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失控的生命》的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失控的生命》的影评10篇

《失控的生命》是一部由郭栋梁执导,纪录片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控的生命》影评(一):何弃疗?因为尊重。

实乃一般,本来很好的选题,看片头时兴趣盎然(本人致力于推广宣传“姑息医学”——临终关怀、心理卫生、遗体捐献),该片78min实在太长,30分钟最为得当。78min中里讲述的大多内容实在与失控没有关系,换片名或许更好。《失控的生命》明显凸显的主体是病人,然而在刻画上我认为不够深刻,可能是没选好视角。导演站在一个旁观者身份去记录,然而大众并不了解这一群体(导演初衷也是想呼吁人们关注这个群体吧),若是选择医护人员or病人or家属的单一视角去进行,整个片子的冲击力便就上去了。

导演其实有更好的拍摄对象可以选择,这样面面具到的表现力度太弱,未能将“失控”的残酷表现,当失控来临,无以为继。参照舌尖1的拍法是否更好?客观将生命做物展现,精神病的,癌症的,被折磨着连自己都不能控制而痛苦活着的。这种片子应该是漫长的(并非时间上)这种漫长是艰难,是吊瓶的水滴,是坐在床上一动不动的等待,导演在氛围渲染上有所欠缺。

没有细看画面,因为开场没多久就觉得画面不舒服,杂乱?马马虎虎听完的,音乐使用不到位。也将选其在主动放映中放映,希望导演可以做的更好,诚挚感谢所有关注并为这个群体做出努力的朋友。

《失控的生命》影评(二):生门&失控的生命

特意在看完两部电影之后放在一起写影评,一个讲生,一个谈死,相互呼应,应该有很多话聊。唯一遗憾的是看生门迟到了半个小时…也可能是导致我对电影失望大于期望的原因吧。 两部都是纪录片,很少看纪录片,但是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纪录片才是最震撼人心的电影形式。源于电影的真实性,值得揭露和反思东西很多。个人感觉生门中,有几个事件的发生迫于拍摄的压力,比如说产检胎儿有问题,但是已经怀孕七个月想引产的一家人,在医生拒绝引产后,老公和公公在是否抢救早产孩子的问题上,感觉他们是不情愿的,但是因为在拍摄,而且医生很急迫,讲了很多道德制高点的话,才掏钱抢救。还有记录主治医生跟病人沟通,治疗检查以及最后跟病人合照时,总感觉(也许是我的错觉)医生在自夸多厉害多重要(不可否认医生确实很伟大),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医生的重要性,但电影里有点刻意。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还有引导式的问话或回答,总体感受就是导演的把他的某种价值观倾向导入了电影的拍摄中,并不是完全的中立的。也是我对这部电影不够喜欢的地方。片中胎位不正危及生命的毅然决然要保住孩子的母亲,家中贫困面临早产的面黄肌瘦的母亲,还有胎儿不健康怀胎七月要引产的无时无刻不再落泪的母亲,哪一个不是拼了命的想保护孩子呢,母亲的伟大无以言表。生之门,是母亲撑起了每一个人探索世界的通道,是最安逸的怀抱。 特别想说的是失控的生命,看完有一个多月了,但是依然能记得影片最后的那扇铁门,还有画外音对几个老人情况的描述,一个全身瘫痪,一个不久之后就去世了,而她得精神病的女儿并不知情。在片头的时候,她们的身体都还不错,能吵能闹,身体不说特别健康,但是精气神都还在,但在片尾送到全封闭的精神病区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儿女不够关心,厌恶母亲一次次无理取闹才送她到全封闭病区吗?还是医生护士强拆散了相依为命数十年但得精神病的女儿和母亲,就为了送女儿去治疗?还有一些病入膏肓非常痛苦却依然被维持生命的病患,每一下呼吸都是煎熬。原来真的有两难的问题,临终关怀,到底怎么样对临终的老人才是最好的?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刻意引导我们判断对与错,而是抛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子女的感恩情义和耐心,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掌控的权利?有太多的我们需要做需要反思的事,需要社会推动体制的变革。有人说某国家医护人员罢工,反而死亡率降低了,这种做法很极端,有生的愿望和可能我们当然要尽力抢救,哪怕过程有些痛苦,但是对于没有希望的患者,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死亡的权利还给他们?怎样关怀老年人这个群体,有时候人性比理性,人情比法律更能善待生命。 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人,从懵懂又回到懵懂,婴儿和老人其实是一样,对母亲依赖是婴儿的全部,对子女依赖是老人的全部,唯一的精神支柱。从房间里走出去,最终又回到房间里。愿每个人都能善始善终。

《失控的生命》影评(三):First主动放映江南大学站

纪录片《失控的生命》里,有一老一少两个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案例,我觉得值得特别注意。实际上,2013年颁布的《精神卫生法》规定,1.“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2.患者有危害他人的行为或危险的,住院治疗需经其监护人同意。也就是说,对他人不够成危害的患者,如果本人不同意,即使其监护人同意,也不能对其实施强制住院治疗。 可以看到,片中两个人的情况,均不符合精神病人强制入院治疗的法定标准。 另外,在老太太这个例子中,还存在一个对精神疾病的确诊或者认定标准的问题。我没有看到她是如何被认定为精神病患者的,即使她有抑郁或躁郁的症状,是否严重到要进行住院治疗的程度?再进一步结合其是否存在对他人威胁的判断,真的能得出有必要进行住院治疗的结论吗? 最后,《精神卫生法》对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的相关规定,是法律的进步,但这个片子记录下的通过临终关怀机构等其他场景被转移至精神病院的情况,说明或是法律条文仍有不足,或是执行过程缺乏规范。无论原因是哪个,最终受害的都是那些被强制入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诚然现实复杂,人伦不能简单划一,但人权却应有个标准,如果因为前者而放弃了后者,对个人和家庭不好说,对社会绝对不是好事。

参考资料:

1.精神病强制收治_百度百科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7%B2%BE%E7%A5%9E%E7%97%85%E5%BC%BA%E5%88%B6%E6%94%B6%E6%B2%BB/12609244

2.精神病人有强制住院的规定吗_法律快车

http://m.lawtime.cn/ask/question_4711216.html

3.精神病患强制入院需符合“重症”“危害”条件_新快报

http://m.sohu.com/n/360743702/

4.邹宜均_百度百科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9%82%B9%E5%AE%9C%E5%9D%87

《失控的生命》影评(四):《失控的生命(78min版)》:表面的思考

提倡临终关怀值得肯定,医生护士们也确实需要理解和尊重;

安乐死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影片中有一个落水蜜蜂的蒙太奇;

涉及孝道文化,有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蒙太奇;

对死亡的观察,也是对人性的观察;

老人的童心是本片的亮色,观众在绝望压抑中却忍不住发笑;

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赵庆园现在这样是因为多年前的经历;

精神病医院也是一个点,为什么一定要分开赵庆园母女,以我观众的眼光看就是这一行为害死了母女;为什么蔡寿坤老人闹情绪厌食就要送精神病院,一个可爱的老人郁郁而死……

这个纪录片更多的是呈现问题,而把回答的空间让给了观众,真是很聪明的选择。

“新闻你也信啊”,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是感人之处。

我观影中还有几个问题,被拍摄的医生、护士、及其家属尤其是老人和病人是否意识到这个拍摄,是否同意这个拍摄,成片后有没有询问过家属们的意见?

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导演是否经历良心上的纠结,而后豁然坦然,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拍呢?

《失控的生命》影评(五):失控

我看的是78分钟的长片版,总体内容的架构和传达方面还是很好的。作者没有一味地去堆叠悲伤苦情,在现场时不时有笑声。我对严肃纪录片里的笑声是不排斥的,因为人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很多人是出于老人的可爱去笑。如果说只表现多么惨,价值观正常的人肯定是笑不出来的。

在反思方面我感觉略有不足,牵扯层面不够深。虽然片子很长,但是留给人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发问点不够深刻,比较倾向于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看了之后可能仅仅想到老人的可怜。当然这一点的表达很明确,能表达好这一点也是很好的。

世界影视流派众多,很多人把摄像机当做人的眼睛,即电影眼睛派。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

仅仅是我对于剪辑来看,感觉很多时候有点拖沓,很多镜头过于长,很多事其实没必要让当事人一句一句说完,有时候感觉是在做剧情的堆叠。加上可能受制于单机位,效果不是很好。就拿蔡寿坤和女儿争吵那段来说,人的争吵很多时候是无序切混乱的,在表现这种混乱的时候没有特写剪辑来充实情感,再加上蔡寿坤与其女儿有时候背对摄像机。导致情感表露的不够充实。

对于前边几位说导演投机倒把的说法我是不认可的。很多人认为:“纪录片对技术要求不高,对资金要求,对导演的美学要求不高,所以很多人去拍纪录片作为出名的敲门砖。又有人专门去拍鳏寡孤独者,作为猎奇博人眼球。”是这样吗?有老师讲到一部好的纪录片一定是倾注感情的,我大体也是这种看法。不热爱的人攒的一个纪录片一定是缺乏精神的。

再者说有很多导演是为了出名去拍摄,诚然大多数人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奔波的。但把受众不知道的告诉受众,把受众不思考的问题解答给大众,让人们思考,让社会思考。只要导演价值观正确,不是在吃人血馒头,只要有人文关怀。那这就是一部作品了。

    

上一篇:《斩尽杀绝》经典影评集_观后感_     

下一篇:《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