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零点定理》影评精选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零点定理》影评精选10篇

《零点定理》是一部由特瑞·吉列姆执导,克里斯托弗·沃尔兹 / 梅兰尼·蒂埃里 / 大卫·休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点定理》影评(一):1=0

单就电影所描述的观点,感觉很有力量,时间空间由于大爆炸而被释放出来。

回想爆炸之前的那个奇点,本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换而言之,0=1,而1=0,这一切似乎是悖论,却又给人遐想的空间,影片将数学的论证结合到故事的情节中,希望证明零点理论,无奈在一次次堆加后,却看到了一次次崩塌,并非是qohen不努力,但为什么就是无法证明呢?

借由老板独生子的论证,qohen意识到他的工作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毫无意义,一直坚信会打来的那个电话始终没有打来,即使老板一次一次的电话试图摧毁qohen的希望,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

qohen通过短暂的性刺激想要排解心中的不快,但是他发现这个女孩其实他不希望的样子,性,能带来短暂的相互认同,却无法将两个灵魂捏紧而获得永久的认同。

这时,老板的儿子将修复的道具衣服送来qohen家,并陪伴qohen度过了一次难忘的出游经历,没有尾巴的风筝飞不起来,无论试多少次都是徒然,而qohen一直所追寻的人生意义的“尾巴”又在哪里?那根定海神针又在何方?

老板的儿子,qohen唯一的朋友,因为发烧而昏睡过去,qohen却只做了一个简单的物理降温,无意中,却发现自己被无时不刻的监视着,他砸烂了所有能看到的监视器,与之前的无所谓截然相反,qohen开始意识到自我,他选择了封闭自我,用所能看到的一切方法,但是毫无用处,始终会有人破门而入,无论锁是多么坚固,无论抵住门的木头多么坚实,总是会有人突破自己为自己预设的防线。

待人们离去,qohen穿上了老板儿子为他度身定制的道具衣服,却好像因为短路而昏厥过去,醒来后,在那个不知是真实还是虚幻的地方,被告知,他丢了工作,所有人来了又去,在最后,只剩qohen自己,他发狂地摔打一切他能看到的东西,直到老板的影像不再出现,又拔出了公司主机上插头,直到所有的声音停息,却看到插头又自动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在这时,主机爆炸了,里边飘散着所有qohen的回忆,以及那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那个类似黑洞的画面,qohen试图离开,又走了回来,意识到这个一直触碰不到,或者说是不敢触及的黑洞背后也许就是他寻找的“人生意义”,为了不害怕,他倒退着跌入,任由黑洞吞噬自己,赤裸着身体,他又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沙滩上,太阳落下了地平线。

古老的思想伴随着时间的砥砺,已经无法表达其本身的意义,而枯木迎春,又抽新叶,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死的,它们总是能触动你心里某一处的开关,而我们总是被一次一次有意无意地触动着,无论这是部好电影还是无聊电影,它在这一刻陪伴你走过,并引起了思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生命,愿这部电影能带给你一点思考的价值。

《零点定理》影评(二):混乱中的纯净

电影没有特别好的地方,但是也没有什么短板,三分正合适。

豆瓣的介绍就是瞎扯。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电脑天才在无法忍受的工作中等待一通告知他人生意义的电话,最后主角将这个世界在他心中的印象打碎而获得重生的故事。

世界的设定不太明确,类似于银翼杀手。主角受雇于一家科技公司,干一件不断把他逼疯的工作,而他继续这份工作的理由只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主角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的独特性,总是以我们自称。这我们在主角看来是指所有干着那份工作的人,他们都失去了独特性,成为不可分别的个体,只好用我们自称。

转机开始于一个应召女郎,她先救了主角的命,后来又被主角所属的公司派来给他安慰。两人之间的互动逐渐产生了爱情的反应,于是遭到了公司的阻挠。应召女郎率先反抗,要主角和她一起逃离这个疯狂的世界,去他们在网络上约会时使用的虚拟空间的真实地点,但是主角还未觉醒,依然苟安于公司的控制,等待那通不会有的电话。

工作继续,等待继续,公司主管的儿子却任性闯入了主角的生活,明明白白告诉主角,那通电话不回来,他现在只是一个工具。

又是一番波折后,主角幡然醒悟,纵向零点漩涡,来到虚拟空间中的那片海滩,看夕阳西下。

END

故事场景多半是在教堂,不在教堂的都很混乱的,密集恐惧症患者看了受不了的。唯一纯粹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和片名零点定理对应的一个时空漩涡,色调相当灰暗,也在电影里代表主角的精神世界,一无所有,最后主角突破了这片漩涡;另外一个是傍晚的海滩,是主角和女主角约会的地方,夕阳永不下沉,浪漫而且永恒,也是作者最后突破自己的世界之后来到的地方,把夕阳像水球一样玩,最后夕阳落下海平面,故事结束。两个场景的交集是在整个故事的转折。

电影看完就删掉了。场景实在不能忍受,看的时候都只恶心。

《零点定理》影评(三):电影慢谈之[0314] The Zero Theorem零点定理

2014-12-06

冲着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的名头来看这部电影,这个能讲很多语言的奥地利人在【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中实在是太出色。后来在人肉布景中,甚至看到了极像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马特?达蒙Matt Damon。不管剧情是如何烂,这两个演员凑在一起,都不应该是烂片。

但这部电影,明显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Christoph Waltz这种类型的高手,练级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剑走偏锋的作品,所以全程只有很多2B的表情,配合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剧情。在结尾一个烂到家的CG画面中,他剥光光像个蹩脚的女模特去玩一个大大的气球, 简直是人生的污点。

电影中的科幻情节,已经或者在不远的将来都会实现。 人类总要面对这些被大数据和不得已的信息泄漏所带来的随时被窥视感,而当VR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总会在虚拟现实和真正现实中迷失, cyber anything迟早会充斥在人生的每个环节,我们以后是否会变成永远的宅男?

《零点定理》影评(四):零点定理:LSD之殇

英国人的脑神经跟全世界都不在一个调调上。

当然,特瑞吉列姆不是英国人。但是作为著名英国奇葩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唯一一名美利坚成员,相信其人在脑生理上必有其独到之处。

据说很神的《妙想天开(巴西Brazil)》和《赌城风情画》与我无缘。

我对吉列姆本人的唯一好感来自于95年的《12猴子》。但是现在想起来,《12猴子》神经刀一样的剪辑和跳跃才不是萌点,而是槽点。第一次见可能会觉得紧凑和欢脱,但是看多了就会神经过敏,坐如针毡。而那部表面灰暗实则抽风的《格林兄弟》我至今没有成功看完一次,《魔法奇幻秀》在浪费了希斯莱杰的遗作的名号之后,还奢侈地让一堆名咖打了酱油。如果硬要从后者中挑出点好的话,那就是洋娃娃一样的莉莉科尔,和后来接了托比马奎尔的班泡上石头姐走上人生巅峰的蜘蛛侠·蜘蛛侠同学。

这种颓势在《零点定理》之中只增无减。

依旧是吉列姆式的、毫不环保的未来款塑胶衣,依旧是吉列姆式的、打翻颜料盘的画面风格,而几个角色也依旧是吉列姆式的人人都是深井冰。从道具和场景上,或许能看见一丝《移魂都市》《银翼杀手》《发条橙》的影子,但是也就剩个影子了。或许是经费的问题,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小教堂内景,然后是各个角度的光头影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有头顶bra一脸睡(bian)意(tai)的。

有被陌生怪蜀黍骗到更奇怪的趴体上的。

有满目狰狞地抱着神游机iQue手柄,对着iPad20撸游戏的。

有对着耶稣像羞耻play的。

有跟正太同性交友的。

最后穿上月售过万2014淘宝爆款全新时尚版型塑 胶 衣的。

据说本片用了一个多月就拍摄完毕了,据说从入组到杀青老瓦都一头雾水,也不知道自己演了个啥。

如果真是这样,也算是完美解释了这一张除了鬼畜大笑就是每日服丧的表情的来源和缘由。

所以这个疑似是磕了LSD之后,才拍出来的“高智商”“悬疑”“科幻”“反乌托邦”“烧脑”大片,逼格这么高,到底讲了个啥?

Who knows.

这个问题恐怕除了导演谁也不懂。反乌托邦的科幻片世上千千万,讨论人类和人生本质的社会片世上万万千,又有人机互联,又有宗教信仰,又有黑色范二的电影更是繁星点点。但是能拍成东北乱炖还拍糊了的,大概也只有特瑞吉列姆才能干出来吧。

让我们从头再看一遍这个故事:

一个从来不用第一人称单数I(me)而是用复数we(us)的秃头主人公,在神出鬼没的老大哥(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化的马特达蒙)的管理下天天上班,某时开始,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接到一通电话然后就解脱了,然后开始消极怠工。老大哥体察民情,于是热心地分配了新工作,跟亲儿子一起算可以让人生更加无聊并且就是为了证明人生更加无聊的零点定理。然后中间秃头主人公跟一个裸聊妹纸真·神 交了一下,跟马呆亲儿子小正太发展了一下同性友 谊,最后也不知道是真醒了还是更迷瞪了,把老大哥的神经网络计算机拆了个稀巴烂,回到神 交之地自己玩个球(日)去了。

所以表面上是在讽刺专制社会和宗教虚伪,其实是在说网恋和网络色情神马的都去屎,同性友 谊和自 撸才是王道么?

很有可能。

毕竟纯情的色情女主播的存在感和《魔法奇幻秀》里的莉莉科尔不相上下,亲儿子正太最后也和加菲一样不知所踪。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反复拍同样几种元素,也真是难为“鬼才”导演了。要从眼花缭乱的酱缸里面找出一点艺术价值,实在是一件很让人昏昏欲睡的事情。不明所以的裸体禅宗造型,就像是把大卫柯南伯格的《大都会》和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珍爱泉源》拧在一起榨出了汁,然后不小心把渣滓留了下来一样。形如秃裘早年的那部用肚脐玩虚拟实境游戏的片子的联线,仿佛就是用来自缢用的。

当风格只流于风格,其待遇就好不到那里去。同样是明星堆砌,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像是写给茨威格的明信片,而徒有毁容女王蒂尔达斯文顿,gay男首选本威士肖,狼人教授卢平同志大卫休里斯的《零点定理》,大概也只能报以呵呵一笑了。

再接再厉,吉列威锋剃须刀同志。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800166/

《零点定理》影评(五):自负的悲剧

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虽然我没怎么看懂电影,但是莫名的感觉有点像是《黑客帝国》的前传呀~对我来说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自负的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被耍的团团转,然后知道真相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寓意丰厚!

电影最开始男主大叔玩得那个游戏出现了两次我都没看明白这是玩什么呢!!!好好奇呀!!之后发现男主玩得游戏或者其实根本不是游戏,而是智商的训练方法?!

但是智商高得人有自负,男主大叔绝对是为了秀智商优越,所以玩游戏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没能通关,所以整个人都感觉有点崩溃了!这样不好~

虽然男主大叔很聪明,但是感觉有点单纯呀···遇见的小女孩和管理者的儿子都能让他相信~

然后他和管理者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复杂的奸情,bob帮助男主看到了前途的方向,然后就是一些快乐的看不懂的东西啦

反正整个电影我都没看懂····电影里出现的所谓的宗教寓意对我来说主要目的就是让我觉得有点阴森的吓人,有点像是丹布朗的风格的样子~

也不知道导演想讨论的是哲学还是数学,反正都不是我等凡人可以理解的~~~

《零点定理》影评(六):没看懂?是因为弄错了电影的类别,这不是科幻片!

很多人看不懂,是因为一开始就假设电影的世界是未来世界,把电影看成了科幻片,不是这样的。整个电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电影的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个人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方面。如果这样看,那么影片中所有的设定就都说的通了。

首先是主角(代表理性)的工作。交给他的一瓶一瓶的东西,就是从现实中收集的经验材料,可以想到神经递质。他的工作,就是把方块放到应该放的位置,方块可以理解为整个逻辑链条当中的一环,当逻辑通顺的时候,主角就很高兴,有时候工作很快。当逻辑不通的时候,整个逻辑大厦崩溃,主角感到无能为力。

其次是马特达蒙扮演的管理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念头,他常常隐藏于环境当中,其寓意显而易见。

再说主角看到的漩涡和等待的电话。主角,也就是理性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等待电话就是指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给予一定的启示。漩涡是指主角隐隐感到的生命并无特定意义的绝望,最后主角跳入漩涡,其意义不言自明。

主角为什么一直说we,us,其指代意义也就很明显了,因为只有理性知道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后来说i,是因为他发现理性有它的独立性。

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一一找到精神上与之对应的东西,太多了就不说了。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理解,说多了就不美了。

《零点定理》影评(七):二人世界

背景是商业化的 从头到尾都感觉头脑不清醒没办法看清楚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科恩对电话的重视程度就证明了 在最初 boss就已经看上他了 利用他对信仰的渴望促使了最后达成他的目的 但同时也利用了他对爱情的向往 指使了应召女郎 给他们安排了巧妙的时间相遇与巧妙的地点再次重逢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科恩哪个老是叫他为奎恩的上司 他两次促使了科恩与应召女郎的见面 这不会是偶然 而鲍勃 他的父亲派他去帮助科恩 但他却不受他父亲的控制 更改了心理医生的设定程序 也告诉了科恩应召女郎白丝莉的事 这明显是在他父亲意料之外的 他从真正意义上来说拯救了科恩 把他带出了 别人给他编造的世界 他用了几个通宵的时间修好科恩的感应服 并且在胸前 有一个Q 这是他给科恩取的代号 而那件衣服最后也带科恩走向了真相 而应召女郎 在party里的偶然遇见 和之后的上门开导看似偶然 但都是精心安排 她心思巧妙的安排了许多方法让科恩爱上她 她最后在被科恩看到自己直播间的第二天重新找到了科恩 想和他一起走 她当时说了 她急需要被人认可 可见她的内心并不坚强 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木纳但却一心一意的科恩想要让他和她一起走 去私奔 而科恩却拒绝了她 应召女郎对科恩动了真情 而科恩 拒绝她之后眼含泪水 面对崩溃的边缘 但在这时候 他理清了很多事 鲍勃在这时提出了出门散步 他带科恩去公园还有吃东西 也是因为这次的外出 鲍勃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在鲍勃被带走后 他的上司来他家了 没有多的言语只是来“感谢”科恩让他失业了 这时科恩才突然发现 原来上司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故意叫错了 而上司为什么会被开除 故事的结尾 科恩找到了boss不论是在现实或自己的想法里 老板告诉他 他已经利用完科恩了 现在 他不需要科恩了 当然 连带科恩的上司也一并被开除了 boss则始终是在上帝视角俯瞰甚至掌控科恩的一生 故事的基础是在一个哲学的层面上 如何证明零就是无 宇宙万物有没有任何东西能永久存在 在最后都会成为黑洞里的尘埃 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问题 我们无法清楚宇宙的来源也无法摸清宇宙未来的归宿 而影片中却应用了无数的公式来证明这个问题 而主角的上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旧时代形而上学主义者 他坚信这个理论是可以被证实的 宇宙在出现之前就是一片荒芜吗 或者说在宇宙消失之后就是一片荒芜吗 谁也不能回答 我们在三维空间里 无法知道更高层次的东西 可能除开我们三维空间的理解 达到更高层次四维或五维空间 在那时零不再能称为零 会变成真正存在的物质

最后科恩在无数照片里看见了曾经欺骗他却也是他挚爱的应召女郎白丝莉 他面带微笑倒向混沌的宇宙世界 想寻求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或许是与白丝莉的二人世界 只有他们两个的二人世界

《零点定理》影评(八):导演已经用很简单的方式告诉我们他的梦

很好看啊 干嘛给这么低的分

我相信以后会有像靠想象实现满足的设备 而且也会因此放弃实体性交

我很喜欢电影的结尾 女主真的爱上了男主 男主知道真相该是怎样

他知道自己是个可怜的老男人 可是当他看到真相 哪怕不舍得也要回到他阴冷潮湿的角落 那里才是他适应待的地方

他不是没有过幸福的生活 曾经他的生活过得很美好 甚至比一般人美好 少年时期交了个女朋友 彼此相爱 到结婚 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可以跟真正爱的人结婚

最后一个人独自回味之前跟女主短暂的快乐

一辈子只为了那一通电话 然而这一次等到 他还是没有接

《零点定理》影评(九):影评 - The Zero Theorem - 《诸神的黄昏》

这是近年来吉列姆作品中格局最小的一部,却以精简充实的剧本,褪去了所有可能的噱头和旁枝末节,并用最娴熟的套路,和一贯的从巨蟒马戏团传承下来的风骨,冷静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末尼采身处的欧洲的复刻,也可说是吉老爷子对于《妙想天开》的再思考。可惜,对于看惯了老爷子炫技的观众们,却没能看出他透过部小品剧所散发出的在技术上举重若轻,以及在思想上的睿智沉淀,反而大骂剧情生硬,台词空洞,这何尝不令人唏嘘。

这是一个古典和科幻交织的奇妙世界,由极端的后现代商业主义所统治的理想社会,物质极大充实,精神却重现了如同十九末欧洲一样的空洞,“你已经厌倦了佛教和科学教吗?蝙蝠侠救世教也许能提供答案。”这样似曾相识的论调在影片一开头就映入观众眼帘;而当“生命就像病毒”这一明显脱胎自巴勒斯拼贴理论的布道从年轻医生的嘴里说出的时候,几乎就能认定,本片是吉列姆对于虚无主义运动的一次大总结。那么剩下来的,就是对号入座的问题了。

尼采认为,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大体有三类人,身背着已死上帝蹒跚前行的旧形而上学者,碌碌终生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和方兴未艾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这个标准,不难对片中各角色进行符号化的分类。女主角班思丽、各色小职员和消费者属于第一类;管理人的儿子鲍勃属于第二类;特别的,管理人充当着代理上帝的角色,被第一类人崇拜,寄托信仰(但是从他一句“时间已经不多了”以及影片末尾的一系列唯利是图论来看,也可以认为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消极虚无主义者,只不过是利用大众的恐慌投机倒把);主角科恩,则贯穿了每一类,在故事发展中,实现了完整连续的转变。

尼采认为前两类人是病态的,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深渊,终将死去。第一类人自不用说,现有的上帝已经无法寄托他们的最高价值,而他们为此继续寻找的新上帝,不可避免地,也携带了否定生命价值的致死形而上基因——这就是班思丽为什么即使是在虚拟现实之中,也不愿意象征着宗教偶像的夕阳最终落下;第二类人,因为放弃了上帝的信仰,除却了一切权威,公开否定生命的价值,却不能创造足够坚实的新信仰,从而导致了“本能”上的持续衰弱——这就是为什么鲍勃会说“我只能进行短跑”,而且最后身体状况会急转直下。

那么,在将各角色逐一对号入座后,就不难看出本片的发展脉络了。科恩最开始是一个隐性的虚无主义者,缺乏信仰,惶惶不安,直到有一天接到了一通神秘电话,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形而上寄托,产生了一种得到彼岸救赎的错觉,从而开始因为并未真正完成这个救赎而越发焦虑。代表着上帝的管理人则利用了这一点,开始逐步利用虚幻的信仰力量吸取科恩的生命力量(在片中表现为剩余价值),于此同时,他也利用着应招女郎班思丽,在虚拟现实中持续激发着科恩对于美好彼岸的向往。直到鲍勃的闯入,他既是管理人(上帝)“独一无二”的儿子和继承人(即耶稣),又因为深谙形而上上帝的虚无和病态,否定着任何权威,拒绝为服从任何信仰,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的价值观,却无法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这才有了科恩之反诘:“如果你认为一切皆虚无,怎么还会相信人有灵魂。”当然,鲍勃的灵魂论其实还是打了擦边球,触及到了部分真理,因为这里的所谓“灵魂”,其实就是尼采所说的积极虚无主义者用于重估一切价值的强力意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鲍勃处于消极和积极虚无主义的转折处,而正是这种模棱两可,才使得科恩产生怀疑与拷问,从而最终达成转变。当然,促成科恩转变的,还有发现班思丽真实身份及其认识到旧形而上学者信仰脆弱性这一契机。早在虚拟现实中,科恩对于夕阳不落的虚假性的质问,就成为了二人分道扬镳的转捩点,这也为科恩最后拒绝班思丽一起寻找幸福彼岸的请求,做好了铺垫。最终,借由鲍勃的逐步虚弱,科恩进一步认识到了消极虚无主义者的无力回天,才有了大刀阔斧的灭神桥段,这标志着科恩彻底与形而上上帝的决裂,投向了虚无主义。当然,为了与消极虚无主义者相区别,让人确信他是一个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才有了科恩穿上“灵魂搜寻者初号”,开始寻找强力意志的情节。在影片的末尾,我们得以欣慰地看到,科恩独自一人,然而并不孤独地,降下了虚假无力的夕阳,欣然迎接了这“诸神的黄昏”。

理清了片中的种种设定和思想,那么对于其他一些旁枝末节的理解(如科恩的人称问题,以及一系列宗教隐喻)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另外,文首说到的“巨蟒马戏团之风骨”,简单来说就是充斥在片中各种使得剧情发展的无厘头情节,这些情节看似目无章法而十分狗血,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混沌理论,而这种混沌的处理方式,又恰好和积极虚无主义的大破大立相得益彰,可谓是无心插柳,佳偶天成。

作为总结,我们可以拿本片与《妙想天开》进行对比,除去电影制作技术的区别,二者有着几乎一致的背景设定,却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小职员山姆从头到尾都是标准的旧形而上学主义者,因此最终选择了斯多葛主义,将人生永远定格在了脑海中的虚假彼岸;而科恩面对同样的设定,却发生了质疑和转变,最终选择了彻底的虚无主义,开始了新世界的价值重估。由此可以看到,30年过去了,吉列姆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促成了他对于《妙想天开》的故事进行了再思考,而对于《零点定理》,这一几乎名义上姊妹篇,抽去了对于视觉奇观的可能重复,着重阐述思想内核,最终颠覆了之前的结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本片是老爷子哲学体系的一次升华,以及对于自我心愿的一次极其私人化的补完。

《零点定理》影评(十):看完笑笑

主角其实算是个非人的人,一个淘空了人性的不可能存在的人,没有人的喜好,食物、性爱、工作对他而言,是找不出意义的,作为非人的他生活在常人世界,做着常人做的事情,同时思索自己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在观察影片时,我们作为正常人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主角的视角,把自己也当成非人的人,这样达到的效果就是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会不由自主地否定自己寻常的工作、生活,就像电影中表达的那样,把工作看作为是没有尽头又毫无目的的运算,把世界的秩序看作为对自己的束缚、控制。其实这些都只是误导,我们不是非人的人,我们是人,我们喜欢吃好吃的,喜欢性爱,有亲人朋友,会爱会恨,我们天生就具有的那套人性赋予了我们的目的,电影把好端端的世界夸张化地贬低为一个没意义束缚自由的牢笼。

    

上一篇:《金刚经》的影评10篇_观后感_影     

下一篇:《不可饶恕》经典影评10篇_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