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精选 > 辛弃疾

《水调歌头》辛弃疾原文、翻译、赏析和诗意(水调歌头 辛弃疾)

2024-08-14 11:19:01

辛弃疾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秋水之约。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简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麟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义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

分类: 水调歌头

作者简介(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水调歌头》辛弃疾 翻译、赏析和诗意

《水调歌头》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描述了秋水之约的情景。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躺在博山寺中,身患疾病。
因为想要写一首韵诗来表达谢意,同时也简述了我志在广阔的心愿,
曾经梦想飞升天空。
我抚摩着明亮的月光,人世间的兴衰已经千年。
有客人骖麟和凤凰,像云与青山、红壁相遇一样,约定一起登上高处感受寒意。
我们举起酒杯,仰望北斗星,我也在其中一起畅饮。
我少年时曾唱过这样的歌,感觉自己非常自在,仿佛置身于神明之间。
大雁一再高飞,天地间显现出方圆之美。
我渴望再次唱歌,然而我醒来时只有推枕而已,茫然地思念着一个人和过往的事情。
人与事物都难以抵达完美。
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可与我言语相对,可惜秋水隔着我们的相思。

诗意和赏析:
《水调歌头》以秋水隔绝两人相思的情景为主题,表达了辛弃疾对于辽阔世界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辛弃疾身患疾病的情景,他躺在博山寺中,寄托了自己广阔志向的抱负。他梦想飞升天空,摩挲素月,表达了对于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的"客骖麟并凤"、"青山赤壁"等形象描绘了美好的相遇和共同的追求。举杯望北斗,表达了与他人共饮共乐的情感。同时,诗人也感叹人世间的兴衰变迁已有千年,唤起了对于时光流转的思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自身境遇的思考和对于美丽女子的思念。他欲再次唱歌,却醒来发现只是推枕,茫然而思念。诗中的秋水象征着两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跨越的距离。

整首诗以秋水之约为主题,展现了辛弃疾对于自由、美好事物和爱情的向往。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水调歌头》辛弃疾 拼音读音参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调歌头

qiū shuǐ zhī yuē.
秋水之约。
bā yuè shí sì rì, yú wò bìng bó shān sì zhōng, yīn yòng yùn wèi xiè, jiān jiǎn zi shì
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简子似
wǒ zhì zài liáo kuò, chóu xī mèng dēng tiān.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mā sā sù yuè, rén shì fǔ yǎng yǐ qiān nián.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yǒu kè cān lín bìng fèng, yún yù qīng shān chì bì, xiāng yuē shàng gāo hán.
有客骖麟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zhuó jiǔ yuán běi dǒu, wǒ yì shī qí jiān.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shǎo gē yuē, shén shén fàng, xíng zé mián.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hóng hú yī zài gāo jǔ, tiān dì dǔ fāng yuán.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yù zhòng gē xī mèng jué, tuī zhěn wǎng rán dú niàn, rén shì yì kuī quán.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义亏全。
yǒu měi rén kě yǔ, qiū shuǐ gé juān juān.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

    

上一篇:《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用韵)》     

下一篇:《新荷叶(再题傅岩叟悠然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