的一部分。

《无爱可诉》

在主角上山问僧的场景里,连绵的山峦与微动的轻烟将幽静的禅意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主角与兄弟对话的镜头之中,留白处浓重的山雾与倾斜的树枝隐隐指涉着两人内心的隔阂。在这些范例之中,导演缓慢的影像风格与节奏给予了观众大量的时间,静默地体认着影像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的关系。

就叙事而论,《空山异客》也为观众提供了大量的解读空间。影片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线性的、完整的故事,而是掬起了一把时间与空间的碎片任人玩味。主角究竟是人是鬼?在包括片名在内的大量暗示之中,主角给我们的印象就如同鬼魂般虚无缥缈。

然而,就如同开放性的构图那样,导演也没有堵死我们对于故事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开放性的叙事。极少的对话与缓慢的镜头,并没有给我们过多的信息,冲突性的事件似乎都只存在于画面之外。在主角与友人、恋人、亲人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隐隐约约能够从细节处看到关乎他过去的一个模糊的框架,但这框架从未清晰。

这部影片为我们提供的,更多地是一种个人化的情感经验。它像是一张镂空纱,更重要的是它所镂出的空白之处的东西。当我们体认到角色的情感之后,故事本身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观赏《空山异客》,注定是一次别样的观影体验。这部作品代表着中国电影的一次独特的艺术探索与叙事实验,也是一次对生、死、人、鬼之边界的探访与叩问。

《空山异客》排期4.14六|15:45|资料馆1厅【导演映后见面】 4.15日|13:30|百老汇万国城1厅【导演映后见面】 4.21六|16:15|卢米埃芳草地3厅

“北京展映”活动将于4月6日至22日

在北京地区32家电影机构、高等院校举行

独家售票平台: 淘票票

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宣传

中国电影资料馆团队 陈思航

《空山异客》观后感(六):为客死者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回到家乡,发现一切都变得不认识了。或许他想忘记看见的,就借酒浇愁,到处瞎逛,经常醉倒在路上。人们称呼他山鬼。

那后来呢?

后来他死了,他原本就是鬼嘛。

上述对话场景并未出现在电影里,它似乎更适合出现在某个传诵诗经的乡下私塾,课间休息时,扎辫子的小丫头,和白胡子的老先生之间的问答。

或者,它更能以一种中国人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引发种种物是人非、草木春秋的感慨。

我们身处剧烈滚动的现实之中,颠簸与加速运转的欲望之力,时刻都要将人抛离原地。回望似乎是无奈的姿态,却时有未曾经历的新鲜。弗里尼的《阿玛柯德》将记忆的故乡视作一种梦境,并在这种梦境中再度透射出人生最初的欲望。这是混杂了真实与虚构的人生幻景。无数电影艺术家带着逃避现实的愿望去拜访电影这个浩大的梦乡,从中摘取甜蜜或辛酸的精神果实。这种方法论或已成为情结,一方面镜子般折射作者眼中的现实,一方面又加强这种洞穴般体验的深度挖掘。杨恒在这部最新作品中,找到了时间这把挖掘的尺子,并将他一以贯之的人生荒诞的体验提升到了极致。

允许我稍稍离题,说段往事。2008年夏末秋初,我孤身一人,途经张家界、凤凰,去吉首。沿途风景不断,心路曲折幽深。在吉首,我意外发现一桩足可记入湘西历史的群体性事件,市民与军警据说曾对峙数日。适逢风暴过后,街头仍有荷枪实弹的军警,路边民众窃窃低语,惊惧与各种传言弥漫不散。我想起这是杨恒的城市,是在他的首部作品《槟榔》中,将沱江边上逼仄与阴郁的青春娓娓道来过的城市。环顾周遭,寂寥苍茫,小城故事被夜晚的巷声灯市赶入我仓皇的梦境,大汗淋漓地醒来,匆忙踏上归程,留下了湘西之民风强悍肆虐的粗浅印象。时过经年,我记不起,自己是否曾矗立在沱江边上,为在电影里见识过的这条江重温那股初遇的清风。

其后,与沉默寡言的杨恒有过一面之交,寥寥数语,仿佛他断了话头,心绪就随时沉回到故乡,那条日夜流淌的大江之中。与他的电影相似,整个人悠慢、凝重,但戒备并警觉。我想象他在吉首的生活,他也许会有一起喝酒唱歌的朋友,他从北京毕业后回到家乡,因为拍电影而建立起来的生活节奏,他绝望过吗?他幻想过另外的生活吗?最初,他是下定决心从家乡拍起的吗?这是另一个无法回答的私人故事,躲藏在他的电影后面。

一个外出打工多年的青年,回到无论人际还是景物都已荒凉的家乡,仿佛一场时间的浩劫,连童年的房屋都已残败无人。他陷入彻底的陌生之中,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劫案,直到毫无觉察的送了命。空山异客,从片名,能感觉到仿佛远古般浓郁的神秘气氛,萦绕在片中青葱翠绿的山头。整个电影故事线索环环相扣,青年人的归来,仿佛一个孽因:大哥死去,恋人远嫁,兄弟入狱,连游荡山谷的骑手,莽撞血性的少年,都似乎因之身陷囹圄。片首,回乡青年睡在长途客车站长椅上,他头顶上悬挂的电视里,新闻在播报着数日后他抛尸荒野的消息,而这是片尾才发生的事情--------------这时间上的背谬矛盾既明确了作者的立场,也昭示出整个因果循环的宿命:回乡路是条不归路,无论你如何选择,进入这种现实就是死路一条。一种无法避免的天注定。

或许这是杨恒将他截至目前为止最黑暗的人性体验,悬置在一个外貌古意盎然的故事里,等待人们去心悸与感同身受。这也是生活在湘西的一个导演,对生存现实的深切体验,并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一口恶气。

比起贾樟柯温柔伤感的《山河故人》,《空山异客》于人事凋敝中尽坦生之无常,更锐利,更接近个体生命。

没有一个有野心的创作者,会甘心局限于一个规定情境与时空内的故事。杨恒在《空山异客》中,营造出一个缺乏生存目的的局外人,重新入局后的荒谬,也为这种荒谬铺垫了超越现实层面的迷离诡异。超现实主义者在大半个世纪前,对“现实即超现实”的最终感悟;法国导演杜蒙所言之“我从不关心现实”的艺术态度;在这部电影中以人、山水、旧事新颜和异端奇闻的景观轮转,实现了颇具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融合,并赋予观众间离感,也让整个故事超越了地理和时空局限,涂抹出更加强烈的悲情与戏虐交相印染的色彩。以一时一景映照广漠人生,以山中一日渡世上千年。让我们恍若身处冷热交替之中,被抽离了自身。每一个异乡客死者的愁容,每一个无家可归的野鬼,吊诡地侵入我们的记忆与情感。出于不便剧透的原因,片中故事(包括故事里包裹着的一些意味深长的小故事)细节不予赘诉,而场景拍摄中的一些入神之处,倒是可以分享。

在这部极具突破性的作品中,杨恒和他的摄影机比以往更多了推拉摇移的调度与运动,并力求在场景中呈现出人与景融合后的象征性涵义。既保留了原先客观、冷静的观察角度,又增添了发现和追述般的细节。如男女河边对话场景,是对古典情爱场面的戏仿,也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比于废弃教室中的杂乱破损,男女主人公头顶平台上,一闪而过的一群孔雀,仿佛回放了他们过去了的、可望不可及的美丽青春;对比于心有间隙的兄弟情,浓雾悬崖边各自倚靠的两棵怪树,遥相呼应又孤傲独立。电影在由一个无所事事的酒鬼异客引领的旧地(也多是废地)漫游中,将粉墨登场的人物与周遭自然世界的迷离景色镶嵌在一起,如同空寂山谷中的一群游魂,在述说着他们哀怨的前世今生。结尾的暴力场景不见刀光与呼喊,却用精准的镜头节奏,在幽美无声的山林溪径中,调度与凸显出摩托少年凶狠的戾气与令人窒息的恐惧与破坏感。

这是一部可以一幅一幅画面去翻看、去耐心咀嚼的电影,也是看懂了以后,会久久不能释怀的电影。纵然我看过太多大全景的牛逼结尾,也不能像这一个这样记忆铭心:那两个少年被铐在警车上,脸色冷漠而略显疲惫,好像刚打完了一场网吧里耗费心神的游戏,正在每天的毫不新鲜的回家路上。在他们身后,山谷静默如常,青翠遍地却人迹了无,一切发生过的,将发生的,一切被拘捕的人生和青春,将被单调的电视新闻播报完毕之后,消弭于空无。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杨恒电影里,主人公话总那么少?

现在,我确定可以这样回答:在一个随时都变幻面目的陌生世界里,一个被不断更换布景的舞台上,你就像是被错误安放的一个拙劣的演员,被抽离出背景的一个来历不明的异客,四顾惶然,孤独而无助。你打算说哪一出戏的台词呢?戏都已经没有了,或者换掉了,除了张口结舌地不知所措,你还打算说些什么能欺骗自己的吗?

是的,存在主义者如是说。

    

上一篇:《死侍2》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     

下一篇:《德九》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