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许海峰的枪》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许海峰的枪》影评精选10篇

《许海峰的枪》是一部由王放放执导,李东学 / 陈逸恒 / 娜仁花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许海峰的枪》影评(一):《许海峰的枪》:成长意味着不断失去

《许海峰的枪》:成长意味着不断失去

文/言成

提起许海峰,许多人都会想起1984年,那个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射击运动员。近30年来,许海峰一直都是中国体育精神的代表,是许多人拼搏努力、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柱。2013年,一部名叫《许海峰的枪》励志成长主题的电影正式面世,旨在为观众讲诉这位奥运首金获得者如何从供销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

不过与其他诸多英雄传记类电影固有的说教死板风格不同的是,《许海峰的枪》的叙事风格与所有表达出的东西显然更为生动与代表性,而要传递这些信息的则是巧妙地靠以一个人和一支枪、一块金牌和一个英雄的形象作为载体,不再是单纯的某个人。

显然,作为传记题材的电影,如何生动再现主人翁的成长历程,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的奋斗历程、甚至是整个中国几代体育者的缩影则显得尤为重要。或许,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每个婴儿都很可爱,人生下来都是完美的,但所谓成长,不仅不要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体会失去的过程,许多日本青春电影对这主题进行了反复讨论。

当然,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可能去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如何将一个英雄成长背后的付出与辛酸尽情展现也成为了此类电影最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这也是让一部电影更加丰满立体的关键所在。或许,在所有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成长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故事中,许海峰许海峰虽然射击能力超然,多次取得安徽省运动会的冠军,但因为年龄过大而没有拿到没有拿到省队录取通知。然而更不幸的是许海峰在工作中,为保卫国家财产,致伤双眼,险些失明。不料这时,吴全清教练却带来了省队的借调通知,去还是不去,许海峰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最终父亲站了出来,鼓励许海峰追寻自己的梦想,随后更是为了集中精力射击,许海峰忍痛和女友马静分手。所以,当许海峰站在洛杉矶运动会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个走向成功巅峰的英雄,其背后的付出与失去才最令人动容。

可以说,影片前半部就是许海峰个人成长史的跨时段浓缩式的表达。节奏明快,剪辑灵巧、线索清晰,爱情线、师徒线、个人与家庭、与国家等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打造出了这部情感丰富、人物形象立体、立意深远却又充满积极阳光气息的史诗大片,让人在观影的时候不仅热血激昂,还能领悟到在追求理想与努力奋斗的时候,自信与责任、勇气与意志的重要性,更能让观众明白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积极对待所遭遇的挫折与失去。或许,这部电影并不仅仅只是表现许海峰夺冠的艰辛历程,更是一代中国人坚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大热电视剧《后宫甄嬛传》中的果郡王一角而人气大增的李东学在该片中告别风流倜傥的帅哥形象,颠覆出演一个阳刚热血的有志之士。大量的内心戏表演在他细腻入微的演绎之下可谓惊喜连连,让观众看到了这位优秀男演员可塑性与演技俱佳的一面。

《许海峰的枪》影评(二):《许海峰的枪》:女人比英雄更狠

文/一池萍碎

初恋象征着无可替代,纵使两小无猜少年默契中年相顾无言……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与初恋马静的懵懵懂懂的夭折情感,在青年导演王放放执导的《许海峰的枪》中文艺范儿地面世,羡慕他与她在那个朴素时代的情感,惋惜他与她饱含的欲言又止的完结,她令他终身念念不忘,这是我所见过的情感世界中最沉重又果敢最高调又低调的女主角,她非冠军戏里的女配角,她很抢镜地诠释第一女主角的情感之美。

王放放的电影极为注重心理描写,笔触入木三分,直抵心窝,大篇幅地运用眼神与面对面近距离拍摄的角度,而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他讲究一种“放”的手法,让她情感肆虐,尤其在许海峰这样一位以“收”为主的内敛型男主角面前,马静的新青年活泼姿态显得有的放矢正中下怀,二人两相互补收放自如。他们的情感从相合到相斥走向没落,男方在变,舍弃情爱牺牲小我,女方也在变,舍弃曾经改头换面,若论变心,谁都没有变,他们都对对方矢志不移,只是如同千万对分手的初恋情侣,生命总是充满迫不得已身不由己从而沧海桑田,情感是成功的线索,成功也兼任情感的杀手锏。

青梅竹马是影片中最美好的一段,马静化解了许海峰冲破牢笼的沉重感,以男女间惯用的“被崇拜与崇拜”之情起笔,对于有射击天赋的文文静静的男子许海峰,马静绝对是他粉丝团里根深蒂固的拥趸,射击场上,一枚小卡子便充当了加油工具与定情信物的双重责任,他每每有退意有挫折感,她都会不遗余力摇旗呐喊,帮他找回被他扔掉的金牌,举枪在林间奔跑,不时鼓励,不忘崇拜。一个男人先期是否成功取决于他背后的支持者的强弱,性情张扬的马静是霸气外露的强者,弥补了男主角天性中的犹豫与脆弱,很朴实的麻花辫,很清澈见底的眼神。

峰回路转,女主角在情感的道路上渐起争议,随着许海峰开县城前往省队两人渐行渐远,随着下海新思潮的兴起两人各奔东西。每一次见他,她的装束都在悄然改变,从朴实往时髦靠拢,环境改变一个人,闭塞的训练场只有子弹与枪,外面的花花世界却有无穷无尽的诱惑,对于每位勤劳能干的女子,心底不止有质朴一根筋,还有扭转命运的萌芽,影片中也出现了他的“扭扭捏捏”与她的“拉拉扯扯”的小场景,她依稀变成考验他的绊脚石,可以理解生活环境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的奥运冠军此时被情感与理性包围,在动摇与坚定中摇摆不定,特别是烫起头发的时髦女郎马静丢给他的那封信,让他辗转于教练与她之间,心灵的抗拒与痛苦撕裂着观者的心扉。只见文艺的镜头飘荡,撕心裂肺的情绪在游离,对女主角突然间爆发出淡淡的恨意,今时今日,每个人何尝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错失情缘。

写到这里,女主角已是令人爱恨交织的矛盾形象,前期的活泼天真与中期的逆袭后期的沉寂,一波三折击碎许海峰的情感世界。大痛之后往往是重生,心无杂念才能到达精神的彼岸,人的杂念无非缘于得失之间,真正失去时反而能彻底卷走你的杂念,马静一走,反倒涤荡了许海峰的心境,与其相守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江湖爱情也是冠军爱情或者说是英雄的爱情,充满不确定因子和多变元素,不能天荒地老,则两两相望,在奥运会舞台,压力巨大几近崩溃的真实许海峰,他依旧万众瞩目,在深圳当上女工的马静则守望收音机,他的夺冠是她的夺泪,拥抱同事庆祝他夺冠的喜悦,轻描淡写低调地隐藏身份,问及他,唯有三个字——“不认识”,也许只有那个不沽名钓誉的年代,才有如此使人追忆的拥日之月的暗淡情愫。

《许海峰的枪》是英雄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代人成长的故事,许海峰的女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是一片剧本中的一片绿叶,默默地为红花输送养分。马静从离开许海峰一刻开始,她从小草变成了大树。

《许海峰的枪》影评(三):以集体之名压榨自我

奥运会比赛过程拍得太简单了,本来最重头的戏就这样浪费了,反而被前面大雨中送别分手女友抢了戏。片尾国旗事件刻意,却又无法拍得让人动容。

这片子说教的味道太浓,而不是以情节来打动人。尤其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为了集中精力比赛而与女友分手这样的情节,我不知道是戏剧加工还是真实事情,但这种扭曲人性违背天理的行为,硬是要说为了事业就要牺牲爱情,两者不可得兼,让人不由想到了中学时代的禁止早恋的理由之一就是会妨碍学业,但看看人家老外,小学都谈恋爱了,怎么不见人家的新一代学业跟不上?科技发展断层?中国体育界一向存在一个规定,就是不希望甚至命令禁止恋爱,说是担心影响成绩。可是人家老外才不管,有点还比赛期间鼓励性·爱,照样体育成绩棒棒的。看看人家梅西早早的就结婚生孩子,C罗女朋友不断换,可依然不阻碍他们成为天才球星,而C罗在训练场上的努力也不会因为床上生活太丰富而有多怠误。

所以说成事在人,如果灭天理人性就能出成绩,就鼓励人家去斩情丝绝人欲,这样的冠军他真的开心吗?像许海峰这种为了领队、教练的期望,家人和朋友的嘱托,为了国家荣誉而战,而唯独失去了自我,这样的英雄真的可爱吗?

中国的体育电影就是更多的关注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忽视了个人的意志、价值实现,而无法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对比《摔跤吧!爸爸》,人家为什么成功,而我们只是小众,就一目了然了。

:导演是编剧的儿子,编剧是主旋律专家。

《许海峰的枪》影评(四):《许海峰的枪》:返璞归真的励志体育片

娱乐码头看纯粹的国产励志题材体育类电影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了。《女篮五号》《沙鸥》《乳燕飞》都在我们这一代影迷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然后再就是谢晋导演,伍宇娟主演的《女足九号》,以及蒋雯丽主演的《女帅男兵》,但印象都不那么深刻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曾经辉煌的体育类励志电影悄悄滴消失在了影迷的视线中。

前几天,在鸟巢附近一影院举行的北京电影节展映环节中,娱乐码头有幸看到了讲述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成长历程的体育励志影片《许海峰的枪》。和很多同题材影片相同的是,《许海峰的枪》也被贴上了主旋律的标签,感人、励志的主题贯穿其中,让喜欢这类题材影片的影迷再次找到了温暖、温馨、温情的感觉,同时也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激情。

但细细欣赏品味《许海峰的枪》后,不难发现,它与传统意义上一般的体育类励志影片非常不同,它对主角男一号许海峰进行了更人性化的处理与描述,而非刻意的一味地高大全,甚至加入了部分许海峰的爱情戏。还有一点颇为重要的是,该片不再单单是“许海峰”一个人的故事,其教练、父亲、母亲、女友也都是这幅画卷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毫无疑问,“许海峰”是中国梦的最好践行者之一。但他之所以能实现中国梦,励志千万人,除去其自身原因外,教练、父母也功不可没。尽管母亲、母亲都极力反对他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继续进行射击训练,并百般阻挠,但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促使许海峰有了不仅要继续练枪而且必须练出成绩,为家人争光的勇气与决心。

在《许海峰的枪》中,父亲希望儿子有出息,但是又不想让他走他自己的路,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不能只沿着儿子的角度去写。一个失败的父亲如何看待自己的儿子,他看到了儿子有个性的一面,但是却不想让儿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他渴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功,但是他又不希望儿子摆脱他这个父亲而成功。在“霸王祠”这场戏中,父亲对许海峰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不希望儿子重走自己的失败路,希望儿子放弃可能成功的机会。

父亲与儿子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隐喻。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每一代人都会把上一代人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但是如果下一代全部接受,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如果不接受,一方面有可能更快发展,但另一方面很可能会犯上一代人已经犯过的错误。

对比父亲,许海峰是一个内敛、腼腆的年轻人,他并不像传统的体育励志片中的主人公那么外向。他是一个敏感的人,说话、做事情讲究分寸,他从不会轻易顶撞父亲。从父子的关系上看,许海峰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人,人们看不到哪些困难能够击倒他。

《许海峰的枪》除了对“许海峰”与其父母的各种纠结、复杂的情绪进行了描述,对其教练的刻画也非常朴实到位。其基层教练的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让“许海峰”这个好苗子错过了参加大赛的机会。而其省队的教练的目的就更加人性化甚至有些私欲化——在退休之际,培养出一个全国冠军,为自己的教练生涯画上完美句号。不得不说,《许海峰的枪》对这些初衷、目的的处理,都显得非常人性化,符合人之常理,使观众更易接受。

影片还对两位教练因“文革”所激发的矛盾、隔阂有一笔简单描述。但最终,两位教练都因“许海峰”在设计项目上的聪颖天资,而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小段的描述虽然简洁、平实,却实实在在地透露出那个时代,教练员爱惜人才心之切。

可以说,无论是来自父母的压力、阻力,还是来自教练的“小梦”,都是促使许海峰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之一。但这种力量必须从属于“许海峰”本人的内在力。因此,影片在处理许海峰与父亲、母亲、教练关系时,既有所侧重,又不过分抢戏,而且冲突感很强。尤其是许海峰与父母“争吵”,甚至发飙的桥段,以及他质问教练为什么只让自己在三个月里只练同一个姿势时,体现的不仅仅是许海峰对成功的渴望,也展示出,父母、教练之于许海峰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的高度市场化,主旋律影片在口碑与票房上都算不上特别出彩。而《许海峰的枪》却另辟蹊径地将焦点聚集于已经被观众遗忘多时的体育类励志人物身上,剥去刻意地“高、大、全”的外衣,以生活化的手法,试图最大力度地接地气地展示出了许海峰践行中国梦过程中的种种际遇。《许海峰的枪》的创作者力图做到感动而不夸张煽情,励志而不过分说教,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许海峰的枪》为同类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树立了新标杆。

《许海峰的枪》影评(五):《许海峰的枪》:李东学从果郡王到国家英雄

说实话,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没抱任何期待,无非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高大全”的形象已在脑海中有形象,看毕, 内心中“原来主旋律还可以这么拍?”的想法肯定不只笔者一人。确实该片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通过曲折有致不无悬念的叙事,以唯美纯净的影像表达再现了奥运射击第一金获得者许海峰从普通知青供销员到世界冠军的平凡执着中的传奇历程。

《许海峰的枪》不仅重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夺冠领奖的历史性时刻(真实还原夺得首金的最后三枪),还着重展现了许海峰夺冠道路上的艰辛历程,着实是一部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影片。该片讲述了许海峰由供销员到运动员的历程,如何一步步坚持射击,追求梦想,最后成长为奥运冠军的故事。适合在青年人范围内广泛推荐,让他们了解许海峰的射击人生,他是如何为了梦想从普通知青成为国家英雄。

从火热荧屏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走出来的“果郡王”李东学,首次担纲主旋律电影的英雄人物,很多人对于他的印象还都停留在“儒雅飘逸”上面。因为“果郡王”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在观众心中已有了固定的形象。从果郡王到国家英雄许海峰,他却褪去了偶像的外壳,变得阳刚味十足。一身简单的运动服,安静,话不多,甚至很少笑,李东学以一个完全不同于“果郡王”的崭新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眼神、动作、形象等演绎,不单形似而且神似。就连许海峰本人也称赞其表演。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果郡王”完全不像果郡王了,而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射击者,那一眼一回眸都是力量,细腻的表演尤其到位,不经意就会被感染肯定能够给更多的年轻人带去启发,传递正能量。

许海峰为中国夺得奥运首金,他是国家的英雄,以往主旋律电影都是“高大全”、生搬硬套的灌输给观众,让观众很不喜欢。而该片避开了“许海峰”这样的容易让人联想到英模传记片的片名,而是巧妙地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了“枪”这样的物化形态的聚焦点,让人更多地打开事件、传奇的想象空间。故事的叙事性显然压倒了人物形象的空间感,这是时间对空间、叙事对于形象的超出,而这样的超出,对于厌倦于奢华的大场面影像和“高大全”形象的观众是有吸引力的。

人生在世,如子弹出膛,都要奔向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是脱靶的子弹。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之于人生的意义,勇气、意志力、自信心、感恩情之于一个人的成长成熟——可以说,电影并不仅仅只是表现许海峰夺冠的艰辛曲折历程,更是一个有为青年的个体成长经历,体育比赛与人生感悟紧密结合,二位一体。而电影中“教练”的这条隐线,也表达了对无数夺冠时刻背后默默负责的教练们的致敬。

不一样的李东学,不一样的主旋律。从果郡王到国家英雄只是一部戏的距离,然而对于一个演员那是需要百倍的付出,正如许海峰从知青到奥运冠军。因为有梦想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李东学在做演员之前是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从运动员到演员,从初出茅庐到小演员到“果郡王”红遍中国,再从“王爷”变成“奥运冠军”……李东学的每次转变,都付出了百倍的艰辛,正如许海峰从知青到奥运冠军路上,放弃了爱情、亲情和供销社的稳定工作。年轻人为梦想押上的筹码,也许比失败本身更沉重。《许海峰的枪》最可贵之处,便是从来没有避讳这些。这也许是李东学大红大紫之后,坚定地选择了《许海峰的枪》作为大银幕处女作的重要原因。

《许海峰的枪》影评(六):《许海峰的枪》:给主旋律加点铊

这电影根本就不会在院线做商业放映,所以大部分观众根本看不到,我也是参加北京电影节活动看到的,这片名就不招人待见,但看完以后,发现这片比大部分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强不少。编剧王兴东和导演王放放是父子搭档,王老编剧有丰富的主旋律作品编剧经验,王导则是70末的新锐导演。后来看到现场有不少女生尖叫,原来主演叫李东学,但我不认识他,叫就叫吧,也挺热闹的,前两年有部主旋律电影《钱学森》,主演是陈坤,见面会现场也有人叫,原理相同吧。

为啥叫这片名呢?导演说,许海峰和他都想改,但改不了,不说也罢。故事其实大家都大概知道,就是讲许海峰打枪的故事,用胶片拍摄,画面质感不错,音乐、剪辑也是认真做过的。但这年头,一提主旋律就是“烂片”的同义词,价值观不认可,你拍出花来,也没人看。对此,导演心知肚明,剧组也没有“非分之想”,压根就不做商业放映,由此可见一斑。

导演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那是个神奇的专业,后来听他聊天,一说到铊中毒和复旦投毒的事件,导演比聊电影还兴奋。理科生确实有拍电影的优势,他们逻辑缜密,一般不会把自己绕晕,即使拍主旋律,导演也很清楚自己的目的——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主旋律很可能会成为年轻导演练手之地,反正没什么票房压力,索性放开了拍,搞点实验和艺术套路,也不错。

所以,《许海峰的枪》是一部“动机不纯”的电影,里面有不少导演艺术实验的想法。譬如教练教许海峰打枪,一间仓库式的大房子——现在流行叫“loft”——挂满了练习后的靶纸,微风吹过,非常得瑟……剧情上也夹杂了不少私货,譬如许海峰的知青身份——三个男人共同在乡下的知青点生活,然后一个个考大学、入伍参军离去,只留下许海峰一个人;还有文革时老教练被弟子批斗的情节,画面里出现了一个类似“喷气式”的经典镜头,可惜年轻观众大都不熟悉;就连许海峰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导演还特意让记者提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集体抵制的情况,可见想法不少。

主旋律这个提法,现在官方可能不大强调了,坏名声。北大化学系的年轻导演则巧妙的往里面加了重口味的“铊”,看似为蛮横的宣传目的服务,实际上关于个人与体制的斗争,依然隐藏在电影的文本脉络背后。阿尔都塞说读马克思要采取“症候阅读法”,从文本字里行间中“读”出背后的意思;对于《许海峰的枪》这样宣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电影,看来也得有点“症候阅读法”的意思,看似一汪清澈的纯净水,里头可能也加了不少铊。

《许海峰的枪》影评(七):《许海峰的枪》:80后团队致奥运英雄的青春

近年来,随着国产片市场的复兴,主旋律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中的一支独特力量。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正在繁荣发展,经历了最初的低估时期,随着我国电影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国产主旋律影片借鉴了商业化电影成功的实践运作模式,尤其是整合市场营销中,带领国产电影走出了“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一提起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少人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高、大、全”式的人物和教科书式的说教。实际上,伴随着文艺创作环境的日渐宽松和电影创作者的不懈努力,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3年,电影《许海峰的枪》让主旋律电影彻底告别概念化,电影有落魄,有失意,有梦想,以一个人、一支枪、一块金牌和一个英雄的形象,讲述了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如何从供销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影片不仅重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首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夺冠领奖的历史性时刻,还着重展现了许海峰夺冠道路上的艰辛历程:许海峰出生在一个并不公平的社会22岁那年,尽管他取得了全省冠军,却因为年龄过大,不能进入省队,只能改练手枪。在此期间,他还遭遇了眼睛被化肥灼伤的毁灭性打击。是一部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影片。

《许海峰的枪》本着“80后做自己的影视产品”这一理念,大胆启用新人,整个创作团体90%以上都选用80后的青年力量为骨干,整个创作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可谓是80后集体操刀的一部新时代主旋律影片,这在国内也是具有突破性的。导演王放放生于1979年,没赶上80后的末班车,他已经算是团队中的“大龄”。幕后团队和台前演员,大部分是80后新人。他们立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出奥运英雄青春时的困惑与美好,展现属于80后独有的电影味道。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王放放不落俗套的独特拍摄视角,加上80后青年人个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平静多年的主旋律电影注入一丝新鲜的活力。

《许海峰的枪》整个的创作团队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都是年轻的80后本土新生力量,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不乏会遭遇种种的困难与挑战。导演王放放虽为电影世家子弟,但他取得电影导演门票,并非一帆风顺。在导演处女作《许海峰的枪》之前,王放放曾为著名第四代导演谢飞担任助手,在艺术关键上,王放放受谢飞影响很大。比起惊险刺激的商业电影,王放放更感兴趣“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这样的主题。据谢飞回忆,虽然当地政府很支持,但是拍电影还是很困难的,拍这部电影最大的困难在于现在的一切都变化得太厉害了。在取景的时候,剧组发现没有一个街道可以简单地直接入镜——要知道,那时候街上没有广告牌,人们能穿上“的确良”衣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今天的城乡都改的面目全非,要恢复八十年代初期,文革刚结束的面貌是件难事,还原群众演员的服装和状态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些年轻人还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剧组为了还原当时的情境费了很大功夫。电影中最难拍的一段就是洛杉矶奥运会现场,他们有经费到洛杉矶去,当时洛杉矶的奥运会射击赛场是一个临时建筑,现在已经没有了。后来剧组找到南京方山的一个射击场,把它改造,然后全南京去找外国的留学生、外国人的群众演员……谢飞这样评价《许海峰的枪》:整体看有一些场面拍的比较青涩,但是任何一个导演必须有这个过程,他这个团队也是要再磨练的。我经常讲,三十岁,第一次独立当导演,要年年干,年年做,十年左右才能成熟,很多经验不是靠书本教出来的。正是这种韧性和拼搏精神,让人们对上海电影的新生代团队再创佳绩,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充满信心。他们符合80后、90后的年轻人,如他们的个性一般,有着东方的内敛,也有着无限的激情,在年轻人群中的号召力自然也非同一般,特别是这样一部有着教育意义的影片。

电影《许海峰的枪》作为导演王放放大银幕处女作,得到了许海峰本尊的高度认可,正是初出茅庐王放放导演才气和锐气的体现。许多名导正是凭借处女作的一鸣惊人而正式登上电影艺术的圣殿,成为专业媒体和大众的宠儿,所以在处女作中发挥他们全部的才华。正如王放放导演所说,这部电影不能说是他最好的作品,但肯定是他最尽力的作品。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看王放放导演是如何凭借一部致奥运英雄青春的电影处女作,在华语影坛导演中是如何惊艳八方的吧!

《许海峰的枪》影评(八):子弹射向未来的主流

借北京电影节放映的机会,有幸看到了王放放导演,“果郡王”李东学主演的体育励志电影《许海峰的枪》,朴素的投资平实的技法,演绎了中国第一块奥运金牌得主许海峰的青年时代,从乡下的绿野、供销社的化肥仓库到洛杉矶奥运会的领奖台,一个坚持梦想的人完成梦想的过程。电影故事无非许海峰勇夺冠军,但片尾字幕出现时,有男士高呼痛快,有女士泪洒当场,一部主旋律电影做到这种地步,才无愧于“创作”二字。

其实,《许海峰的枪》这是一部很难完成的电影,小成本拍大故事,去还原大时代里的大人物,往往很难达到观众的期望值,而《许海峰的枪》又不同于好莱坞拍体育励志片,奥运第一块金牌对中国体育乃至体制的意义,触及到的特殊时期的时代记忆,把这部影片架上了主旋律的高塔,而今时今日的主旋律,因为种种质量或诉求导致的问题,形象远不如主流商业类型片那么广受欢迎。

可是,《许海峰的枪》却端着主旋律的枪,射出了一颗主流体育励志片的子弹,情节一波三折,节奏干净利索,情感直击靶心,如果让笔者用靶纸来打分的话,可以接近九环。

那为什么《许海峰的枪》能做到了许多主旋律电影没有做到的效果,其艺术的水准、对观众的冲击,甚至超过了许多主流商业电影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王放放导演的幕后班底太强大,影片的编剧——王放放的父亲王兴东,影片的制作人——王放放的母亲王浙滨,这对影坛最著名的夫妻编剧曾合作的剧本《留村察看》《天国逆子》《离开雷锋的日子》,都是曾打动观众的经典主旋律,此次二老护驾,加上王放放作为青年导演的新式思维,自然电力十足。

然后应该是类型的定位,从故事的核心价值观来看,《许海峰的枪》不是主旋律电影,而是励志片,拍的不是一个全心为国家争光、为人民服务的冰清玉洁的体育模范,在电影里,他先是一个有梦想,有主见,有精神和物质企图的普通人,而后才是一个历尽磨难实现自我价值的神枪手。他的情感是和主流观众共通的,经历过或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影片中的许海峰在人生路上的挣扎和渴望,年轻人应有的果断和执着,当然,还有他的帅气和可爱。《许海峰的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中除了许海峰,许海峰的父亲,教练、女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许海峰取得奥运冠军之前,许海峰的父亲给他在供销社谋得一个稳定的工作,许海峰父子之间的对抗非常普遍,在这种抗争中,只有少数孩子成功了,大部分人失败了,但人们只看站在金字塔塔尖上的少数成功者。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能看得出导演还是花了许多心机,想当然的,一部这样的电影,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一五一十的还原人物原型,有效的艺术加工是影片冲击主流观众情感的必需手段,于是,许海峰先练步枪、再改练手枪,两次打破省射击纪录却没能被省队录取,与青梅竹马的女友马静的恋情,与父亲、母亲的理念冲突,以及与教练欧阳迪的枪手精神传承,都有了富有戏剧性的演绎。鲜明的人物关系交织出的剧情,辅以平实的画面,有效的营造出了时代的氛围。

射击,需要精神的力量,心静如水才能直击目标,这个颇有禅意的说法,也很好的点明了《许海峰的枪》是一部有意念、有思考的电影,而不是照本宣科的完成品,而至于类似这样的励志主旋律能否存活下去,把市场变得更丰富、更有营养,甚至成为华语电影的主流,需要王放放和其他年轻导演都继续努力。

《许海峰的枪》影评(九):《许海峰的枪》:体育励志与社会思考双重回响

(文/小义大道)

许海峰,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体育爱好者来说,这个名字应该很熟悉。虽熟悉,但在大家印象中大概也只有那一丝“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的简单记忆。显然,对于这样一位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如此待遇是不足够的。于是,便有了如今这部朴实却感情真挚的励志电影《许海峰的枪》。

从运动员许海峰的选材到《许海峰的枪》之片名,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令人欣慰的是,这部影片在导演兼编剧王放放的操刀下,呈现出来的作品并没有像我们所常见的主旋律电影那般说教之感,这也是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最感意外的。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许海峰的枪》的编剧同为王兴东,同是奥运冠军题材,相隔4年,《许海峰的枪》的创作思路有了明显不同。长跑与射击同样是孤独的运动。《许海峰的枪》利用水中打靶的诗意镜头,把射击运动的美感抽象成“子弹直达精神彼岸”的信念。这远远不是一部主旋律片。

《光荣之路》、《一球成名》、《挑战星期天》,人们熟悉的体育励志片里最重要的元素是励志,这种励志里通常很热血,甚至有点矫情。《许海峰的枪》中并不宣扬“努力即成功”的好莱坞式的励志,这套观念,被全世界的观众认同,但是却未必真实。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只要努力都能成功,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就。因此,王放放更愿意去表达,一个真实的英雄背后的不完美,或者说,他更愿意去表现一个英雄背后,那些常人无法克服的艰辛。对于一个有志向的人来说,人生的奋斗从来都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生的,这更像一种自我的修行。

影片中的许海峰,从最后来看无疑是位民族英雄。但大部时间都是以一个极为普通的青年展现在观众眼前,粗糙一点说,应该是一位极为苦逼的无为青年。虽然有好的枪法,影片并没有拔高他,镜头一直都只是在展现他对打枪的痴迷和对理想的坚持。编导别具匠心与别出心裁的艺术能力,摒弃了流水账式的单一叙述事件过程的写法,而是把心理叙事与客观现实的叙事生动地结合起来,对许海峰清晰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进行细腻描绘,将人物的精神与个性刻画得水乳交融。

中国式的励志强调大时代下的“幸运”,但许海峰却被塑造成又帅又酷的“孤独枪手”形象。导演王放放即强调许海峰强大的个人能力,更强调其作为一名运动员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甚至不是简单的成功学意义上的坚强、勇敢、不抛弃、不放弃。在交流会上,王放放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一个物质的社会,一个人没有钱就会感到恐慌,没有IPHONE就会感到愤怒,但一个正常的社会是无论挣多少钱都能找到快乐和满足的方式。《许海峰的枪》中强调了精神信念对于人一生的支撑作用。

在观影后的影后交流环节中,一位女观众分享感受的过程中突然哽咽,她在某重点中学的中外合作部工作,中外合作部由中国籍的教师和外国籍的教师混合而成。每当奥运会开始,外籍教师对中国人狂热追求金牌的情绪感到非常不解。在那里上学的孩子家中也非富即贵,他们未来的目标都是出国,孩子们现在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买名牌。她认为《许海峰的枪》应该多在大学、中学里放一放,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爱国。

《许海峰的枪》影评(十):《许海峰的枪》: 新中国体育精神的代际传承

当听闻郎平再度执导中国女排时,我想稍微了解一些体育常识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行为所感动。郎平早已功成名就,可是当看到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时,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再度出山。发布会上,郎平说,她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国家队主帅一职带来的压力,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一时未能找到答案,直到前几日有幸看到一部讲述许海峰的个人传记的电影《许海峰的枪》时,心中才有了一丝清晰的答案。这或许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性,对于体育精神的崇尚,他们深知中国脱掉“东亚病夫”这顶帽子付出了多少心血,所以要尽其所能,让这种崇高的体育精神传承下去。

《许海峰的枪》遵循最大还原现实的宗旨,讲述了中国奥运首金获得者许海峰如何从供销员成长为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坦白讲,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却比以往的所有主旋律电影更饱满,更加有血有肉。特别是当电影放映完毕,许海峰老师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对影片中所表现的许海峰的坚强、冷静的怀疑,马上烟消云散。一切都是那么真切,就是眼前这个看着微微发胖的老人,当年勇夺全省冠军并打破多项纪录却因超龄被省队拒绝后,仍然坚持不懈的练习,后终于代表中国拿到了奥运首金。作为年轻人,观众们能从影片中深深体会到,许海峰当年获得了全省第一而没有被录取的心情,那是对射击执着的感情和与自己命运抗争的决心,让他坚持下来。正是这样的挫折,才造就了许海峰老师在奥运赛场上毫不手软的最后三枪,造就了中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与大多数体育冠军的故事不同,阻碍许海峰前进的不是他的成绩,而是他的命运,是他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电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力图塑造一个命运曲折的体育运动员。

影片的后半部分真实的再现了28年前许海峰惊险的“最后一枪”。影片中显示的许海峰在当年最后一枪之前走回休息室休息了十分钟,可是许海峰老师自己却说,其实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他席地而坐,休息了整整十五分钟。观众难以想象,在这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最后一枪打响之前,那十五分钟意味着什么。他是如何利用那十五分钟让自己平心静气?许海峰老师当时没有说,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煎熬的十五分钟。之后的情况大家都熟知,许海峰最终以1环优势获得冠军,全场沸腾,全国沸腾,经久不息。

最感人的场面是在随后的颁奖现场,因为组委会的疏忽,他们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但是许海峰和王义夫分获冠季军,奥运组委会紧急抽调,用直升飞机从场外空运五星红旗进入颁奖现场。许海峰跟王义夫飞奔着去迎接这份国家的荣誉,因为影片中关于颁奖的场景,直接放了当年的现场录像,所以我们得以看到当年朝气蓬勃的许海峰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除了兴奋和高兴,竟有点像个大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后来有人问他,当时站在领奖台上是什么样的感觉?他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做运动员,刻苦训练,然后获奖,再去领奖,就是这么简单。

说的就是这么简单,也许平常心是一个射击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平常心,让他拥有了如此大的成功。许海峰跟郎平的那一代人,或许他们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郎平临危受命,而许海峰以一个人的力量,用一把枪的故事,传承者了一种历久弥新的体育精神。

    

上一篇:《世界奇妙物语 2012年秋之特別篇     

下一篇:《食为奴》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