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淹没》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淹没》经典影评集

《淹没》是一部由维姆·文德斯执导,艾丽西亚·维坎德 / 詹姆斯·麦卡沃伊 / 亚历山大·希迪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淹没》影评(一):爱与信仰

刚刚看完,心里面有些堵得慌,有种感情难以言表,有些疼,有些伤感。这是一个关于爱与信仰的故事,甜涩的,苦口的,没有解药。

介于个人的知识面有限,所以穆斯林是个怎样的存在,男主最后关押的究竟是什么地方,以及女主到底在研究些什么等一些问题,我是无法解读的,我只能从一些比较大条的方向去理解这部电影。

故事的起源发生在一个美丽的海边度假别墅,浪漫的地方,注定会发生浪漫的爱情。男女主的相遇,原以为是一场露水姻缘,也许原本就没有期待会有结局,所以爱得更加无所顾忌,心灵的契合,为以后的思念奠定了基础。

男主,一个特工,随时会受召执行任务,今天不知道明天的生死。女主,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从事着危险的深海探索工作,比起死亡,她也许更在意自己的研究没有结果。终于,缠绵后终有离别,在爱得最美好的时候分开,彼此记住的都是对方最好的样子,所以思念里全是甜蜜。

美好的时光

男主的命运有些不幸,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抓住关押,受尽各种煎熬,在他最黑暗的人生里,对女主美好回忆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他努力活着,努力让自己能回到爱人的身边,爱让他有求生欲望,对女主的爱是一种信仰。

女主很快失去了男主的消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探索海洋的奥秘,对爱人的思念令她抓狂,无法专心工作,最终海洋拯救了她的思念,淹没了她的爱情记忆,治愈了她的情伤,此时,女主对海洋的爱是她的信仰。

此处,不得不提的还有关押男主的那个地方,那些人。那名医生,治病救人是他的信仰,即使让他背弃了他原有的生活背景;那些拿着枪的穆斯林,他们有自己信仰的真主,也许他们做着残忍杀害平民的事,也只是为了铲除异己,捍卫自己的信仰。虽然我震撼于战争的惨烈,但我无法去指责谁对谁错,他们都只是在为自己的信仰而战罢了……此处是如此无奈和压抑,这些是本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血的代价,令本片得到升华。

人生的另一面

信仰这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一旦有了这东西,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男主在失去自由时,爱情是他的信仰,女主失去爱情时,对海洋的爱是她的信仰,爱是一种信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这种爱,可以是男女之爱,可以是职业热爱,可以是父母子女之爱,可以是宗教之爱,都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所有。

电影的结局,是没有结局,一直看到字幕结束,也没有期待的彩蛋出现,所以最后男主活下来了吗?和女主在一起了吗?谁能告诉我……

《淹没》影评(二):一美的蓝色双眸就足以让人淹没了

她要去探索海洋最深的深渊带,他要去找出索马里暴力组织的根据地。

她知道如果潜艇出了问题自己只能在深海里慢慢窒息,他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地方与一群恶魔作战几乎是九死一生。

她在与萍水相逢的爱人失联一个月后几乎溺死在思念的海洋中,他在暗无天日饱受折磨的地牢里忍辱负重努力要活下去。

她和同事在深渊工作时几乎遭遇死亡,他被押解到海滩上时被身后的枪声吓到失禁。

她在深海中感慨:这些生物在没有光的地方依然顽强生长;他在索马里见识人间地狱的惨状,屠杀与戕害随时随地可以发生。

她终于能够脱险,和同事回到阳光灿烂的陆地;他终于不辱使命,准确定位让敌人被一网打尽。

短短几天的相恋,她用他的笑容、明眸作为自己深海里的阳光,他用她的美目、甜吻作为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他们的工作都与水有关,他们的恋情也与海密不可分。而贯穿整部电影的,是湿漉漉的思念,是如海浪拍打礁石般日夜不停的牵挂,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信仰,以及在此之外发现还有值得自己眷恋的爱情,对爱情的追寻与守护。

《淹没》影评(三):从海边的僧人开始

男主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正在看画廊看一幅画,这幅画叫《海边的僧人》, 孤独的僧人独自面对云随风卷辽阔的大海,那更广阔的大自然世界里,仿佛存在着某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海边的僧人好像有自信正在感应那个更广阔的世界,此刻男主的眼神中有一丝出神,但一闪而过。

这幅画作不会平白无故出现在这里, 画作本身的意味开启了这部电影的基调

我觉得选择这幅画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孤独,虽然导演维姆.文德斯一贯以疏离和虚空见长。

除了孤独以外,还有一种人类面对更宏大的主题的反应, 比如面对大自然, 观察大风暴前的天空,来到一片人迹罕至葱绿的山谷,清晨薄雾里的静谧,见到第一道太阳光线射进林子里的时刻,任何有过同类经验的人都会有所体会,人类在特定的孤独时刻中感受到的大自然某种崇高的力量。

这么宏大的题材要嵌合进一个爱情故事载体里,怎么做

或者说爱情跟大自然的力量又有什么关系?

从这幅意味深长的画作出发,交代了男主的特工身份,特工在执行任务前要先去度假。 他选择的地方是法国北部迪耶普。

为何是迪耶普?

除了壮阔的白色沙滩,高耸的悬崖,美轮美奂的风景外,迪耶普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里曾经是二战期间,惨烈的迪耶普奇袭旧址

影片中男女主角相遇的时候,女主带他去看沙滩上一处二战碉堡遗迹

男主很兴奋的脱口而出,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那为何是迪耶普?当年迪耶普奇袭以盟军彻底的惨败而告终,大量的士兵伤亡,但这次失败也为了之后诺曼底登陆积累了很重要的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其中蒙巴顿后来评价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时说道: 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过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

这个启示对男主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当时男主说欧洲的恐怖袭击越来越多,他决定追根溯源深入索马里,以身犯险挖出穆斯林极端组织的根据地,摧毁恐怖炸弹的源头。 这种任务连他的同事都再三劝他不要做,因为太冒险,分分钟自己就没命回来了

而男主此时来到迪亚普, 他的决心和信仰是每个“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换句话说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迪亚普战役中牺牲的每一个士兵都为了之后的盟军胜利,为人类的光明的延续作出了作用。

他来到迪亚普是为了巩固自己的信念!

后来他跟女主躺在床上为她念约翰.多恩的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接着这首诗,女主问他“你即是多恩的崇拜者,又是信奉上帝的爱国者,不觉得有愧吗?”。我的理解是聪慧的女主总结了男主性格的一个矛盾点,多恩诗歌中有很多人生的空幻感,代表男主的一个性格特征,牺牲小我不仅是为了更伟大人类事业,还有一些他对人生的反思。

所以即便是极端的伊斯兰教,他们也是人类的一部分,当后面两个人讨论恐怖袭击的新闻时,男主不无痛苦的说道, 改变他们最大的障碍也正是最美妙的一部分,即他们有能力去相信

这是男主非常理性的思考和强大的同理心的魅力。

所以他才专注认真的问女主,深海探险的致命危险到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受。注意他问的不是为什么,而是会发生什么, 什么感受

所以后面,当索马里的医生幻灭的说道,人人皆有一死,一切都无谓,他回忆起了这段谈论,女主说在深海的潜艇里窒息前,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女主一低头,脸上真实的默然,混杂着一丝禁忌还有坦然的无能为力

不得不赞一下, 当时的这个镜头表情,坎妹给的太丰满了

面对更未知的力量,面对不涉及到任何人类本身权力所能够控制的范围。

面对一个明知道有死亡而仍要去做的选择, 面对接受死亡的结果

两个人的人生理解不谋而合,彼此回应,以上这段对话是两人刚吃了一顿午饭,在小林子里散步后说的,吃饭前还是陌生人,我想这个时刻男主应该已经爱上女主。在这一刻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男主的性格塑造和之后的心灵成长都交代的非常完整,影片中多次生死点上用男主回忆的穿插,来增加他的信念和力量。

虽然两人萍水相逢,感情上的深刻已经演化成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心有灵犀。

《淹没》影评(四):爱,能被淹没吗?(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算观后感吧

一部爱情片,但是加入了极端宗教这个元素。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导演在暗示极端宗教在阻碍生命或者说文明的发展。

女主是科学家,研究生命起源,男主是一个特工。电影开头三十多分钟,给了观众一段浪漫的邂逅,两个人相遇相爱,但很快因为各自的任务要分开。女主不知道男主身份。但是男主去了目标地就被俘虏了。

由于刚刚相爱,那种缠绵、执念那么强烈,双方都被这段感情的突然“中断”而折磨着。男主在折磨中坚持着,在恐惧中寻找希望,但是支撑他的却不是什么伟大信仰,而是想回到女主身边。这里可能就是暗示爱才是唯一需要的信仰。宗教信仰,不管极端或不极端,都不能与人类精神最高阶的爱相提并论。

他坚持住了吗?爱情能被这个社会嘈杂的东西“淹没”吗?结局不剧透了。

《淹没》影评(五):Dust to dust, water to water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Submergence呢?大概是因为女主淹没在海底世界里,男主淹没在动荡世界里吧。(肤浅的我)

片中男女主有对生死进行过探讨,在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女主念着自己写的句子,企图让自己心平气和下来,她觉得,在深海里,没有人能救她,她在真正死亡之前,有五天的时间思考问题。男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显得更真实一点,他虽然有哭,也有被吓尿,可是他从来没有退缩和闪躲,他很勇敢。在他执行任务(被虐)的日子里,女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撑。

一美饰演的James(好的和自己真名一样)在度假的时候遇到Dani, 一个是水利工程师职业cover 下的特工,一个将数学运用于海洋生物研究的bio-mathematician(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两人用了几天时间相识相知相爱,然后就各奔东西了。James要去索马里对付一群不法分子,Dani要潜入海洋的深入进行研究。他们断绝了一个多月的联系,也思念着彼此。在故事的最后,Dani虽然经历了一点小事故,但还是会平安地回到海面。James 被虐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暴露了自己的位置给美国军队,军队铲平了这个组织,为了不被错杀,他跳到了海里。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James漂浮在海面上,也看到Dani闪着泪光的脸庞,她嘴角的微笑渐渐漾开……

没错,那就是结局了,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们重逢,但我相信他们终究会重逢的。

在故事的最后,女主依然在深海里,但她已经看到了浮上水面的希望;男主也跳进了海里,海是他逃生的希望。人们常说,尘归尘,土归土,但海洋才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人体内百分之六七十是水,地球的71%是水,所以女主说的“That’s not dust to dust. That’s water to water”也不是没有道理。

影片用插叙的方式进行,一开始让我想到了Manchester by the Sea,虽然两部的题材不同。后来就不会这么想了,因为到后来,插叙的技巧用得没有那么高深了哈哈哈哈……

在Dani拿着手机怎么也等不来James信息而黯然神伤的时候,James正从一个小黑屋被丢到另一个小黑屋,要不然就是用手铐铐着,从一个地方被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让我笑出声来的是,在最后的沙滩上,有个人想将他的右脚绑在木桩上,他很自觉地就把裤脚撩起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一看就知道被虐习惯了

有人调侃这部电影说这是法鲨的男朋友和女朋友私奔的故事,还说什么“明明是两个人的电影,我却始终都有姓名”。笑趴我哈哈哈哈哈哈,这届网友真的很可爱了……

虽然我也很爱X-Men,但是我看这部电影时没有出戏,也很少想到法鲨,因为我已经淹没在一美蓝色眼睛的星辰大海里了

《淹没》影评(六):有点新意的爱情故事

有点新意的爱情故事

没想到冲着两个外国大牌演员看的,原来是部爱情片。不过也算是有点意思有点创意。

说白了,关键是主人公的设计。因为平平淡淡的真实爱情是没有意思的,而有意思的爱情故事,必须人为设置障碍。而障碍一般都是身份,而且是身份悬殊,都是这次依然是身份,只是并不悬殊。而是都很特殊。

女的是个科学家,而且是深海生物学家,她依旧的内容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颖的东西,很久以前就在科普文章上读过。大概意思就是我们熟悉的生物系统,要么是异养,要么是自养,异养就是吃植物、动物;自养就靠太阳光光合作用,一般都是植物。但是在深海,是完全看不到光的,却有生命存在。那些生命居然是靠“化学作用”,靠海底的化学能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而这样的极端环境,极端生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火星,为未来人类的星际移民做准备。因为依旧需要,总是要钻进深潜器(而且还是欧洲唯一一台),所以,假如在深海发生任何意外,那么就只能等死。何况就像我们总是看黑色的东西,就会犯压抑一样。科研工作虽然富有挑战性,而且是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探索“另一个世界”,讽刺刺激兴奋;但是另一面就是心理的挑战,内在的孤独感。尤其是最后一次,发生故障,险些丧生海底。

男的是个特工,而且是专门负责对付恐怖分子的特工。他被派出,执行一项死亡任务。在自己的牙齿里藏进定位器,然后深入恐怖分子腹地,找到其头头,启动定位器,让战机对之进行精准轰炸。同样,听起来是伟大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毕竟将威胁世界安全的人消灭掉。但是,不管以任何一个理由进入恐怖分子的腹地,想想,恐怖分子也明白: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多危险,居然还敢来的,冲着什么?所以,任何一个进入该地区的(主人公的理由,是以一个水利工程师的身份,帮助当地解决水资源问题,解决当地人因为不洁水源而导致瘟疫的问题),首先遭遇的是一顿毒打,打完就关进黑屋子;然后又把你送到海边,强调要杀了你,在你背后开枪(主人公为了展示自己是个普通人,还故意装作吓尿了,来取得信任);接着头头答应让你开始工作,似乎给你治疗的待遇,等你松懈了,又明确告诉你,要杀了你,因为你就是特工。主人公背诵《古兰经》,利用其理论来为自己辩护,也无济于事,最后主人公只好故意让他们找到一点东西(我估计是之前就准备的)。在恐怖分子对他松懈,准备送他上西天,给他临终松口气的时候,他启动了定位器,然后转身扑入大海。尽管恐怖分子都被消灭,但是他也死在了海上。

两个人都有伟大的抱负,伟大的职责。他们一直都不敢爱上谁,但是却爱上了对方。结果,男主人公靠着这份爱,坚持到任务完成。

影片强调了男主人公的一句话,“我们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权力,其次才是教育”,很明显这是编剧想要我们记住的话。男主人公服务的是权力,女主人公服务的是教育(政治和科学)。其实不管这句名言来自哪里,到底是权力重要还是科学重要。两者都需要牺牲。

电影比较闷,也比较压抑,都是可以探讨的东西却很多。比如爱情故事的设计,比如使命与爱情……

《淹没》影评(七):别看 如果你非要看出个什么的电影系列

在深海里淹没,在索马里淹没,在各自的身份和爱情里淹没。话题跳一下今年的颁奖季,看到很多质疑各种电影的评论我作为一个路人想说,观影,也许和故事本身一样,好像沉没的过程,不一定要追求到什么,就好像导演不一定要表达什么,有时候我反倒很喜欢这种开放式的体验。这种电影的内容通常很饱满,但任务却很轻松,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它不需要在所有观众的心里达成一个共同的预期目标,或者说单一的共鸣。这种电影常常让我想起去年在威尼斯举办的VR电影展,观众可以随意地去欣赏画幅里的每一个场景,你可以在一场对白里专注于主角的神情,也可以专注于一壶茶,一面镜子,甚至一阵风,都完全没有问题,似乎跑题了。。。

我尝试去理解一美和坎妹是如何相爱,以致于看到一半钻进了死胡同,完全理解不了这份感情的进展,感情的基础,也就无法对他们的行为表达表示理解,错过很多潜在联系。但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电影深度介绍一美和坎妹各自背景的篇幅几乎为零,像我这种情商低的人,一般去理解两个人设已经刻画地很详尽的人是如何相爱的,都比较吃力。所以这里涉及到一个观影通病,也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们总是希望有充实的镜头来向我们阐释主人公双方有多么相爱,但我却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么回事。如果相爱的过程本身就自然到在你不经意间就已经上演了,自然到导演都吝啬到只花二三十分钟描述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也许我该在电影一开始就决心他们已经互相淹没了。说来也讽刺,对大多数人来说,最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爱心里那个她(他)的人,始终是我们自己吧。在别人眼里看来,“我们”身上的故事里,相同的幸福感、巧合感甚至归属感,都会打折扣吧。

我只知道我淹没过几次,在坎妹的诗句里,在一美困就的牢笼中,在海岸边。这片子里所有东西都是往下走的。深海、索马里、死亡、爱情本身的发展,甚至最后一美的纵身一跃也算。可能我最近比较丧,可能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这不是一部好片子。但会让我想起很多高开低走的电影,其实都沉默地恰到好处。其实就是两颗毫不相干的灵魂,在互相地惊鸿一瞥后,在各自往后的路途中活出了哲学,一个在谍海中艰难到最后选择为爱而斡旋,而另一个为爱沉入深海,要带深海里的生命和诗,再次升到陆地上去。而这一切,本可能不会发生,又或者苍白无奇。

《淹没》影评(八):「一美」新片,虐到流泪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这是当年海明威引用在自己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正文前的一首十四行诗。

原作者是英国詹姆斯一世时期的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

我拿它来做本文的“定场诗”,

一是因为诗好,有趣;

二是因为它与今天这部电影有点关联。

《淹没》

影片出自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之手。

这位大师致力于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疏离、空虚但充满诗意的世界。

作品大多坦率冷静,情感缓慢深沉,带着一股德国人特有的严肃认真。

如这部《淹没》,依然是这个路子。

它向观众展示了一对原本来自两个世界的男女,

邂逅、热恋、以及因客观原因不得不分隔两地后的故事。

整部电影涉及元素颇多,爱情、权力、教育、反恐、生命,乃至宗教、民族、信仰。

再加上导演采取的双线交叉叙事的方式,使之影片乍看上去十分“晦涩”。

但若是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则会慢慢发觉出关于影片的不少魅力。

无论表象上的摄影、配乐、光线,还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隐喻,均为上上之作。

影片的好,我们除了要其归功于导演外,还要感谢两位主演的卖力演出。

尤其是男主,詹姆斯·麦卡沃伊。

我们更习惯称他为一美。

一美在本片中的遭遇,怎一个惨字了得。

他是直接受命于英国政府的间谍,

后假扮成水利工程师前往索马里进行一项任务。

没想到到达后情况有变,竟沦为阶下囚。

毒打一顿后被关进小黑屋内,吃喝拉撒全都在这几尺见方,空荡荡的房间里。

别说床了,厕所都没有一个。

至于吃的东西,更是几天都见不着一顿。

饿到奋力将手通过缝隙伸到屋外,路过的好心人给他一颗花生。

看着他用舌尖小心翼翼舔食一粒花生米,生怕吃完就再也没有的样子,我才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饥饿。

好不容易等到监守为他送来“大餐”,怎曾想却是馊了的硬面包,生了蛆的果子。

怎么办?照样往嘴里塞。

刚嚼了两下之后就吐了。

吐还不能吐在自己睡觉的地方,爬了两步吐在相隔不远,蝇蛆遍地的“低洼”处。

看得出为了这部戏,一美真是拼了老命。

而一美在吃苦的时候,另一方由坎妹艾丽西亚·维坎德扮演的女主在做些什么呢?

她的身份是一名研究海洋深处生命的生物数学博士。

用同伴的话说,

“我们寻找的生命,其生存形式可能与人类终将在火星上的水中发现的生命一样,可能证明十亿年前,地球和火星拥有同样的生态系统,你已经触及到生命的边界了”

他们所要乘坐的深海潜艇,整个欧洲就这一艘。

也就是说,女主是这个地球上真正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科学家之一。

此刻,与一美分别之后,她正要进行的便是潜入海洋深处几千米之下的“超深渊带”

这样一位尖端人才理工女博士,又是如何与一名英国间谍相识?

由此便要谈到二人分别之前的故事,即故事的另一条线。

两人于同一处海岛度假,并相识于一场搭讪。

酷爱晨跑的一美,遇上独自在海边散步的坎妹,

“嘿”

“早上好”

······

“一会儿见?乐意之至”

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

看天看云看海,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

接着郎有情妾有意,不羞不臊一起睡了个觉。

本以为只是场单纯的异国之炮,爽完之后一别两宽,从此天涯再不相见。

怎奈何实在兴趣相投,竟互相爱上彼此。

他说,我爱你,

她说,我要去你的地方找你。

这一分别,便有了接下来的故事。

被囚禁时的一美,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他还想要再见到那个女孩,回到她的身边,

嗅着她的发香,看着她的眼睛,为她念着自己最喜欢的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而刚刚陷入爱情的坎妹,则因失去一美的联系无心工作,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影片最终以开放式的结局落幕,

潜入海水中逃脱的一美不知是否能成功躲过导弹的袭击而存活下来。

两人爱情的后续,自然也只能靠观众的臆断而得。

有人说,影片中对于他们爱情的描述过于平淡,

不过寥寥数天,凭什么就能有如此深厚超越生死的感情。

约翰·多恩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是呀,大趋势下人的确终究都是会有一个伴,心底都会装着一个ta。

可这之前,其实每个人都曾是一座孤岛,都在流浪,

在汪洋上飘荡,只盼与彼此吸引的另一座的孤岛相撞。

影片中的男女主,看得出都是辗转世界各地的一类人。

悉尼,伦敦,内罗毕,斯德哥尔摩···

他们漂泊,他们流浪,他们内心的安定感几近于无。

男主问,春宵一度后再见到我是否有点紧张?

女主答,通常第二天我不见炮友。

就是这样一类人,当他们漫无目的漂流在世上,为生活为信仰奔波各地时,

突然某天于世界的某个角落遇到一个人群中一眼就能望到的ta,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

基于这样的人物背景下,我认为导演的安排恰到好处,

如果过多地渲染,则反而会显得过于造作扭捏。

潜水艇突发故障,面临生死的那一刻,女主显得十分淡然。

“你成为那些茫茫藻海中没有名字的微生物,我们将成为所有生命的基础,我们将进入冥府,在遗忘中溺亡,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那将会是一场淹没。”

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女主已经一个月没有联系上男主,

她心里,或许已经认为此生与他都再无机会相见了吧,死又如何呢?

就让我溺亡吧,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

就让海水淹没这一切吧,

仿佛从来没有过他,也从来没有过我。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

    

上一篇:《21克拉》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     

下一篇:《童年的许诺》经典影评10篇_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