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导火新闻线》的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导火新闻线》的观后感10篇

《导火新闻线》是一部由方俊華执导,梁小冰 / 周家怡 / 杨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一):病态的社会关注点

在柴静的《看见》,第一次注意到媒体行业,了解到媒体行业。而《导火新闻线》有再深一步的了解。

一直以来,媒体作为第三方的存在,是传播新闻的媒介。关于这个行业的影视作品也不多。如果要把镁光灯照射到这个角落,势必也会有一些负能量释放出来,而这,也许也需要勇气。

无论是媒体或者记者,对于新闻的报导都应当具有其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我记不住《看见》里的原话,但记得柴静要表达的意思,记者不应当把个人的感情带入到新闻中,是非对错是由公众去评判的。但是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也许还没开始开始就淹没在洪流中了。

Alma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要求新闻有爆炸性。女明星可能只是被狗咬了,结果被她写成"明星人狗交"。

回到七年前,那时的Alma还会去关注流浪汉,想要帮助他们,与主编争论。带着方凝去没什么媒体肯去的新闻发布会听其哭诉,教她用别人不会注意的视角去拍摄关注。也在酒醉后发誓要成为主编,做自己想做的新闻。可是在她扔掉水壶,写下啊贤好友感染艾滋的新闻后,署上自己的名开始,她的目标就变了,她要的是成功,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新闻。

七年后,她确实是主编了。可是再见方凝,立场却常常是不同的。她为的不是新闻,而是利益。通过重口味的新闻,甚至扭曲新闻本身去博得公众的眼球。

可是要做好新闻本身也不是容易的,有时候记者也是高危行业,去挖掘一些爆炸性的新闻,去探寻真相,可能不小心也会触碰到别人的利益而由此付出自己。最后王子死的时候真的很难过。

剧是好剧,结合着电影版的去看也许感受会更深入些。这部剧反应的不只是香港,是所有人的人性,事实是媒体为的都是迎合大众口味,为了生存,不自觉的去迎合,然后又不断的把大众带到一条更歪的路。

不久前刚把剧追完。微博上看到白晓燕事件,心里再一次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便突然想来写剧评。她的女儿是死于谁?绑匪?警方的消息泄露,公众的好奇,媒体的穷追猛打,绑匪的惨无人道!(题外)

其实是新闻在引导社会的价值观呢?还是社会的关注点在引导新闻的产生?

最后留两张图片,来源于电影版的导火新闻线~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二):编剧说:我们错了

果然因为班底有些是tvb挖过去的,tvb痕迹还是挺多的。

像皇阿玛的前后转变,从冷面强人到有人情味什么的,很眼熟啊。

还有阿咩和辉爷那段裹脚布感情戏。先来一夜再发现自己有各种苦衷不想跟你好了什么的,也真的很眼熟啊。

像最后一集,一定要写得堵死了所有的路,但是忽然间又秋风扫落叶般的解决了对头。

还有就是有些线有些突兀,会忽然出现又忽然没了。像皇阿玛前后两段感情我一开始就有点懵。想起当年看法证2的时候也是被英国马突然出现的那段“扫帚星”往事给懵了一跳(发现石议员就是英国马倒霉催的前男友,石议员你太可怜了)。

----------------------------------------------------

分割线来说下标题。方凝那篇《我们错了》里面有段话:我们错在用这种方式处理一个本来应该很严肃很值得大众关注的议题,一张照片便把所有人的焦点转移,到底还有人关心这群同时拥有两个性别的人吗?还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处境吗?

这段话用来说那段百合剧情也很正确。不管是以前喜欢过皇阿玛还是在阿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觉得所有铺垫都表明方凝对阿咩就是移情。所以像前面的暗示包括暧昧都挺好的,蓝凝7年前的朦胧感不就挺好的么,为什么啊为什么忽然来了个表白?如编剧自己借方凝之口所说,这时候焦点全在百合了,还有人关心剧情关心你们要表达什么价值观么?

而且最重要是这条线也没崩出什么后劲好么,方凝最后还不是因为石议员发癫触底线= =

所以纯送福利?那我觉得大家应该会更喜欢蓝凝这对。阿咩的颜我实在欣赏不来,尤其说台词的时候简直无法从她那张大嘴上移开视线。

打算看三面形医的,但是貌似又有她,而且貌似又有心理创伤,醉了。

------------------------------------------------------

最后感叹下百科王是不是挖走了tvb所有绿叶啊,看hktv一点都没出现看atv的不适应感,全是熟面孔。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三):EP18-“我们错了”by方凝

我们错了 用囧报的名义出这篇标题 是一件很痛苦很艰难的事情 但是当我双手放在键盘上准备写今天的社论时 我脑中只有这四个字 我说我们错 并非错在报道双性婴儿的新闻 也不只错在刊登孩子的照片 我们错在用这种方式处理一个本来应该很严肃很值得大众关注的议题 一张照片便把所有人的焦点转移 到底还有人关心这群同时拥有两个性别的人吗 还有人听到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处境吗

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说过“传媒未必能成功改变人的想法 但往往能成功引导读者思考的方向” 我想香港传媒在这方面成功的太可怕 只要我们站在报摊面前看看那些标题和照片 就发觉由何时开始我们的视野收窄到只关注事业线和感情线 我们的词汇只剩下不堪入目的字眼 我们吸引读者的方法不是色情便是煽情 本来传媒应该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权 有监察政府和社会的功能 但是如果有一天传媒连自己也监察不了 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自处 或者我们应该庆幸 我们还有机会反省和改正 上半场我们的确做错了 下半场我希望我们可以纠正错误 重新出发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四):全民娱乐时代下一点清醒的思考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打开手机新闻,点击量最高的永远是明星花边,绯闻八卦:谁谁结婚了,谁谁生子了,谁谁又出轨了;占据微博热搜榜首的常年是某某幂某某baby,这些当红小花的一句微博一张图片就能引来大批网络水军围观,引爆话题。屁民们看得不亦乐乎,明星们忙着点火灭火,制造话题只求爆红,日子东升西落,每个人都浸泡在这样的新闻福尔马林药水中,保持着看客的微笑,从指尖到大脑,逐渐僵硬。

我们的媒体何时变成了这样?

只求爆点、话题、重口味,所以挑战公众道德底线,刷新三观;

只求吸引眼球,追求点击量,所以内容敷衍,文不符题;

只求讨好金主政客,权势贵胄,所以雇佣大批水军,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

凡此种种,不堪入目却又俯首皆是。

我们的观众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洗脑,又或是说是因为看客的趣味,才使得媒体们蜂拥而上,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而报道,为了点击量发行量而曲意逢迎,这中间谁该为这扭曲的舆论负责,已经不得而知。

18集里《囧报》在报道双性婴儿事件中严重失职,之后刊登的一则道歉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的视野收窄到只关注事业线和感情线, 我们的词汇只剩下不堪入目的字眼,我们吸引读者的方法不是色情便是煽情,本来传媒应该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权,有监察政府和社会的功能,但是如果有一天传媒连自己也监察不了,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自处?或者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有机会反省和改正。上半场我们的确做错了,下半场我希望我们可以纠正错误,重新出发。”

忍不住肃然起敬。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在思考媒体或者传媒存在的意义。从最初的简单的是为了传递、传播信息,到如今舆论导向,甚至是影响民众价值观风向标,当今媒体责任之重,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一支笔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不一定是肉体的死亡,但却可以导致精神的绝望。

1994年,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凯文·卡特 Kevin Carter因为一张苏丹饥荒女童的照片而荣获

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 Photography)。然而仅仅三个月之后,这名记者因不堪社会舆论压力而自杀了。

这是为什么?

原来“那张照片拍摄的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百度百科)”。

让这位记者备受争议的是,当时他并未对这位生命垂危的女童施以援手,而是为了捕捉所谓的有新闻价值的图片,而眼睁睁地看着女童死去,被秃鹰蚕食。

这一瞬间的选择,成就了他,也摧毁了他。

新闻价值和生命,孰轻孰重?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也都可以成为公知、大V,但我想对这些占据着舆论话语权的媒体人说一句:当你下定决心成为一个媒体人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你手中的笔和相机,肩负着多大的责任,也永远不要为了所谓的利益而失去了自己内心最宝贵的东西。

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正义摇旗呐喊,为追求真相全力以赴,永远是一个媒体最应该做的事情。

2017.2.27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五):我就想为百合线说两句话

首先我把看这部片子的人较为笼统的划分两类,一类是经常看港剧的人,一类是冲着百合线去看的人。无可厚非我就是属于后者。有时候看到一些人的评论说会到觉得最后方凝对阿咩的表白突兀,好像显得为了哗众取宠才搞出这个一条线。因为我本身就是抱着知道最后感情走向的主观观念去,所以在看的时候就会特别在意这些东西。 个人观点,这条百合线可以说是我觉得这部片子最成功的一条线之一。

如果有人说这片卖腐,那毫无疑问大家都明白现在到底是卖BL吃的人多还是百合的比较多,完全没必要为了增加卖点加上这一条。其次如果说是卖腐是将感情停留在我们大多数人YY的皇阿玛和方凝身上,而没有个定论,可能我也会有这一点的倾向,毕竟大家都喜欢看更美的两个人停留在相互扶持之上,甚至连台词都有如果你们两个有一个是男的早就结婚什么的了。有些人会觉得这条线是从20几集开始突然出现,确实这是一个情感分界线,冲突一下子爆发的地点。记得阿咩后抱方凝的时候有说一句类似于几个月前对我还是冷冰冰什么的。确实,在我看来其实这个感情的出现在方凝第一次暴走辞职后,阿咩为她做了那么多事开始的。其实想想也是,如果一个人在你自己都放弃后仍然为你奔波,给你写了那么多东西,能不感动么?虽然事后越发证明其实这只是阿咩的性格,但是 以这个为契机师姐开始逐渐注意到了这个师妹的闪光点,逐渐爱上这也无可厚非。个人觉得最早对于感情开始困惑是在12集时候,阿咩半夜为辉爷查案后方凝点拨。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理解最后阿咩奔奔跳跳离开,留下方凝这一复杂的特写。在我看来无疑就是对感情的困惑,看着阿咩那么在乎辉爷的复杂感情。在这之后不时有阿咩和辉爷两人打情骂俏却有一人在旁边吃醋镜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我个人是冲着这个来看的,肯定有人会觉得不赞同。但是我还是想表达,在美剧英剧里似乎不会有人因为增加同性元素大叫突兀、哗众取宠,而在我看来这条情感暗线虽然让人心疼但是处理的却是最好的之一。最后就想喊一声撇去这个略显BE,官方发糖其实也是很厉害的,又有亲脸又有后抱,更有甚者还有同床戏码,对于我这种百合控来说其实对于这种处理也是满意了。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六):就写一点感想而已

关于媒体人的良心与报纸销量之间的取舍。关于这两个哪个更重要,我的立场一直在皇阿妈和方凝中间摇摆。如果你写的故事,只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去忽视了那些社会上最需要你为之发声的人,那你只不过在用你的笔去扮演哗众取宠的小丑而已;但是,相反,如果你的报纸连销量都没有,纵然你一颗赤诚的真心摆在那里,也没有人来看啊。

关于编采自由。第一次听到还是在TVB的《毕打》,当时的感受和现在完全不同,当时以为所谓的编采自由,不过是不受出钱给你的boss的限制而已,现在看完《导火》之后才明白到,原来所谓的编采自由,应该是不受任何人的限制。关于我们现在的报纸,杂志是否有编采自主权,我只能说,我还记得09年南方周末开天窗事件。

关于LGBT。方凝对阿咩的表白,把所有的观众炸出了水面,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从剧中的细节展现,我可以看出方凝喜欢上了阿咩,但是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成熟干练的方凝会喜欢上傻傻幼稚的阿咩,可能只是因为,爱是没有理由的吧。撇开上述不谈,能带来热议,已经是编剧成功的地方。

唔,嗯,最后说一句:插曲意外的好听!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七):方凝..方凝..

喜欢可以任性放肆

爱却只能一再克制..

阿咩出场够活泼、热情

可惜关心人的方式如果没有爱的滤镜只是一种遭人嫌的霸道跟跟跟..黏黏黏式逼迫

并且,完全重复使用在方凝和辉爷两人身上

果然,吸引人的方式一模一样

可惜了方凝....

心疼死方凝..

无奈自己的领地被一只看似入世未深的小姑娘随意侵入暖风过境

无奈被各种撒娇热情打开自己冰封七年的心

无奈自己各种纵容宠溺吃醋而不自知

陪她通宵、

听她哭诉、

帮她打扫、

收容她,

不介意她每次倒趴在自己床上(我这个洁癖死不能忍)、

无奈“领养”她十年前的枕边玩偶(我洁癖我想杀人)

帮她跟妈妈谈心

熬夜等她,帮她喝爱心汤

纵容她像树袋熊一样挂在自己身上

记挂着她要吃药研究半天不会煮的东西

教导她,提点她,点拨她,帮她.....

不想去承认自己爱上她..

却亲口告诉她自己爱她..

嗯.. 只是“钟意你”.. 而已..

你每个由浅入深的微笑

你每个闪闪亮晶晶的眼神

你每次紧锁的眉

你每次被她抱住想安抚却放回的手

你帮她喝的每一杯酒

愿..

下一次

你遇到的那个..

是“他”可以,“她”也好..

都只会对你一个人那么极致的热情

谁不开心都只会死跟着你一个人

撒娇一百遍都只会对你

愿你遇到十个石俊贤都不要再遇见一个麦晓欣

否则..

其实..

早就心疼死你..

虽然电影都已经杀青..

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先知..

可以给方凝再一次完美开始跟结局..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八):大结局之看法

最后一集,是最关键的地方,也是点明主题的一集,没看懂的网友应该再看一次。下面是我对于全剧理解难点的解答,有大量的剧情透露,如果刚开始看的网友,不宜看,如果要看,请等到你们看完全剧再看。

首先,不是所有剧集都是什么大团圆结局,或者是到了后尾由一个角色口中给观众详详细细的解释什么发生了,或怎么发生了。没文化的人,才喜欢那么看,因为他们对较复杂一点的事情就难理解。

其次,结局时有一个主角突然发生某些变故,而没有答案,那是电影常用手法,可以说是一种供观众发笑或讨论的噱头。当然,也是为第二季或续集留下伏笔。

总体说来,我觉得导火新闻线在真实度和人物关系的细腻,还有故事主题的内涵和表达的技巧上,都要高《来生不做香港人》或《选战》一截。可能在摄影画面的美感度上,会略输于《选战》。如果要我评分,肯定是导火新闻线的编剧和导演水平最高。在表演上,三位女主角都不错,但是梁小冰在好几集里的气势真是有气场,真实度极高,我感觉看到了顶峰期的万梓良再现。另外,这部剧确实在特技方面也非常注重细节,有人说是小冰臂上的旧伤,我看到的是第一集的追车逼真,在最初那个新闻摄影时的爆炸镜头仿真度挺高,然后石俊贤堕楼时,还有跟小冰的汽车那些互动,真的挺真实,可以说不输于港产电影大片。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九):hktv真不错,就是主角群总有几个看着不舒服。

tvb也拍过这类,不过都是擦边讲,很少这么严肃的讲法,匹诺曹也讲得好,可惜里边爱情元素太荒谬,这个还没看完,感觉不错,hktv这几个剧的剧本真心比tvb好很多,旧年tvb大阵势也不过旧戏新炒或者找大牌,但是感觉线路完全错误,其实到现在,演员漫天飞的情况,剧本真的蛮重要,看这么多年美剧哪一个是因为主角了不得才看好几年,无非是剧本好演技好。hktv这个剧的拍摄手法也比较好,就是美编差些。毛糙感看的我都忍不住手。

梁小冰还是那么好看,可惜以前那么糯糯的姑娘怎么变得这么犀利,配音吧,大浓妆一化,但动作表情的到位,难道历练的失去了那种小家碧玉感。我还是多喜欢圆月弯刀她惊艳我的刹那。

二号主角演的不错可惜我就是不喜欢她的长相,以前总演丫鬟,看来果然tvb埋没了很多人的演技啊。

《导火新闻线》观后感(十):这个社会想要一份怎样的菜单?

香港TVB好像蛮擅长或者说蛮喜欢做职业剧的,这部讲述报纸记者做新闻的电视剧《导火新闻线》英文名叫The Menu,感觉中文剧名更直白、激烈一点,英文名显得更有趣一点。也是看剧看到一半才发现英文名不是直译,想了想才明白,每次选题会时主编都会说:“报菜单。”媒体每天发出什么样的新闻给大众享用?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菜?大众想要什么口味的菜?这类问题是新闻工作者所需要面临的问题,影视往往在讨论的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水平、伦理问题、社会情况等等。

剧中的人物设定都比较有代表性:一个从保护社会公平的小记者到拼命爬高而懂得如何用煽色腥(sensation)吸引读者的强势主编(开场致辞真的很有气场),一个坚守公正、不忘初心的传统、热心师姐,一个初入职场热血当头的新鲜人,一个因报道被打击的老油条(倒是蛮喜欢这个角色,喜欢写人情小故事也是有点可爱),一个用生命保护相机存储卡的摄影师……既展现了报业中不同岗位的情况,又刻画了不同职场阶段和年龄段的新闻工作者的特点。

和《新闻编辑室》、《聚焦》一样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拼命,以及在新闻社会作用和媒体盈利竞争的冲突,但是这部剧更多的是把新闻焦点放在对企业、组织而非政府上,强调的是新闻自由表达和引起的社会影响。或许TVB更擅长类似于家长里短的人际情感表达,在这部剧里也是如此,有些情感表达得过了头,比如不觉得王子有死的必要,女儿对主编妈妈的包容之类的虽然真切却冗长。

常常觉得关于新闻行业的影视都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中的新闻媒体情况,毕竟只是摘取精彩、刺激的工作时,而媒体人的焦虑、无奈、转型、枯燥在其中能展现的并不多,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说工作就像影视剧所讲述的一样美好,但对一些人来说那不过是数千个淡白的日子里的工作(不是职业)责任感。既不能完全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也不能不顾受众需求做出阅读量可怜的报道,要记得坚守初心,努力平衡着做出社会满意、自己喜欢的菜——这是永远都需要注意和持续努力的。

当然无论是看The Newsroom 、Spotlight还是The Menu,都会学到一些关于新闻传播、社会的东西,有些是专业知识、媒体运作情况,有的则是做事方法、思想情怀。这部剧没有讲透社会和媒体的关系,好像还会有电影上映,希望到时候能讲得更深入吧。

目前关于电视记者、报纸记者的剧不少,然而处于新媒体生长的潮流中,能把媒体形势看清的作品还没有,看剧时不免觉得脱离现实困境。

    

上一篇:《廉价航班》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     

下一篇:《幸存者:卡拉摩安 第二十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