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第二扇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第二扇窗》经典观后感10篇

《第二扇窗》是一部由河濑直美执导,村上虹郎 / 阿部纯子 / 杉本哲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扇窗》观后感(一):就随便写写

在影片的一开头,镜头给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大海重复的拍打浪花,急湍得水波以及灰朦的天空,这一切像要被吞噬了一般让人发慌,却又感到无力,然后突然镜头又一切,一个平静的让人感到有什么要发生的海滩镜头。导演河濑直美是一个自然主义者,在电影里也能看出,空镜头一边又一边的重复的大自然行为,真实的让人忘记摄像机的存在。也因如此,所以她把第二扇窗的取景地放在了鹿儿岛,一个被大自然包围的美丽小岛:天空、山坡、森林、海洋、珊瑚等等,唯美的不可思议。

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有两个割羊的特写镜头,近乎残忍的特写,一只挣扎的羊,一刀下去,鲜血,停止挣扎,死亡。我觉得这里面都有隐喻。其一它一种阶级性暗示,在人面前,动物是可以被控制被利用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认为人才是无敌的。其实在人的上面,便是自然。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是被动地,是被控制的那一方。大自然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让人感到敬畏;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面对死亡,我们都束手无策。它是一件必然的事清,只是时间问题。

切入内容:河濑直美把那么多的镜头给予海,从它着手,它是宇宙的一个神奇产物,未知的浩瀚没人能读的懂它。大海是男主人公界人第一次看到一句尸体浮在他的眼前,那是他最直面感受到死亡的气息的一次,从此,他害怕大海,害怕死亡,他把那种害怕压抑在心里。而女主人公结子则是因为她的母亲病重,而开始去思考死亡。此时的他们都是青涩而懵懂的。其实按常理来说,作为一个16岁少女,应该是不会问出:“人死了以后还会复活吗?”或者“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吗?”这种低级问题的。但是导演这样安排总是有她的想法吧,16岁正是开始探索世界的年纪,对很多事情都是一知半解。就是要有了这样的设定才好继续之后的剧情嘛...比如男主人公去东京找了他的爸爸,通过男人与男人的对话方式对生活的理解又深刻了一步。而女主人公则是通过母亲病重时全家人一起度过美丽的时光,当妈妈沉醉在大自然的和风,阳光,绿叶,泥土中时,那是将死之人才能更细致的体会到生活、世界的美好...在被动地接受与主动地承担中,少年与少女都开始放下心理的恐惧。后半部分,少年骂了自己的母亲因为怀疑她和别的男人有过性关系,而在台风来临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妈妈,在这里,少年就完成了男孩向男人的蜕变,他开始理解到什么才是真的爱。他跑着去他妈妈上班的地方大声喊出:“妈妈,我来保护你以后都由我来保护你。”这是他和他爸爸之间的约定,男人之间的约定。而少女在后来也能淡然的接受母亲死亡的消息。因为她好像发现,其实死亡也没有那么可怕,如果能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地去爱的话。

影片得最后,男女主人公终于发生了性关系,一起完成了少年向成人蜕变的关键一步,男孩在消除了和妈妈的误会时同时也消除了对大海对死亡的恐惧。而后两人赤身裸体的在蔚蓝的海里游泳拉着手翻转,自由的像抓不住的鱼。就像女主在影片中说的那样,他们与大海融为了一体。他们接受了自然赋予的一切。

《第二扇窗》观后感(二):请做好失去的觉悟

在北京河濑直美中期作品回顾展看的片子,从介绍里了解到《第二扇窗》拍摄地点不是河濑直美的故乡奈良,而是在四面靠海的奄美大岛,片长120分钟。较之以前的作品,制作的精良实属难能可贵,但没变的是故事愈发缓慢的节奏,以及对死亡,爱欲,自然,和生存的讨论。当然在这120分钟里,空镜头的时间比例理所当然的占了有五分之一,每一个巨猛的海浪、树木告春的风、头顶的阳光、遥无止境的路,都交织着深厚的感情与生命浓浓的的密度,像要竭力渗透进去,带着淡淡的诗意和自然主义独具的情感味道。

少年界人和少女杏子是一对恋人,某天海岛浮来一具背部刻有纹身的男子尸体,似乎这件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在到来之时,就已经开始悄悄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界人似乎总带着一点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忧愁,而杏子也因为母亲的疾病开始对死亡产生质问,影片便以这两条线索分别展开故事。死亡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属于生命中的第一件大事,性爱也是,而这两件事情正好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里。在故事慢慢展开的过程中,这两个少年也渐渐从心里的郁结里走出来,就如界人指责母亲淫乱的时候,杏子冲进来和他说:”你之所以这么浮躁,是你一直没有做好失去的准备。”最后他们欣然接受了生命馈赠的一切,包括失去。看到这里,你便会发现,这依旧是河濑直美的个人体验和生命哲学。甚至是界人生活中缺席的父亲的角色,也是河濑直美自己的体验。影片在结尾的时候,少男少女在森林里做爱了,顺便提一下做爱的镜头很美,丝毫没有一点秽意,之后他们潜游在了蔚蓝色的海底,便是你看到的海报,一直持续,不断变化角度与镜头,但和河濑直美之前影片一以贯之的长镜头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没有改变,不论是回归森林、河流或者海底,都是又回归了生命本质的意义:延续。

需要提及的是,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界人来东京的这段,不单单是因为城市在河濑直美电影里的独特性,而是父子间的这种情感。镜头穿过东京乱糟糟的夜市,父子俩意兴未阑,界人问他:你为什么非要留在东京,在任何地方不是都可以画画吗?父亲则想和儿子喝个酩酊大醉,但儿子还未成年,还有三年,父亲拍着儿子稍显宽厚的背,眼神里都是属于父亲独有的自豪和关切“再有三年我们就能好好喝一喝了。“接着跳转室内,两人互相搓背,父亲看着儿子开始变化的身体,骄傲的提醒说:界人也要开始有烦恼了。

至于和很多人同样困惑的纹身,我是这样想的,父亲和母亲的情人即影片开始附在海面上死去的男子背后都有一个大的纹龙,这应该是河濑直美选择用符号去省略,她不想表现母亲和她情人之间是否相爱或者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但是因为父亲就是从事这样的工作,这就表明父亲和母亲选择分离是因为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并非不再相爱,所以这个被淹死的男子背后也有一条差不多的纹龙,而这个纹龙就给她要去解释这些关系剩下了很多麻烦,你去想吧,我这里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解释可能更接近河濑直美的爱情观和态度。

另外,河濑直美在电影里加了一些当地的特色文化如:三弦,段落一:杏子一家三口躺在院子门口纳凉,兴之所至,杏子弹三弦而唱,父亲手足蹈之,弦声优美,歌声动人,其乐融融。段落二:母亲弥留之际,想听《远行吗,爱人》,大家随着弦声唱起来:我必须走了,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但我会一直记着你(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歌词有点像是在母亲告诉杏子,死亡并不是彻底的分离和忘记。一个小小岛屿上特有的生活活动和文化,竟是这样的富有生命的哲理,看的时候让我诧异,也感激导演向我们展现了它。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都是印满河濑直美个人美学以及个人情感标记的一部电影,我欣赏她从没有过放弃这样的创作,这在整个日本电影界以及世界电影里都是难得的,这部14年的新片没有让我失望,纵然我不太喜欢他最后有点生硬的结尾,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可能会有完美的作品。

《第二扇窗》观后感(三):伊萨这波浪

有的电影看完后,一些场景,对白,表情,会交错盘亘在脑海挥之不去。《第二扇窗》是这样的电影。这也是我第一次看河濑直美的电影。

影片拍摄于奈良以南、琉球群岛的奄美大岛。进放映厅已足足迟到十分钟,恰好澄澈的海里冒出少女杏子黝黑健康的笑脸。十六岁的少年界人梗在岸上。之后俩人便共骑一辆单车沿海滨畅行,热风将白衬衫格子裙吹得鼓起来,一霎那我几乎以为,这会是个惬意的岛屿故事。

然而无论如何,这不是讲故事的电影。它无意着力于逻辑、环环相扣的情节。甚至看完了整个片子,也难以界定主角是否杏子、界人二人。或许杏子的妈妈伊萨,是更为重要的角色,她是女巫,仍然与丈夫相爱,备受岛上人们的尊敬,但病入膏肓,命不久矣。有许多母女相处的镜头,在室内光线柔暗时,分不清楚哪一个更是少女。伊萨隐喻未来成熟的杏子,那是人生更盛大的部分。此刻杏子惶然为之忧苦,光灵魂活着是不够的,还要能永远触碰母亲的身体。明光下,伊萨的脸容苍黄而憔悴。

伊萨揽过杏子的头搁在大腿上,自己也枕在丈夫腿上了,三人盘叠成纸风车的形状,廊檐下,甜蜜慢慢荡漾,仿佛是最后一粒糖,一定是最甜,请慢一点化掉吧,真甜啊,这样的恋慕平和地展现出来。所以整个屏幕看上去是非常大的幸福。

紧接着(记不清了)不动声色的杀羊的惨痛(重要)上演了,羊异常白净。河濑导演有一种奇异的忧伤的表达天赋,令碎片化叙事缺少起承转合,却干净得赘笔全无。院中平凡的扶桑花,也在丈夫咏牵牛的舞蹈中变得情深意重。忽忽就到道别时。某个穿越剧说:“道别要早早做才好,真到了最后一刻,就没法好好道别了。”在这里不是的。弥留之际的伊萨想听岛歌,坐在一旁的阿伯就弹拨三弦唱起来:“一定要离开吗?就这样离开吗?你离开了我怎么办……还是要离开吗?我要去一个遥远的岛屿,一千年,一万年,我想活下去……”满腹宛转的伊萨一个字说不出来,拍打伊萨肩膀的大妈安慰杏子:“看,妈妈是不是好多了?”整个场面没有一滴泪水,面对心碎,这真是超凡克制的艺术。技术派可以冷静分析时段分配,层层递进,空镜头设置,却必须具备同等深重的关怀,才能收获岛歌的“岛”——在奄美方言里的风土含义。围坐在伊萨身旁的人唱岛歌,杏子爸爸(从精神到身形都那么帅)目不转睛地望向毫无怨言的爱人,伊萨以一息尚存领受了所有的好意。

戏剧冲突发生在界人那边。界人憎恶母亲与早已分手的父亲之外的男人厮连不断,愤懑积蓄已久,终于在某一个夜晚咆哮出来。单薄的母亲像风中破碎的树叶,若无表情的神色下微妙留白。人生实难,“对自然安排的一切虚心接受,再怎么抵抗也没有用的”,对少年如此,对母亲亦如是。导演真意的体察在此,之后和解无关要旨。

全片毫无野心地陈述从少年到耄耋、岛上的人们至为渺小的认真努力。超长的空镜头在任其伤悲的岛歌里极其缓慢地平移,滩涂茂密的红树林,白晃晃的绿树无论稀疏茂密、粗细斜直,一棵一棵秘密孤独地浸在泥里。

自然风光壮美,日落后古铜色的海,宝蓝色的海,银白闪烁的海,为完成一个主题全面无私地被调度。在影片结尾,村上虹郎与吉永淳奉献了全裸表演。界人和杏子做爱后皎白的肉体在近乎透明的蓝海中灵活游动,镜头从低处拍摄,两条人鱼缓缓上溯,和海水无抗拒地融为一体。河濑直美在戛纳海边说,这是我最好的作品。“伊萨这波浪,在我心目中是无与伦比的。”杏子爸爸强调。

我很感动。

《第二扇窗》观后感(四):沉重的治愈系 — 《Still the Water》

- - -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接触不那么恶俗的新电影的方式主要变成了在往返国际的航班上,在那不知道白天或黑夜的环境里,不论耳机声音多大,引擎豪不间断的嗡嗡声充当着永久背景音乐的角色,飞行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颠簸或即将降落时候的广播,总是会让看电影的心情戛然而止;更不用提狭窄的空间,以及经常遇到不讲礼貌的前座或隔壁了。在那样的背景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种受罪,空间和时间都十分局促且没有意义。

11月12月两次跨越赤道的南半球的行程,每次都坐的是CX家的航班,所以电影版权的选择相对固定。在来回几次看掉了几部不论是名气或者风格都比较火爆的西方大片之后,最后一次从悉尼通过香港返回北京的路上,观看了两部日本的作品。

因为是要去英语世界出差,自然是想通过西方电影,来提高对英文的敏感度的;而且一直以来对日本电影慢节奏,淡渲染,深内涵的stereotype,让我不愿意在苦大仇深的时候之外去看。这次,因为12月以来事情的爆发,虽然不至歇斯底里或者感官崩溃, 但可能真的也已经达到了心灰意冷的境地吧,所以上来自然就想看日本的影片。

其中一部在两班航班里断续地看完了,片名叫作《Still the Water》,这部电影中文的名字不知道,本名是假名,意味不明,而这三个似通非通英文单词,构成了我对这部没有看过电影的全部感觉。日文和中文相似,都属于topic comment句式和语言,但却又不是很相同。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这不是一个经典的祈使句结构,still是绝不能作为动词理解的;题目似乎更像是表达the water is still the same(nomatter what happens, or even after what has happended)的感觉。其实,看到这三个字,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看着电影封面一对少年少女,在阳光、大海和树下的样子,那时这样一副情景的出现,像是在隐喻我心里一个已经再也达不到的梦,心里默默地心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同时也莫名的喜欢。

影片节奏如我预期般的慢,并不惊艳的少年少女换换地开展他们的故事。少年(Kaito)很安静,似乎总是心事重重,而少女(Kyoko)则像真正16岁年纪的真爱一样,固执地带领两个人的感情。基调奠定了之后,一组长镜头刻画了一副看似隐忍实则疯狂的性爱场景,不知道男女双方的身份,只能看到一个健美男人背后山口组一般夸张的一条青龙从肩胛一直延伸到股底。

稍后一个镜头,那个男人的尸体漂浮在清晨冷峻的大海里,警察过来调查,群众希望相信,在这个风景秀美远离城镇的小镇里,这一定是意外。在老师提醒学生不要去海边之后,少年少女下课后,熟练地同骑一辆自行车,独处海滨,少女问少年是否是他知道此事。少年否认,少女说自己不会跟任何人说,少年急促反抗式地再度否认。少年一直不愿意下海游泳,他说海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少女被铺垫成为一个喜欢穿着衣服在大海里游泳的人,也许是她看到了什么,但是影片没有任何交代。

少女的妈妈是当地的萨满,当地人信奉某种特别的宗教,有独特的舞蹈和唱歌,妈妈病得很重,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只知道命不久矣。少女的爸爸是个乐观阳光的人,为妈妈建立所有他能够确保的小幸福。爸爸妈妈最后会开心地逗少女,关于她男朋友的事情。大家都很和谐,虽然都知道,母亲即将离所有人而去。

少年的父母分开了,有一个片段是少年请求妈妈去东京看望爸爸,母亲虽然嘴上说不理解,但是答应了,并给出了机票。东京,少年的爸爸是个画家也是纹身师,对话中少年有询问他们为什么分开,而爸爸的回答并不直接,但是却很真实地有那种依然牵挂,但是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分开的感觉。父子二人去洗澡,爸爸的背后,也有一条大得夸张的青龙纹身。在返回的飞机上,少年看着爸爸留下的纸条:“请为我保护好妈妈(Misaki),这是我们男人之间的约定。”

后来一日,矛盾爆发。Kyoko想和Kaito做爱,Kaito拒绝。回家后,Kaito对过来安抚坏脾气的妈妈爆发了。他责怪她的淫乱,爸爸走后就不断和其它男人厮混,即使一个刚刚死掉,又可以再找到另外一个。妈妈什么话都没说,站在那里任他随意地发泄。少女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小屋里,质问少年讲话的方式。最后,少女以威严的口吻,责骂他对待感情软弱,没有决心。男孩夺门而走。

翌日,海风大作,白天像夜晚一样的黑。而少年的妈妈再也没有出现,既没有在家,也没有在上班的地方。少年疯狂出门寻找的时候,少女将他引到了自己家。此时少女的妈妈已经离开人间,而少女的爸爸安抚少年说:“以我认识的她,她没有做出轻浮的事。你爸爸很早就离开了她,而你才是她的希望所在。而人类正常的情感,我认为是没有必要拒绝的。”

天晴后,三人找到了妈妈所在的工作场所,男孩找到了妈妈,大声呼喊着“请让我保护你!”,而后两人相拥。

在晴朗却清凉的红树林里,少女和少年做爱了,很细致的面部刻画,女孩有真正纯真幸福的表情。而后,两个人躶身下海游泳,场景美如画。

《Still the Water》看完后,心里依然如刚开始看到封面时候一样,那阳光,那树,那大海,心里默默地疼,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却很喜欢。爱情需要执着,需要决心,需要野性,也需要理解。可逝者如斯,在这个一切都那么不明朗的时代,能够敞开心扉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得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来面对可能隐藏着的诡谲?!

我知道这部能登得上戛纳的电影,必然有诸多可以解读之处,手法亦是精妙,力度拿捏不偏不倚。但是这些都不是我关注的点,而且作为日本电影,本身这些中国普遍不具备的东方优秀特质,就用被质疑。其实,作为电影本身,《Still》究竟是否优秀,我也不是很在乎的,只是。。。

只是我,这个时刻的我,看到如此的画面,对待那份开始就注定的无本之木,却流之深远的涓涓细流,情难自禁。

《第二扇窗》观后感(五):看完电影,内心受虐,我想静静

2.5星。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奔溃的,只想把这部片子上交给国家!

撇开影片剧情与演员演技不说,拍海时抖动的画面是想怎样?演员的演技还算不错,不过这样剧情的电影我还真是难以接受!比如一开始的杀羊镜头,难道大家不觉得残忍吗?虽然我们都会吃羊肉,但是看到这样一只与你什么仇什么怨都没有的小羊就这样被杀害,简直不忍直视!!!!

故事情节不够紧凑,大概也是因为我习惯了快节奏电影,看这样的片子难免偏执地内心捉急。另外提一句,海浪的画面确实不错,不过抖动的机身,真想和摄影大叔说,阿喂,大兄弟赶紧多上几年书,多拍几年再来吧~

回到情节本身,画面之间有点跳脱,从一开始的男主做梦(然而并不是梦),再到海边的爷爷误认恭子,之后的女巫a过世,画面与画面的衔接实在有点唐突,让人应接不暇;

最后的海底镜是真的很美真的很有意境的,但是最后之前的说教难免为影片减分并且拉低身价不少,因为这样简单粗暴的说教观众真的未必买涨,好多盆宇们看到这里纷纷拿出手机;

综上所述,这样题材,这种技术,这般情节,这个导演的这部电影完全不对我这种城市土民的口味。

《第二扇窗》观后感(六):影评

影评

巾城

影片真正的主角其实是两位少年的母亲。通过男人-女人与冲浪-大海的比喻,达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命运的追问,这其实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作品。表达上,很多时候其实非常直接,甚至充满政治宣传感,但大多数时候并不让我觉得厌恶(除了界人去东京看父亲时那段排比台词);相反,村民在杏子母亲临终前的歌舞甚至是我至今看过的最震撼的电影桥段之一。

河濑直美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导演。某种程度上,她的电影永远在赤裸裸地表达她想要表达日本民间歌舞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任何成熟的观影人都可以明显感受出来的东西。但同时她也是一个好导演,她的片子厚重、深沉,想要表达和探讨的永远都是巨大无比的课题。事实上,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她片子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让它们政治层面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必要的衬托。作为一个中国观影人,看着手机、汽车等毫无违和感地穿插在被村民保留下来的属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一切一切中,心中感慨颇深。我对她片子某些过于直接的、几乎(对我来说)炫耀性的文化展示充满嫉妒,但却不得不对她的影片充满敬重。

《第二扇窗》观后感(七):《第二扇窗》

有时我们对电影过度索求了,要肾上腺素,要泪腺,要养眼,要意淫,反而我们凝视身边简单人事物的时间几乎没有,这种影片对我来说就是帮助重拾纯粹和眼睛。影片自然的拍摄及穿插还是不错。对导演一直的坚持表示敬意!

看她的片子不多,第三部,很多时候也挺怪,某些导演就是没有眼缘,也许第一部电影无感开始就是形成习惯和偏见。我也能体会到影片中关于生命与环境的辨证。但与其花费两个小时还不如看蔡明亮的电影,对我更有代入性,看困了就眯一下,不开心喝酒了看着李康生那苦逼样子要不跟着哭哭要不开心释怀。

豆瓣能不能修改一下程式,写影评能不能不要强行要求打分,有些时候就是想写点东西。打个四分以表鼓励,至少也是让我抒发了这么多,可能导演的初衷也算达到了,哈哈!

《第二扇窗》观后感(八):日本导演的影像气质

张艺谋《归来》没能入围戛纳主竞赛,使得只有河濑直美《第二扇窗》在挑亚洲电影的大梁。

河濑直美,一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女导演,看她的片子需要比看小津更加一倍的耐心。

从《拥抱》到《黄樱花的来信》,日本导演历代相传最屌的一点就是在完成了现代化的同时又保存了自己的美学特质。

他们不会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他们发明和制造着这个世界最广泛运用的摄影机。

在缺少偶像派导演的今天,河濑直美有着取代贾樟柯的潜力。

河濑直美作为一个女导演,经常自己掌机摄影,加上十几年的纪录片生涯,把她的耐心和毅力磨练得惊为天人。

最后,作为脑残粉,4月18日恭祝《第二扇窗》勇夺金棕榈。

《第二扇窗》观后感(九):will you see

看她的片子不多,每每看时偶间会闪过岩井俊二或是侯孝贤。但却不似侯孝贤的平淡,或岩井俊二表里如一的冷峻。那是另外的一种情绪,不许多加揣摩便可从镜头中直接获得的。你却无法言说那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绪,淡然?忧伤?亦或是间或消极下的坚定?喜欢她镜头下的海,上次有这样的感叹是在看《利维坦》,只是那个俄罗斯导演的海是幽暗深沉略显男性化的。抛弃故事只是那些海也足够欣喜。假设有人滔滔不绝对你说他有如何爱海,情感中却没有透露出丝毫敬畏与恐惧,那你可以断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只是叶公好龙。好吧,不要那么刻薄,你可以温柔点告诉他:你只是喜欢绝非爱。晴天的海,雨中的海,潮汐下的海??每个时刻她都呈现着不同的颜色和情绪。而河濑恰恰把阴天的海拍的那么立体化,让你透过画面嗅到那样阴冷潮湿略带腥咸的味道。马尔克斯写海,那是带着玫瑰花味道,在一月里有着坏脾气的海,村子里的人们隐约闻到玫瑰花香,便似乎嗅到了死亡的来袭。海如死神般,以自己的方式通知着即将来临的死期。

《第二扇窗》观后感(十):人與自然

【HKAFF】本來見評論反應不佳,對《第二扇窗》沒有很大期望,但河瀨直美終究沒有令我失望,我認為《窗》還在前作《萌之朱雀》之上,甚至可以跟 Tree of Life 比較。縱觀全片,河瀨用了很多意象把死亡跟自然扣連起來︰海上浮屍、放血的羊、疾病、颱風;提出的問題是人如何跟自然(死亡) reconcile ,然後又以 Kaito ,一個都市個性的孩子的性啟蒙作為平行描寫,由另一個角度帶出人(道德)和自然(性慾)的衝突。而在這些普世難題面前,真正重要的當然不是什麼人遇上了什麼事,於是河瀨把電影的戲劇性壓縮至最小,以紀錄片風格的片段來建構角色個性與其所處環境,再讓我們切身處地般面對主角們心裡的難題,這種做法跟 Terrence Malick 也很相似,只是在《窗》河賴用老人的聲音代替了 Malick 的 voice over。

但處理衝突爆發和結束似乎是河瀨的最大弱點,總是做得有點生硬和刻意,《萌之朱雀》也是如此。 無論是 Kyoko 介入 Kaito 和他母親之間的爭執,還是最後 Kaito 跟母親的和解,都顯得過份直白,跟全片基調不一,似乎是心思不足。

    

上一篇:《机巧少女不会受伤》观后感精选     

下一篇:《爱拼北京》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