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好,也没有坏,只有因果在,世间没有对,也没有错,只有分别在,世间没有是,也没有非,只有执着在。愿有缘人能深信因果,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五欲六尘,放下人我是非,放下恩恩怨怨。
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若心能顿悟,你我皆可成佛。
无痛不快,无苦何甜,活着,本就是一种修行。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人的心灵,犹如空杯,空灵无物,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
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
今世身材修长、玉树临风,是前世恭敬对待他人的缘故;今世身材矮小、四肢粗笨,是前世蔑视侮慢他人的缘故。今世相貌奇丑、粗鄙不堪,是前世常暴怒的缘故。佛教最重因果,只有种善因、结善缘,才可以得善果。千万不要小看因果,因果二字,世间众生,谁逃得开?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赠。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身。
人生之所以烦恼丛生,往往在于所知太多,无法消解,所以有时需要装聋作哑;人生之所以痛苦颠倒,常常在于我执太强,不能放下,所以有时应该难得糊涂。
弥勒菩萨讲过“手把青秧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怎样才能求得快乐?给予别人快乐,才是自己得到快乐的方法。欲知想得到自己的快乐,那是苦的因;只有给予别人快乐,才是自己快乐的因。所以有个词汇叫“舍得,“舍放在前面,你要想“得,就必须先要“舍。
给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帮助你的,是你自己;毁灭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还是你自己。所以佛说: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信佛就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相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不该你得的东西肯定得不到,去执着、去追求也没用;该你面对和接受的一定要面对接受,去拒绝、不接受也沒有用。
心本不苦,苦是因为迷失妄想得太过;心本无累,累是因为放不下的太多。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多。得与失是相对的,得到时,或许正在失去;失去时,也许恰是拥有。所谓舍得,是要舍迷入悟、舍妄存真。凡事看淡点,看开些,一切皆能随缘,不为得失所羁绊。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头的恶念,放下那些无谓的执著和顽固的偏执。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自觉、自悟,佛在心中。
佛陀曾说“甜语第一善、“恶语第一恶。凡能伤害他人的恶言恶语,即使对仇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骂他的那些话,就如空谷的回声一样,终会成熟在自己身上。
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所谓佛性,就是自我观照的能力;所谓佛性就是对待他人和自我的善良;所谓佛性,就是坦然面对困境的态度。用佛性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他人就是佛。
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