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精选 > 苏轼

《骊山三绝句》骊山三绝句苏轼原文、翻译、赏析和诗意

2024-08-13 22:49:24

苏轼

《骊山三绝句》 苏轼 宋代 苏轼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分类: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骊山三绝句》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骊山三绝句》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几变雕墙几变灰,
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不念前车戒,
却怨骊山是祸胎。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权力斗争的观察。通过描绘骊山的景象和历史事件,苏轼隐喻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权谋之争。诗中透露出对朝廷腐败和上层官员的不满,并表达了对权力的追求与批评。

赏析:
1. 第一句描述了骊山的变迁,雕墙几经更改,墙壁也变得斑驳褪色。这里可以理解为政权更迭和历史的变迁,暗示了政治的不稳定性和时间的流转。

2. 第二句中的"举烽指鹿"是指古代战争中举起烽火台并指示方向,这里可以理解为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事悠哉"则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权力斗争的冷漠和超脱态度。

3. 第三句提到上皇(前任皇帝)不去念念前车之戒,暗指现任皇帝对前朝的教训和前任皇帝的警示不加以重视。这也可以理解为对统治者的批评,认为他们不注重历史教训,只会怨恨骊山(指骊山的不祥之气)。

4. 最后一句中的"骊山是祸胎"表达了作者对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的痛心和不满,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统治者自身,而不是山的问题。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认为历史的悲剧在于人性的弱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骊山景象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权力斗争的批评。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揭示了政治腐败和权谋之争对社会和个人的伤害,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忽视。这首诗词既有时代性的政治批评,又有深刻的人性思考,展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骊山三绝句》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lí shān sān jué jù
骊山三绝句

jǐ biàn diāo qiáng jǐ biàn huī, jǔ fēng zhǐ lù shì yōu zāi.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shàng huáng bù niàn qián chē jiè, què yuàn lí shān shì huò tāi.
上皇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上一篇:《骊山三绝句》骊山三绝句苏轼原     

下一篇:《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