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影评10篇

《超级工程》是一部由李炳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工程》影评(一):超级工程之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是《超级工程》系列的第一季第一集,记录了从方案提出到2012年大桥建设初期中国工程师们所克服的重重困难。

事实上,目前港珠澳大桥已建设完毕,并即将在今年七一前通车。从2012年到2017年底期间,大桥建设者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继续迎难而上,全力打造这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八年磨一剑,励得梅花香。8年的时间,终成这一座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大桥,在中国桥梁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

那么,建设一座港珠澳大桥有多困难呢?

建设港珠澳大桥需要避开每天在伶仃洋航道上通行的4000多艘海船;施工全程不得妨碍桥面上1800多架密集航班的通行;超过10%的阻水率泥沙就可能被阻挡沉积从而阻塞航道,让伶仃洋变成一片冲积平原,所以要考虑桥墩泥沙堆积问题;复杂的海床结构,南海海面上每年产生的台风,大风所产生的涡振现象,氯盐对钢筋的侵蚀,等等,都是建设大桥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更不用说建设工程所需要的50万吨钢材和230万吨钢筋混凝土,那可都是极其恐怖的数字。

然而,在明确目标之下,越是艰难,越是需要坚持!面临重重考验,中国工程师们多番思索求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圆钢筒围岛计划、沉管隧道技术、模块化方案、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橡胶减震方案,等等,而这,也仅仅是开始。在后续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还有层出不穷的困难,对此,中国工程师们最终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们国家已经改革开放发展这么多年,你过去看看工程,你过去看的是有什么装备,设计什么样的方案,你今天看我们港珠澳大桥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只要你想怎么干,我们国家现在都有能力制造一些专门的东西,能够干成。”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林鸣如是说。国家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影片多处使用延时摄影、3D动画等处理手法,同时解说词通过比拟手法将冰冷的数字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每个圆钢筒直径22.5米,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高度55米,相当于28层楼高;重量达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空中客车”“每节沉管长达180米宽33米高11米重量达到76000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等等。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体现数字之美。

曾经一度流传港珠澳大桥将于通车前举办一届马拉松赛事,可惜最后协调未果,赛事流产,对于我等跑者来说甚是遗憾。

《超级工程》影评(二):超级工程的背后,值得人们反思

超级工程确实挺了不起的,不过不知道看过的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些超级工程?还不是因为地域的贫富差距?如果中国的二线城市发展较好,也没有这么多人会背井离乡前去北上广,也不会有什么北京地铁网,港珠澳大桥,LNG船。现在做了这些超级工程,看似很厉害,其实呢?有没有想过会有更多的人涌入北上广?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些所谓的超级工程也会不堪重负吧。如果政府把超级工程投入的钱去发展二线城市,应该会更好一些吧。背井离乡的人们会返回故乡,一线城市也不会超负荷运转。说心里话,中国做出这些超级工程,我并没有感到多骄傲,反而觉得这有点自欺欺人。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上去扶持二线城市,效果应该不会比这些超级工程差吧。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超级工程》影评(三):科技让国家自信

这部片子记录的是科技的突破,是中国制造的突破,也算是中国纪录片本身的突破。科技让国家自信,让国民自豪,更让全人类骄傲。

第三集《北京地铁网络》中,参与一号线工程设计的老设计师说到“为了中国地铁的建设,中国地铁的第一代人是自豪的”时,热泪盈眶,叫人动容。而当他登上1号线地铁远去时,镜头切到他脚下正在施工的九号线,这是一个更为庞大更加艰巨的工程,而所有的技术难题正等待着新一代建设者们去一一攻克,就像当年老一辈的地铁人成功建成第一座地下宫殿一样。作为这些超级工程的万千受益者之一,我们享受着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工程身后的缔造者,这些本身冰冷的建筑也因此有了温度。借用第五集的解说词:“它们让人们的生活变得简单,但是它们的建造却是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致敬国家和城市的建设者!

从纪录片制作本身来看,第一二集故事最为饱满,第三集情怀卖的也的确不错,到第四五集就有拖时长之嫌了,故事相较单薄,节奏拖沓,镜头量较前面几集也大大减少,不过这依旧不影响这套片子成为良心之作。

《超级工程》影评(四):我觉得不错啊!

今晚看了第一集:港珠澳大桥,风格和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38807/)很相似,基本处于同一水准,所以值得一看,甚至比很多大片都壮观。

一个有趣的情节是,工程师们使用了许多个巨大的钢筒(40米高,你说大不大?!),砸入到柔软的淤泥上,之后围成一圈,中间填上沙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修建了人工岛。

更多的,就不剧透了,还是看片子吧!

《超级工程》影评(五):《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

据说开始看记录片说明一个人老了。不得不说,能让我在一个频道停下来看一段时间的早已经是纪录片,另外一个是电影频道。2012年的国庆节,一如往常地宅在家里,除了看各种人山人海的新闻得到心理优越感,便是一边上网一边开着纪录片频道。当然,不能为了装高深否认今年夏天我也追看一个红遍全国的选秀节目,而我们这群一个月难得开一次电视的人准时收看,是这个节目火热程度的最好证明。最终这个节目以一种突破商业规则的姿态完美地演绎了商业娱乐游戏规则。这场商业游戏并不可恨,因为让你感觉成为了游戏的参与者,歌手的演唱和观众的爱憎都是商品,这场游戏消耗大过得到。

《超级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国》是这个假期主要看的两个纪录片。后者已经是重播,首播时形成了一阵热潮, “舌尖上”也成了一个流行词汇,被套在许许多多的地名前。《超级工程》这个假期首播,因为播出的时间合适,看了下来。两相比较,我更喜欢《超级工程》。

《舌尖上的中国》首播的时候,跟一个朋友讨论摄制的安排。我以为这个六集的节目是分为四五个组在中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特点拍摄饮食素材,后期编辑把素材按照主题剪辑。因为在外行的我看来,似乎在不同主题上的节目中会看到类似的风格的影像,比如关于中国南方地区影像突出光影变化,而在西部地区则更突出色彩,另外,从成本上来看,这样分区取材后期组合相对低廉。朋友说不对,应该是分主题拍摄,后来问过陈晓卿导演证实,她是对的。也就是每个主题一组,都要按照时令转战东南西北中摄取与主题相关的影像素材。这样拍摄在我想来,人力物力的消耗更大,我也没有看出各个主题之间的风格区别,看来是总导演的统筹很强大。这是典型的外行操内行心。

《舌尖上的中国》我最欣赏的是它突破了饮食片的以菜系为主要结构的传统,而是通过食材和烹饪方式的同异来呈现中国饮食,同与异更着重在“同”。此外,人物、情节、摄影、配乐都可圈可点。这部记录片有着很明显的目标观众定位——外国人,可以这么说,这部纪录片的关键词并不是“舌尖上”,而是“中国”。解说词像是一个外语文稿的翻译版本。在《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是经过“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过程而形成。其中“印刷术”也就是以印刷文本为代表的现代媒介,它的出现使得相距遥远地人们能够形成一种“共同体”的想象:我们说一样的语言,用一样的文字,分享一个事件,看同一本小说……我们是一个“民族”。《舌尖上的中国》则能够形成类似的想象:我们用同一种食材,用同一种烹饪方法,用同一种烹饪器具,我们是中国人,因为我们有一个同样的“胃”。在看片子的同时味蕾受到刺激,有着条件反射地生理反应,但过后也有会有“被煽情”“被代表”的不适感。当然,就像看春节晚会,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跟一年未见的家人团聚,五味杂陈地计划性节日中,有点主旋律什么的,也无可厚非。

在国庆长假,诸多类别的节目都灵活地冠上献礼的红彩带。《超级工程》应该也算其中之一,虽然没有明显红彩带。边看边评,有人批评这部片子言过其实,只有解说词“超级”,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横看竖看看不出有多么“超级”,另一种批评要专业些,指出太过追求戏剧性,对某一个环节过于强调,会误导观众造成偏见。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感,有人嫌太过戏剧,有人觉得还不够?作为一个文科生,《超级工程》所展现的对象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好奇是最好的一个引子。相比来说,《超级工程》的解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华丽丰富,味觉比工程更复杂?即便这些稍显重复单调,有时略显夸张的词汇,我也能足够体会到这些工程的浩大。每一项工程都会联系历史上其他时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地的相关发展,视野纵深广阔。纪录片最直接地是对工程科技知识的普及,我甚至想跟我60岁的父亲学习怎么把电表调慢一点,后来发现,现在的电表都被统一锁在一个小黑屋子里了。虽然被学物理的姐姐鄙视,但我的科学兴趣大多来自科幻小说,也这是因此,我对强大的科技总是崇拜中带着恐惧——奇迹总是需要巨大的牺牲。巨大工程背后是无限膨胀的发展需求,何时是尽头?好吧,我是以社会新闻的眼光来看工程纪录片,那么我要说的还有,这个片子让我对“民工”这个词有了更正确的理解,他们不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无数个地产项目上盖房子的人们,还有许多经过培训掌握了技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修路搭桥造车造船造厂的人们。要是以娱乐新闻眼光来看,那么我想问,工程师们都那么帅吗,还是都经过了上镜的筛选?

《超级工程》影评(六):纪录片超级工程给我带来的不小的冲击和思考

昨天,我趁休息时间,花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由央视纪录片频道出品的4集纪录片《超级工程》。,心潮澎湃自不必说,不得不感叹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钦佩奋战在建设一线的那些工程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大国重器”。动辄千万吨的桥墩,几千米跨度的桥梁,这些以极大数量词形容的物件,让我振奋。给我带来的不小的冲击和思考。

‘超级工程’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最多的《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桥》、《中国港》4个小的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展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来展现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跃居或正在跃居世界第一,当今世界年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有7个在中国,其中,上海港更是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数以百万记座桥梁,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在缩短时空间隔的同时,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所有这些成就取得的背后,正是几代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艰辛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很多技术方面领先全世界的自豪感。

这让我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也是一项信息的超级工程。购物、金融、媒体,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了许多巨头。他们的产品其实也是一项超级工程。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中国互联网有几项已经领先世界,以前是国内的产品山寨国外,现在国外也开心学习中国产品的创新,有一些也直接山寨中国产品的功能。

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现在是正能量满满,最近加入一个名叫【有肉】的app,里面是把你不需要的东西送给需要的朋友。比如书籍等可以重复利用的物品,得到东西后可以继续分享出来,形成友爱传递。等我这段时间工作完毕,我也要分享不需要的东西为这个社区添砖加瓦。为世界做到物尽其用尽一份微薄之力。

《超级工程》影评(七):差强人意

看了第一集港珠澳大桥,感觉很惊艳。工程技术,相关设计,不管是理念还是技术细节,都让人耳目一新。上海中心也不错,喜欢看这种对细节上的执着和探索,让人了解工程的难点和相应的解决之道。后面的北京地铁,还有风能发电机,包括最后的LNG液化天然气船,感觉上有点逐渐走下坡路,没有刚开始的惊喜了。特别是风能里面有一个细节,两部吊车吊起叶片的时候,居然差点就撞击到地面。当时就在想,一个如此耗资巨大的项目,如果在人工环节有这种不可控的因素存在,怎么能保证批量工程的效果,偶然性因素居然可以这么重要。

也许是第一集让人的期待太深,导致后面的失望。不过从总体上来说,片子的质量还可以,文字内容,相关解说都还到位。后来看了下,这套片子还有第二部,有时间也看一下。

《超级工程》影评(八):客观影像下的科学情怀

关注微信公众号“雕刻时光CN”,和小编一起记录时间的光影

客观影像下的科学情怀 ——浅析纪录片《超级工程》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个超级工程的完成刷新着人们对人类工程极限的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来源于人类的挑战不可能,纪录片《超级工程》以客观的影像,国际化的表现风格,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正在建设的超级工程,探寻钢筋混凝土背后的工程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情怀之美。 “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宣传片。”从纪录片制作开始,编导团队就定下了这样一个宗旨。《超级工程》作为一部科学类纪录片,很好的保持了科学的冷静和客观。观众通过了解超级工程的建设,学习科学文化常识,可以说这是一次对工程科学的科普。相比国内之前一些“巡礼”类的工程纪录片,《超级工程》更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纪录片的选材抛开了同长城、故宫这类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超级工程,也没有选用鸟巢这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灿烂篇章的明星建筑,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建设上具有高难度的现代工程。与此同时,在整体风格上包括配音,图像,音乐都体现出科学的理性,现代和客观。尤其是在配音和音乐方面,一改传统纪录片慷慨激昂,磅礴大气的配音风格,而使用快节奏的音乐,理性客观的解说相结合,体现出现代工程的科学之美。 纪录片在尊重客观性、科学性的同时,也注重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达。从纪录片的整体风格上明显能感到编导团队做出的突破,整体风格更加大气,具有国际气息,类似于BBC和美国国家地理所拍摄出来的作品。影片的节奏错落有致,在工程师访谈的固定长镜头前,一定有快速闪过的工程画面,一张一弛,使影片的观赏性大大加强。为了方便观众对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影片多次使用了三维动画,科学实验等方式,使影片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编导在解说词写作方面,也注重修辞格的使用,比如在第一集珠海大桥中,编导把成堆的淤泥形象化的比成一块水豆腐,并且把淤泥的体积与三座金字塔的体积相比较,这些都让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直观,增加了影片的艺术美感。 每一个超级工程都离不开人的努力。从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到纸上的精密图纸,再到紧张严肃的制作,精密细致的组装,都是人的智慧。无论是超级工程的建设还是纪录片的制作,都是客观理性,由不得半点马虎,冰冷的钢筋下,看似没有人情但其实处处都是人情,导演曾说不希望表现一个感动中国的故事,但实际上每个超级工程和有关超级工程的每个人,都用行动实实在在的感动着观众,他们是中国发展的脊梁!

    

上一篇:《偶滴神啊》好看吗?经典观后感     

下一篇:《黑夜传说5:血战》好看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