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匿名者》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匿名者》观后感10篇

《匿名者》是一部由安德鲁·尼科尔执导,克里夫·欧文 / 阿曼达·塞弗里德 / 科鲁姆·费奥瑞主演的一部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匿名者》观后感(一):精彩

对我来说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不是这部电影有多大的制作班底,有多么出名多么大的演员,有拿过多少次奖的导演,有多少影帝影后的参与,有多么知名的编剧。。。。。。我只看这个故事表达出来的效果吸不吸引我,编剧有没有把这个故事写得动人心弦,导演有没有把故事完成度很高的用镜头表现出来,演员有没有用他(她)的身体语言去表现故事主人公该有的样子,故事里的主角是演员本身的样子,还是演员该有的样子。。。。。。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表达一份只代表我个人意志普通的观后感,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料想过它好,可没想过居然这么好,一部电影,故事,角色,演员,情感,内涵,光影,剪辑的运用。能有一方面做好便已经难得,而它居然全部都做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刻画得很到位,演员的表现也恰到好处。

《匿名者》观后感(二):“网大”的套路,老掉牙的侦探故事

本来想写长评的,没啥可写的。

想写短评又多了几个字,姑且算个中评吧。

典型的“网大”套路。世界观设定的非常有意思。反乌托邦,无论是建筑物内部的设置还是没有隐私,所有生活都被电子眼监控的设定都明显有《1984》的影子。只不过“老大哥在看着你”变成了“自己的电子眼记录一切”。

情节没啥意思,也不反集权,也不反人性。 这么好的世界观就讲述了一个老掉牙的侦探故事。所以我说它是典型的“网大”套路。看来美国的网大跟中国的网大没啥区别。

我觉得未来如果真是这个样子也挺有意思的。虽然没有了隐私,但是违法行为应该会少很多吧。像《少数派报告》一样可以预防犯罪。

还有一点,就是可以记录我一切的所见所闻,我随时看我想看的美好回忆,挺好。

《匿名者》观后感(三):关于记录与记忆

影片所构建的未来社会基于个人信息透明化、记忆的视频式存储与监管调阅系统存在。正常情况下,政府以及履行相关治安职责的刑侦人员可以提取任何人任何时段的记忆资料以供治安之需、公务之便;而在普通人之间,记忆的提取和共享需要经由本人操作,因此欺骗与谎言其实都由无从遮掩的“坦诚隐瞒”构成,也就是当对方质问“给我看你十分钟前的记录”时,以令人失望的沉默或搪塞回应。这种新型的隐瞒其实也没有偏离现实太远,毕竟很多关系中的 瞒 根本上是愿打愿挨的心照不宣。

观看时让人比较愉快的一点是情节中并没有陈词滥调地在人体的某一部位(比如常见的太阳穴、颈部或耳后)植入奇形怪状的物体来实现技术功能,一切关于认知与记忆管理的机制都已经通过某种不必明说的方式完成了内化,本质上作为“外物”的技术手段以一种成熟而理所当然的方式融入到生活大小事项之中。然而在认知过程的呈现方式上,影片又采用了过多的文字、图表、演示文稿风格的三维动态,加上情节中对于部分记忆片段的一再回放,私以为极尽冗杂笨拙。

无论如何,反乌托邦情节的核心冲突就在这种看似成熟完善的技术背景下诞生了。篡改认知数据和对记忆主体性的掠夺成为一种存在于秩序之外的未知势力。影片的悬疑主线围绕一系列连环谋杀展开,它们最为诡异的特点是杀手可以将行凶当时自己的视角替换为受害者,致使警方调取到的受害者生前记录竟是以受害者本人持枪射击的视角目睹和参与他自身的死亡。

阿曼达饰演的匿名者作为连环谋杀案的首要嫌疑人,不仅自身隐匿于政府的信息监管之外,而且还能够根据客户个人需要进入并修改他们的记忆内容,长期以此谋生。从这一点看,影片像很多同题材作品一样,沿着“只要人的欲望存在,乌托邦就不可能建成”这一母题,一如既往地讲述着法内之人的非法欲望如何滋养着技术的空缺,使得这片暗生的“杂草”长期合理存在。

当伪装成富商暗查女主的侦查员身份暴露,他自身的认知与记忆开始遭受肆意入侵、涂抹与篡改。私心认为这大概是影片最吸引人的部分,也正是由这部分自然地引出关于记忆脆弱性的思考。

毕竟即便是在现实之中,我们真实的感官、情绪与记忆也向来没有预期中那么值得信赖。当我们突然发觉关于某些事件的笃定印象其实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当我们看着自己在陈年日记里写下“我会永远记得”的人或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指的是什么,当我们说从来没有爱过,当我们怎么也想不起侵害发生的细节,当我们说眼见为实千真万确。

这是由记忆构造的主观世界,是鲜有人能够讲出公正客观的世界。

而当科技作为贮存媒介存在于生活触手可及处,人们太容易依赖它们来盛装记忆里零星而珍重的“真实”细节。电影中无论即时体验还是过往记忆都被强调为视听呈现,想来是有些片面,然而我们想要记住的事物与经验中有极大一部分确实是靠视听媒介来延长存期的,图画或照片、声音与影像成为我们尽力抓取和留存的生活片段最为易得的归宿。

这样,情绪体验所依附的本体很大一部分是存储在身外的,倾向于节省资源的心理机制也任其如此发展,我们的记忆或许更接近于可供查找的目录而并不能完整记载经验本身: 当男主关于已故幼子的美好记忆被清空,他记得到哪里提取那些温煦悲伤的怀旧情绪,情绪的源头却因数据清除而无迹可寻。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们愈发依赖外在媒介作为感受与记忆的载体,旁人不着痕迹的篡改才更轻易,也显得可怖。我们无法向任何人证明在那些当时切身可感、事后可供查阅的“真实”里,究竟哪些经验是自己的,哪些是外界施与的,哪些尚可信赖,哪些纯属歪曲。

还记得奥威尔笔下党的口号之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对于体验与记忆“真实”的筛选权和解释权无论掌握在任何一方的手中,都该引起警惕。

又想起前阵子看到的新闻,仅凭路口视频监控就可以锁定闯红灯市民的身份信息并精确到证件号码公开通报批评,乍一看似乎也是科技助力法治社会公平正义共同走向美好明天,仔细想来却只是不寒而栗。

《匿名者》观后感(四):2030年人类被24小时监控,这部科幻片细思极恐!

你一周点几次外卖呢?收到多少快递呢?

你的个人信息正在或者已经被泄露了吗?

君君已经不只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

网络科技的发展带给了人们更便捷和快速的生活,但同时在暴露出可怕的后果。

垃圾短信、电话骚扰还是好的,利用个人信息网络诈骗和现实人身攻击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试想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如果每个人的隐私都无所遁形,那是什么样的一个世界?

最近就有这么一部科幻悬疑双重脑洞的电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匿名者

★★★★

推荐理由:科幻悬疑的反思片

时 长:100min

观看地址:百度网盘

故事设定在2030年,每个人从幼儿一出生就在瞳孔植入名叫“心灵之眼”的晶片。

只要一睁开眼,所见之物便会连至云端,任何行为都在监管之下。

政府机关有权调取记忆,,虽然犯罪率降低,但也从此失去隐私。

而我们的男主欧文就是在警察署工作的一名侦探。

不同的是,在这个时代侦探用不着费劲查案了。

想弄明白人怎么死的?调一下死者记忆。

想知道东西怎么丢的?调一下失主记忆。

想知道凶手是谁?调一下目击者的记忆。

看到这我相信你和我一样,内心OS:这个时代的警察都是吃白饭的吧!

故事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警察可以读取每个人的信息,依靠人们的记忆来办案,但记忆都是真实的吗?

如果有人可以删除甚至修改别人的记忆呢?

欧文的警察署接连接到了几桩悬案。

受害者都被同一人用手枪击毙,但他们的视角被篡改,只留下被击毙的画面。

于是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一个女孩——一个无法被读取的匿名者。

女孩的记忆是不联网的,依靠着替别人修改记忆为生,而且只收现金,简单来说就是大脑黑客。

试想在这样一个人人的信息都暴露在云端的世界里,有个人居然可以“隐形”甚至随意读取和篡改记忆。

这几乎等于可以随意犯罪,警察们火烧眉毛开了个会。

于是欧文和警察署联合做了一个局,假装自己只是一个高级职员,想和女孩交易修改自己招妓的记忆。

欧文把女孩约出来,他的搭档则在另外的房间破解女孩的数据。

结果可想而知,女孩的记忆没有被破解,欧文的身份暴露了,他的搭档还死于枪击。

于是倒霉的欧文不仅被警察署监视取消了一切权限,同时还收到了一系列报复。

篡改视角的恐吓

删除他美好的记忆

甚至被嫁祸成杀人犯

欧文开始分不清自己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假象,但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主角光环)还是找到了女孩。

但女孩说这一切的谋杀不是她做的,是有人做成了看上去是她做的,那个人可以看到欧文,也能看到自己。

并且调取了自己的记忆给欧文。

但欧文反问:“我怎么知道你给我看的是你真实的记录呢?”

两人相顾无言。

故事后面的剧情就不给大家剧透了,但女主电影最后的那句“我没有什么东西好隐藏,只是我没什么想让你看见”十分引人深思。

电影虽然带着科幻的外衣和冷峻的未来感,但也在警示着我们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在一个隐私随时可能被泄露、人人自危的社会里,信任也便荡然无存了。

最后,君君也给大家提供几个日常隐私保护的小细节。

1,快递单和外卖单:一定要撕掉!不要直接丢到垃圾桶。

2,社交网站:不要发布太多敏感信息!比如钱财、地点等等

3,手机:换新手机或手机丢失及时处理掉重要信息!支付宝账号、银行卡等等

4,网站注册:谨慎填写过多个人信息!很多小网站是盗用个人信息的重灾区。

5,简历:求职简历别写太详细!尤其是身份证和住址。

在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完善的大环境下,也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上一篇:《奔腾年代 第一季》影评10篇_观     

下一篇:《雷锋的微笑》经典观后感10篇_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