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35岁的高中生》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35岁的高中生》影评10篇

《35岁的高中生》是一部由佐久间纪佳 / 南雲聖一 / 西野真貴执导,米仓凉子 / 沟端淳平 / 片濑那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一):开始时候是为了美貌的粑粑酱和后宫而追剧,但后来发现这个有神作的嫌疑

如题,开始看的时候的确和粑粑酱一样,觉得意味不明。所谓的高中生日常,欺凌,退学等等实在中二感太强,令人吐槽。

但是慢慢看着,发现这部剧并不能当作一般高中生题材电视剧来看,应该说这是一部实验性剧情电视剧。

同样讲的是学校氛围,阶级分层,角色扮演的题材,我们可以拿大受好评的《桐岛退部》来比较。

《退部》从学校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来表现平静的学生日常生活下隐藏的不同阶级小团体,学生被氛围支配去扮演的角色等。电影表现形式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因此这种迫近眼前的真实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一种意味深长的感受,像是一面镜子慢慢地把现实观众在生活中受到各种压力而不得不承受的角色呈现出来。

《35岁》看似同样从学校日常生活切入,但其实不然。编剧设置的反而是一种极端的实验环境。一班高中生被无形的阶级排名所支配,在教室中扮演自己所属的角色,明明觉得疲累,觉得不安但依然维持自己的角色地位,直到35岁的转学生粑粑酱一下一下打破这种不正常的平衡,而幕后boss也慢慢浮现。

你不能期待像《退部》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也不能期待像《gto》或者《女王教室》之类那种由强势教师调教学生那种热血或者震撼之类。这种与期待的剧情强烈的异样感,只能让观众和粑粑酱一样感觉意味不明,无法认同。

但随着剧情慢慢发展,这种不正常的剧情感令人感到实验感很强烈。而观众不再是作为剧情代入辙,而是作为实验的旁观者,当你明白这种观众角色的时候,剧情就变得有趣得多。所有的学生都像是实验中的小白鼠,被幕后boss所操纵,呈现出各种表现,而粑粑酱像是一个变量,改变着整个实验的走向,或者粑粑酱就是实验的一部分。

而更令人深思的是,你作为旁观者看着实验品的反应,但你有没有想到在现实这个大的非实验环境中,你此刻所处的阶级,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不是你所愿意的,是不是你自主选择的,而你又有没有意愿有没有能力去改变呢?

别忘记,此处你是旁观者,别处你是当事者。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二):想打三星半的,可惜没有,就给个四星吧

《35岁的高中生》凉子阿姨好美,尽管年纪不小了,可穿上这校服丝毫没违和感[em]e163[/em]要我穿上肯定好逊。

这剧也没啥剧情可言,看的时候也觉得很郁闷,感觉有些都可以不必发生的,所有人都违背着自己的心意而导致事情成了不堪的样子。感觉日本欺凌现象确实比较严重,看过的几部日剧里或多或少都有欺凌的现象(孤立他人)但这部剧感觉说得也太严重了。虽然这部剧没什么剧情可言,看的有些让人无语(嘴炮阿姨解救全班啊)但每集都会戳到我泪点,特别是每一集最后一点看的时候都会哭[em]e243[/em][em]e247[/em]最后山崎贤人大boss好帅啊(尤其是微笑的时候)[em]e152[/em]苏打最后一集好可爱[em]e246[/em]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三):35岁的高中生

此剧可以看成是学生角度的《麻辣教师》,不过是老师换成了35岁的女高中生。而且我觉得此剧的社会性大于观赏性。所以打分略低是正确的。

显然时代发展太快,人与人之间的代沟大大加深了。而且社会化的东西进入学校等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太多了些。于是学校出现了许许多多以前根本无法想像的东西。而老师们也显然无法应对。因为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在社会中学习。

故事就是在此背景中展开,剧中描写了许多学校中的现象,其实这不过是社会中现象的映像。只不过相对于半封闭的学校以及外表成熟内心幼稚的学生来说,面对要难得多。

其实许多的事情都是非常小的原因引起的,哪怕是最重要的排名,对于有着自我个性的人来说,也不值一提。但对于还未完全确立自我,非常需要社会认同的学生来说,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甚至是生死。也许我们过去也是这样过来的。

总之,此剧从观赏性来说欠佳。

《35岁的高中生》影评(四):只是想找个人依靠

本季三部《35》《幽灵》《家族》都涉及到学級崩壊,校园欺凌现象。也许是编剧们厌倦了热血教师的戏码,三部出现的分别是高龄插班生,看似对学生不关心不在乎的新来班主,还有一个长着翔少傻呵呵无害大妈脸却被说成恶魔的家庭教师。

凉子姐姐和慎吾妈妈保持着一集至少收服一个学生的势头,截至目前,分别收获了三四名小跟班。其中凉子姐姐在一集之中就喜获一对好基。。。盆友,可谓成绩喜人!

第一集里在厕所隔间里吃着便当的妹子,她的寂寞我难以感受,可是最后一幕和馬場ちゃん在蓝天白云下安心吃着便当的甜蜜笑容,却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第二集的主角是那位情非得以的小跟班。怕被边缘化,怕受欺负,强颜欢笑,拼命讨好,终究累的是自己。不是不愿跟家人说自己的苦恼,只是说了他们也不明白。

第三集的两位比起前面两位要显得幸福得多,至少拥有彼此,虽然后来因保护对方的目的却伤害了彼此,但好歹最终还是重归于好,并一同归入姐姐麾下。

尽管编剧们都在求新求异,终究还是不约而同的在写一件事——依靠。馬場收服的孩子们,自动向她靠拢,天台的长椅估计就要坐不下了吧!世界这么大,寂寞的小人儿,总是在努力寻求温暖和依靠。

其实影视剧确实有夸张之处,可是有时,现实更可怕更荒谬。长大之后回想过往,都感慨当时的幼稚,可细想当时的处境,现在看来再小的事情,在当时都是头等大事!所以《幽灵》里面新琴子妹子对着香熊忿忿地说,“老师。你太小瞧我们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了”。

中国的校园不是说绝对不存在欺凌现象,可至少整体来说不似日本这般极端和夸张。咱们的成长中,总能出现一两个知心的人儿,无话不谈,会闹矛盾,会和好,会分别,距离上也许会越来越远,心里却明白,总有那么些个人,是你的依靠。

看这三部戏,比起编剧们可以渲染和营造的主角们的过去,我更愿意去看这群青春期遭遇种种的孩子们,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只要有个人依靠,世界就是美好的!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五):无能为力感

《35》的确比较像一部英雄喜剧漫画,负责制造笑点的教师小剧场、一集一回的攻略通关…好像是想用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一件不轻松的事。或许是能给对于“校园阶级”“校园欺凌”之类校园问题内含毫无概念的观众们一些入门引导。但是,说到底这本来就不是一道会有完美解答的题目。也只有呼吸过同样空气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

印象比较深刻的以校园问题为题的日剧有《人间失格》(致郁)、《学校的阶梯》。感觉许多日本电影、电视剧都很擅长去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校园问题剧里面最让人心痛的可能并不是角色们的悲惨设定,而是那种无能为力感。无可奈何,无动于衷。

也许是自我代入之后才会有这种感觉吧。

《35岁的高中生》影评(六):正值十七歲。

聽很多人說這部劇是中二yy理想美好現實骨感沒錯。

面對這個世界上,豆瓣上,社會上各種各樣被各種關係欺騙過的,各式各樣角色也都扮演過的,不同階級逗留過的,社會經驗豐富的大家。誠然,一部電視劇什麼都不能說明。

社會性質也不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而變革的。

作為一個十七歲的高中生,而後天即將面臨零診的即將步入高三的學生來說。每天沒日沒夜的艱苦工作的日子難捱,身邊沒有夥伴更加難捱。班級制度就是隨機把三觀不同的人分到一起,然後矛盾痛苦快樂意外火花,什麼都可能出現。能夠說的也只能是“班級制度是很重要的”這麼一點。

本來認為這部劇是想講深刻的階級屬性,結果發現是部情商奮鬥史,(用各種各樣的行動去調節關係),到頭來發現竟然是一部支持班級制度的劇。

但是痛苦總是會有的。而快樂卻可以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取得。

這部劇和《幽靈女友》都有一個相同的橋段,那就是學生霸佔教室或者辦公室引起公憤會提出抗議。誠然看的時候覺得“好tm腦殘。”但是話說回來,我也遇到了同校學生因為不想購買校服聯名上書,因為420地震學校捐款方式有問題而寫信上報。

群眾的力量一直是強大的。要有有明亮眼睛的改革者。所以我就以一個高中生,17歲未滿將滿,看書也不多,每天沉浸在理科作業裏那偏狹的眼光看,或許它也能算做一部改革史吧?

祝,高中生涯快樂。祝能記得的部分,快樂占得更多。

還是想到李海鵬的一句:“我仍然對一個理想的世界懷有鄉愁。”(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想到會有誰說“二中少年年少中二”什麼的。假使這樣,我會慢慢在成長中體會自己的問題的,不用試圖引導我。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七):不感谢同学的不杀之恩了,感谢我自己没先动手吧

3集弃。一般弃掉的剧不会多说什么,这部说两句。

这部剧概念蛮好的,讲校园暴力,但执行的太差。故事虽然讲的是如今学校的黑暗面,剧本却真善美伟光正的不行,刻意又做作,落实到具体情节丝毫没有设计感,低级到一定程度,人物基本没有塑造,脸谱化严重,不知道米仓为什么会接,整个故事充斥着烂俗的气息:曾经有一段不堪回首过往的女主角终于成为了牛逼闪闪的人物,一力承担起拯救边缘、困境中人物的命运,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双方都迎来了更美好的人生的故事——这不过是热血高校故事的悲戚版本,女主角面瘫偶尔神伤一点,完全不能拯救剧集本身空洞乏味的致命缺陷。

其实大部分人确实都小看了高中生乃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复杂程度,如今校园冷热暴力都屡见不鲜,从清华朱令到复旦黄洋,杀人案也开始逐渐暴露于大众视野。有多深仇大恨?并没有。

在人际关系的争斗上,成人社会披着所谓成熟的外衣至少还能稍加掩饰,人际关系的复杂更多是伤害到彼此现实的利益,而在学校则不同,校园里人际关系也许没有成人社会复杂但却表现的更直白,带来的伤害也更直接,基本上就是直接作用到你此时此地的身体和精神。

中国从前高中大学的校园环境相对确实比较简单——我说的从前大概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了吧,就那也照样有人在校园里成了终身残疾——往后的这些年中国的学校也越来越趋同于国外的校园环境,逐渐增多的动手伤人不必多说,拉帮结派排挤一些人、鼓动同学孤立一些人、散布流言中伤一些人等等等等,当然,如果你从没碰到过以上这些,我只能说声恭喜,事实上是很多孩子从犯二状态直接被扔进了那座叫象牙塔的染缸,并不知道那里面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包括我自己,也曾为了不受孤立能融入一些小团体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甚至反感的事情,目的自然带着讨好,最后的结果也当然是大家面和心不合,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并没有交到多少真心的朋友,反而交友不慎日后吃了大亏。回想起来,曾经在学校交的真心朋友全部都是在自己并没有功利心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交来的,友谊持续至今,有些常联系,有些几年才见一面也丝毫不尴尬。

最近《致青春》很火,青春总是一件好事,长相普通也照样朝气蓬勃,彻夜狂欢几天也还能面泛红光,更不说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但若你让我问自己愿不愿意重走一回青春,我会直接告诉你滚一边玩去,别开他妈的国际玩笑了。

不想给自己的青春岁月贴上美好或者惨痛的标签,因为我的青春还在继续,远远没有结束,青春是真真切切的“在活着”而不是“还没死”,只要这一点还在继续,青春就还在继续。过去遇到的一切,过去遇到过的所有人成就了今天的我,面前的这个人虽然缺陷多多,但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回望过去都对现在的这个自己比较满意,也就够了。前段时间网上流行感谢同学的不杀之恩,我就不谢了,感谢我自己没先动手吧。我不怕暴露自己的阴暗面,以我现在的心智,为了曾经一起的大家的安全,还是别再问我愿不愿意重走青春了。

这篇所谓影评真是负能量爆棚啊我去。

《35岁的高中生》影评(八):欺凌 人生

其实,真正的班级也是分ABC三种的,也可能更多。A种同学享受学生生活。B种同学度过学生生活。C种同学熬过学生生活。

A同学有过人之处,懂得掌握他人心理,懂得卖乖投机取巧。

同学平平常常,胆小怕事,懂得他人心思。

C同学要么情商低,要么软弱唯唯诺诺。自卑,厌世。

无论什么时候,你必须要先改变自己。如果你不喜欢A君的生活规则,你就享受B或者C 样的生活,你也要真正忘掉所有的痛苦。真正去享受所有的一起。赶走自卑。敞开心扉,迎接朋友。

中国从来不缺乏欺凌,只不过中国的电视剧不能探讨这些现实问题,所以看到日本的这个剧,我的心为之一颤,仿佛自己一直不懂,看不透的东西,发生在他人身上,就完全明白了。沼田茂之这种状态,不正是自己么。正如剧中最小的孩子,而我就是那个。

首先要说明的就是受欺凌的人都是缺乏自信的,他们很容易就把过错归结到自己的头上,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需要改进,自己太软弱。欺凌他人的同学属于那种意志力很强的,非常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犯错,看到什么地方不顺眼,自己就要插一手。两种极端的性格碰到一起,尤其是同学之间,不免摩擦碰撞。这样,可能刚开始大家都是玩笑,但是随着游戏的加快,大家也慢慢忘记了原来这只是一个玩笑,把欺负他人当成了一种习惯,内心已经把被欺凌的同学在心中定型,仿佛这个人就是这样而生的。如同狗烂狗皮一样,如同厕所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欺凌对于他造不成任何伤害。

高一

人的心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高中刚上,来自农村的土气与那种学习上一定要第一的傲气,使我与他人隔离开来。那些农家孩子刻苦努力的榜样力量,还有他们所受到的城市里孩子的排挤也似乎昭示着我的高中命运。记得高中前,自己发誓,高中三年,什么也不干,让自己只属于学习。这样的态度也决定了了我的命运,不过受到欺负,却没有得到自己期待的成绩,因为自己的性格没有办法彻底致他人的看法于不顾。

我的性格又是淳朴耿直,从小就是被教导好好学习的书呆子与自己本身热情开朗形成冲突,不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导致自己一度受到班里面的人的欺负。

不过自己也并不觉得那是欺负,不过是大家的玩笑罢了。不过有时候觉得大家的玩笑有些过分,有些时候,突然我先自己竟然在班级里没有一个可以说句真心话的人,突然就会多了一种落寞孤单。

分班后

记得分班后,自己和另一个男生联合和原班的一个男生诈尸时。那个男生的眼中投射出的不顾一切置我于死地的眼神让我突然明白,原来自己在他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弱小老实,并且是属于那种被欺负的人的,要是自己也要欺负他人,就会天崩地裂。

那次之后,自己猜开始思索,因为那种眼神让自己恐惧,但是自己那时并不明白。只是觉得那种眼神表情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是一次一个个子比我小的男生和其他人和我开玩笑 诈尸 ,我记得我心里面想的是你这个小玩意也敢欺负我,看我不好好修理你。原来我在别人心中也不过是懦弱的小玩意罢了。

高中的自己,保持着小时候的调皮,如果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就会不断地打扰他,“欺负他”,一个并不懂得情感交流的人最终是会伤害到他人的。所以自己也把一个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彻底得罪了。后来高中没怎么说过话。(当然也不止这一个原因,另外的原因不解释)

说这个是想告诉大家,有些人在某些时期,可能会很喜欢你,不是想要欺负你,不过不会表现,对于这些人,要及时沟通。这样的人有个特点就是朋友不多,平时比较二二呼呼。

高一分班,有个人比我更加引人注意,新班级里大家都欺负她。最开始都可能是玩笑,但是被欺凌的人都有一种很奇葩的思想,或许死情商低的原因,大家越来越欺负他。看到他时,自己卑微的想,如果没有他,我就是被欺负的那个。自己要谢谢他。自己知道他人的做啊是不对的,但是懦弱的自己只会看着别人和他开那些有的没的的玩笑,取笑他。

正如我所说,被欺凌的人很软弱,不会反抗,反抗也只是无力的抗争,只会引起他人更大的欺凌。

最终那个人不堪忍受而转学。后来我渐渐又成为被欺凌的对象。现在想起来,两次欺凌的发起人都是同一个人,一个调皮捣蛋的同学A。

关于这个同学A,还是有些话可以讲得。

他刚来我们班的时候,因为性格原因,比较活跃,导致有些人看他不顺眼,而且这帮人是“老大级别的”。刚开始同学A态度还是比较强硬,后来看不行,就转变了手段,开始讨好老大旁边的同学,这个过程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比较“没面子”,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和老大打成一片,得到了继续嚣张的权利。

说他可以给大家一个借鉴。

高中时对待欺凌的态度

现在想起来是欺凌。不过那时的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很自卑,虽然不承认,但是认为自己情商比较低。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也是老犯错,老伤害别人,所以被欺负也没觉得有太多的不对之处。

另外就是比较极端的思想,幸好这些都没有发生。不过软弱一直存在。

有些时候,我们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我们自己所导致的。。有一本书叫做《发现未知的自己》,大家可以看下。

欺凌对自己的伤害

痛苦,加重了自己的自卑,影响自己读他人的看法,不能客观正确的评价他人。要么满怀恨意,要么满怀爱意,非常极端。自己也越来越封闭,不愿与人交流。自己喜欢的人也不会太过交流。

举个例子,原来自己认为和我关系很好地舍友的生日聚会没有叫我。所有舍友中只有自己没去。自己高中毕业同学聚会时大哭了一场,发泄了自己所有的伤悲。高中所有的爱恨情仇。

记得前些日子,关于舍友的争论让我给以前的舍友发了条消息,说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之类的玩笑话,他回复的时候,我突然眼前浮现了那些欺凌,就再也没说话。

解决欺凌

1、 就像剧中的少年一样。所有受到欺凌的少年,内心中存在更大的苦闷,更大的痛苦,他们不是那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们软弱选择逃避,沉迷于网络世界,虚拟世界。一次又一次。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的,就要学会接受现实,这个过程很痛苦,每个人方式不同。

2、无论什么时候,自己都要自信,哪怕自己是错的。也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不轻易向任何人低头.

3、学会感恩于交流,对于他人的帮助要回报,感谢。

4、欺凌不是仅仅只你欺负别人,如果你在一个团体中,做了自己并不想做的事。就像剧中少年最后欺负他人一样,你也不是强大的。真正的强大时自己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

方式有很多,而且每个人对欺凌的判断是不同的。如果你想当皇帝,受到那样的尊重,你要做的就会更多。如果你想成为普通人,人各有其喜悲,重视那些关爱你的人就好。

看完35岁之后,觉得好像没那么复杂了。现在不想说,后续。

《35岁的高中生》影评(九):中二們終於卒業了

追了這么久 完結了有點寂寞呢

雖然總覺得劇情還是浮誇狗血

尤其是結局 總覺得理由太扯淡有種被耍了一圈似的

不過有些地方看的還是淚流的一逼

就不去認真的追究那麼多了???

結局是大家都洗白了

但是 只要有人的地方 欺凌這種東西就不會消失的吧喂= =

總之比起救贖主一般的粑粑醬

還是更喜歡MADAO一樣的小泉老師

話說 里奈的性格轉變會不會太大了些

不對 是大家的性格轉變會不會太大了些..

看到最後畢業典禮完回到教室

阿久津被眾男生圍繞著的畫面著實讓我頭皮發麻了一下

尤其是曾經的一軍三人

一個搭他肩膀 一個蹲在一邊仰著臉傻笑 一個用手指戳阿久津

........阿久津其實還是boss吧喂!

不過 看到最後大家開心的說畢業了也有點欣慰是怎麼搞的

記一句粑粑醬的話

沒關係,你還會笑

《35岁的高中生》影评(十):论欺凌 + 论示弱(修改未完全睡觉) + 决定自杀是妈妈的选择

(一)论欺凌:

回顾剧情:

小马场曾为了朋友(化名:小红) 抵制过欺凌。可第二天沦为了欺凌者的欺负的对象。课桌上被写满了不文明语言,还被一桶水从头淋到脚。可小马场当场懵逼了,没有半点反抗。站起来的第一举动,是请求小红与她一道回家。然而话音刚落,小红就当场跑离现场。

心理分析:

小马场选择回家,这是一种逃避行为。请求小红与她一起,其实是想获得朋友的陪伴和同情。然而小红当场跑掉,其实也是一种逃避行为。而且对小马场而言,这等同于抛弃。小红后来在洗手间递上手帕,则是出于内疚,觉得连累小马场。然而小马场推手拒绝手帕的举动,则是在宣泄内心的不满。双眼的仇视,强烈地表达对被人抛弃的愤怒。然而,当她拒绝接受手帕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只能独自承受课道上异样的目光。在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带着被淋湿的身躯,低头、眼神回避、大大加快了离开校园的步伐。

然而,小红的逃避行为其实也是一个弱者心理。总是选择忍气吞声的小红,并不比小马场坚强。对小红而言,小马场是第一个向恶势力说不的人,也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然而,小马场成为被欺负对象后,就下意识地选择了退缩。正是由于小马场的退缩,小红身前失去了保护人,那个曾经为她而战的人消失了。对面这种情况,小红弱者心理的作用下,她选择了抛弃小马场,迅速逃离现场。

无论是小马场还是小红,她们都是弱者。对于一个人弱者而言,或许要求她出于道义为朋友抱不平,的确看高了她了。但一旦选择了亮剑,就没有回头之路。欺凌不会因为你一次的反击就马上停止的。作为反抗欺凌的前锋——小马场,遭受到欺负就变得退缩了,不但无法保护身边的人,自己也会遍体鳞伤,欺凌者也只会更加肆无忌惮。归根到底,她们压根没有做好与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小马场在第二天望着自己课桌被画花了的表情......哎!

------------------------------------------------------------------------------------------------------------------------------

(二)论示弱:

回顾剧情:

35岁的小马场的一段独白:“从不让班里的同学看到弱点,因为想着一旦示弱了,就会被人看不起。”

词汇解释:

“示弱” 一词,至少有两层含义:(1)直译为展示自己的弱点。(2)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

综上所述:示弱是有自我表演的成分,是我行但我要装不行。因此示弱是一种能力,与弱者心理有着根本区别。

理性分析:

人可以示弱却不能软弱。画面给出了的回忆部分,整体来讲,恰恰反映出了小马场的软弱。她一直都在逃避,体现了典型的弱者心理。从过程而言,一个长期遭受欺凌的人,心自然变得越来越冰冷和坚硬,却终究没有学会坚强。虽然她仍然上学,但每时每刻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被外界冲击。可即便是如此小心翼翼,被侮辱、被歧视、被欺凌依旧接踵而至。继而她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感觉外界根本毫无安全性。因此她选择了躲在家里,认为不出门就没有嘲笑、歧视、欺凌。

可是人经历的伤痛却不容易、也不可能完全忘却。每天呆在家里的她,由于打破了上学上课的生活习惯,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

可即便在家里,头脑中那些被欺凌的记忆居然如此清晰,那些挥之不去的画面其实每天都在伤害她。继而,她愈发感到无奈。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如此险恶,所以必须躲在家里,外出是必然招致伤害的。是这个世界不喜欢她,外界已经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可在家里仿佛就是活在铁笼一般,无法挣脱。逐渐,伴随着轻生的念头愈发强烈。一天之内交替上演。一方面,她认为正正是外部世界的险恶,所以才必须躲在家里。坚持绝对不外出是必然的,因为在这个逻辑之下,她感到无奈。因为她觉得自己如同。最终导致选择轻生。另一方面,在家中只有她和母亲二人,她承受伤害所产生的怨恨,无法通过外界积极有效的无法如果不是母亲的正义思想指导了她,她肯定不会到达如此境地。所以她十分愤怒。同时认为,所以他最终他。

的日复一日地伤害着她。

她所以选择逃避,虽然体现出是弱者心理,但这只是小马场面对欺凌时的其中一种表现。事实上,不容许任何,时时刻刻都存在于头脑中挥之不去。对她而言,外部世界是不安全的,于是她选择躲在家里。自尊心和戒备心变得越来越强。从这个角度而言,小马场的长期

的自尊心她将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

人可示弱却不能软弱。女主15-18岁的高中时期,明显就是一个弱者,并无示弱一说。

整个事件根本就是弱者心理,并无示弱可言。而拒绝接受手帕,是她回应被抛弃的行为,是一种发泄内心不满的表现。

遇事的态度见解:

这是出于自我保护,也是自尊心太强的表现。她生怕言行举止的不当会招致排挤,因而将自己包裹起来。透露出自己的弱点,不是一种示弱行为,而是对别人的坦诚度。人除非不参加集体生活,否则无法完美掩饰自己。人往往自作聪明地觉得将自己包裹起来就没事,事实上伤害只会接踵而来。如女主一样,都已经35岁了,依旧无法解脱。

我们一旦将自己的内心小心翼翼的保管着,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认识你知己的机会,你只会拥有一般性的朋友。真正有益的做法是,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示弱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拥有。相比之下,坦诚,就容易得多。每个人都会有短板、弱点、痛处,尝试跟别人推心置腹,不一定只会受伤,还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只想逃避你们不够勇敢

EP10:00:25:18.000-00:28:34.300

母亲指导女主应该保护朋友,这一点无论是出于正义或是友谊,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女主也的确这样做了。可她们还是太软弱了,并没有做好要跟欺凌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第二天,女主遭到报复,沦为被欺负对象。此刻她选择了退缩。女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回家逃避,并且当场请求她朋友跟她一起走,结果却遭到朋友逃避式的抛弃。

其实,朋友一直选择忍气吞声,说明她是一个比你还懦弱的人。请问在校园里,除了老师,你不站出来的话,还有谁会站出来?如果你不保护她,还有谁会保护她?既然选择了站出来,受到了挫折就马上选择退缩么?事实上,如果我们退缩了,还有人会保护我们么?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没有!

一个选择了站出来的人,就代表着你已经站在最前面了。而我们的前面,就是校园欺凌的制造者。也就是说,我们的前面只有敌人,没有朋友。而在我的身后,却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想要保护的人。如果我选择了退缩,就意味着我和我想要保护的人都要遍体鳞伤。

因此,只有通过斗争,我才能保护我想要保护的人。

事实上,我们一旦要替朋友做主,就要做好会被报复的心理准备。并且想方设法去做好各种应对,尽可能地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才是我们应该想和应该做的。

我们不应该害怕跟欺凌作斗争。请记住,站在最前面的你,可能会遭到伤害,但只要进行斗争,受伤的人不仅仅是你,还有你的敌人。感化和号召更多的人吧!跟欺凌作斗争不一定会成功,但退缩就意味着注定的失败。请记住!斗争胜利的获益者不仅仅是你身后的人。站在最前面的你,才胜利的最大受益者。

EP10的这段内心独白,表面女主曾将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的指导,这明显是责任转嫁。软弱、退缩、逃避,其实都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的表现。

全剧透露出一种理想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全社会没有欺凌现象的教育体制。但这就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

在物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再相似的两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在精神方面,我们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一样,就算你如何接受或认同某一种思想,你的思想还是跟别人有区别。

在个体层面,嫉妒、冷漠、愤怒、排斥、敌视,都是十分常见的心理。某些个体的心理表现是十分偏激的。因此,出于思想冲突或利益冲突,总有人选择采取大打出手的方式。我们根本无法完全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在国家层面也一样,出于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惜发动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交战双方都说自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显然,外交对话不能100%解决所有冲突。

战争与和平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这一概念。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嘴来解决的,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

杜绝欺凌跟世界和平一样,都是一种理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国度。至少当前没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没有。

总而言之,作为局中人的我们,与其追求这种理想,还不如自己奋发自强。对于个人而言,强大的内心、强壮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才是战胜欺凌的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只有富强,才有平等对话的资格。

(三)决定自杀是妈妈的选择

EP10:00:32:33.900-00:35:04.300

女儿为母亲的死十分内疚,认为是自己害死了母亲。如果不是她将遭受校园欺凌的责任归咎于母亲,并且愤怒地希望母亲从此消失,母亲就不会出于自责,消极地做出跳楼自杀的行为。

貌似这是一个非常完美逻辑,但其实无法构成一个绝对的因果关系。诚然,女儿自责和内疚都是应该的,因为女儿的思想和行为的确深深地伤害了母亲。但母亲的自杀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遇到种种困难,例如:家中老人没人照顾,孩子宅家不找工作,父亲经常家暴母亲......我们面对这些难题时,只有选择死亡吗?死亡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自杀的决定权一直在母亲手上。生存还是死亡是她的选择。女儿虽然消极地影响了母亲,但显然母亲也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女儿遭受欺凌,从此拒绝上学,而且讨厌母亲,这种事情远不至于让母亲无法生存下去。

    

上一篇:《魔鬼恋人》经典观后感集_观后感     

下一篇:《寻找薇薇安·迈尔》经典影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