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又刷爆了朋友圈。看到第三期,已经觉得它不像一个简单的节目。它拥有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在别人朗读的故事里,遇见了自己的人生。
《朗读者》迄今为止最大的催泪弹,应该就是作家麦家给儿子的一封信。那是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像极了自己的父亲——那样的小心翼翼,那样的笨拙,却有那般真挚。
正如董卿说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他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想看这段视频,直接拉到文末即可收看哦)
不知道如今年长的我们,是不是已经能体会父母的理解和爱……
这期《朗读者》的主题是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完善。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有时候选择重如泰山。
就如同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作家麦家就是郑重其事地在选择。
他希望尽可能地选择一种好的方式,帮助儿子度过属于青春期的苦闷和孤独。这是他作为父亲的选择。
曾经看过麦家的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他笔下的人物,一方面有超乎常人的天赋,一方面又软弱到不行。他的小说读来揪心,震撼,心痛。
那时的麦家也凭借《暗算》获得了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解密》更是被翻译成33种语言,是全球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华语作品。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度国际十大虚构作品”。
而他早已被推上推到世界文坛的聚光灯下和热闹的全球媒体语境中。所有人都以为他功成名就,但不知其背后有整整3年,1000个日夜,在陪伴儿子走过苦痛的青春期,陪他受罪,陪他成长,陪他走出刀山火海。
面对儿子遭受挫折,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人说,如果一个男人在自己的父亲那里没有体验到真正的父爱,那么在孩子身上他将有机会体验什么是真正的父爱。一个人往往要等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体会父母深沉的爱。
有一次,在某媒体报道上看到了麦家写的《致父信》。信中写道年少时期的麦家非常叛逆,因为父亲的毒打,导致对父亲长达几十年的憎恨。17岁时离家,也是故意想离开,离父亲更远的地方,并且从来不给父亲写信。
整整十多年,麦家写信的抬头只写母亲,不写父亲。每次回家会给母亲买很多东西,从穿的到用的、吃的,就是给父亲买一包烟、一袋糖……在35岁之前,麦家一直把父亲当仇人看待。
等到他自己做了父亲才真正明白父亲对自己的爱。那是怎样的追悔莫及,那一封《致父亲》,字字带着血泪与懊悔。
麦家在《朗读者》中对儿子的爱正是如此,他是过来人,他感同身受。作为父亲,儿子对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儿子给他制造的麻烦,也令他印象深刻。
但是,他能理解儿子青春期的那种孤独、叛逆、迷茫。虽然他曾经无数次想要放弃,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选择了陪伴。如同,天下所有的父母,当儿女身陷苦痛,恨不得自己去代替子女受罪。
后来,我看到有一个细节,麦家说在儿子出国前,他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给儿子写一封信。心里的话早就想好了,他有太多话想说,他的关心,他的牵挂,他的留恋。
但他又知道,孩子不能永远留在身边,他不觉得让孩子始终在自己羽翼下成长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一落笔却是写了2个小时。这封信和另外的2000美金生活费一起夹进了笔记本里,放进了儿子的行李箱。
他没有把这封信直接交给儿子。他觉得可能相隔几万里儿子再来看自己的这封信,也许会更加珍惜。
后来,他等着,算着。等到时机差不多,他觉得儿子应该落地到家,他才忐忑地发了一条微信问,有没有找到钱?
儿子说有。
隔了许久,他又小心翼翼地问,还有看到别的吗?
麦家盯着手机,一直没有等到儿子的回话。
过了许久,儿子给他发了两个流泪的表情。
听到这里的时候,现场所有的年轻人笑了。董卿说,这就是年轻人对付自己父母的方式。可是,麦家却不以为然。
他说:“他的这两个表情却把我的眼泪逼下来了。”
节目里的麦家说到儿子给他的回答,他带着一种满足,还有高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心生难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的爱变得那样小心翼翼。每一次交流,每一句对话,都变得笨拙。他们怕我们烦,怕我们会生气,怕又惹恼了我们。
年岁渐长,我们和父母,终于互换了角色。无论他是名人,亦或是普通人。
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
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用疏远的爱回馈父母。
有人说,曾经那样叛逆父母的我们,如今也成了被叛逆的父母。
我觉得“叛逆”并非只是青春期的大动干戈,也是年长之后我们对父母失去的耐心,失去的关怀,失去的责任。
小时候,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我们会问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问题。父母或严厉的阻止胡思乱想,或友善地解答问题。那个时候,父母在我们眼中是崇拜的对象。
现在,父母落后了,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有一次,看到有人说:她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施工头,手下管着几百号人,一声令下,万人听。那个时候,她觉得父亲威风极了。像极了电影中的大哥。
可是,就在前几天,父亲来她的城市找她。她看到,因为事故而锯去一条腿的父亲,独自一个人拎着60年代的皮包,在人群中不知所措的张望……
她看到,忽然觉得很心酸。因为工作一直忙,很久没有回去看过父亲。每次父亲打电话来,她情绪都不太好,久而久之父亲也不敢多说。
过年期间,父亲曾经希望她可以帮他把微信装起来,这样就可以和女儿视频。可是,在教了几次之后,父亲还是记不住该怎么发语音,该怎么发照片,该怎么视频……后来,她终于还是说,我教了这么多次你都记不住,你自己看着办。
这样的语气,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父母说过吧。
她的父亲就不敢再多问了,她想起父亲的表情,像犯了错。
如今的时代,早就不是他们熟悉的时代了。去车站买车票,去银行取钱,去医院看病……衣食住行,都变得越来越电子化。
父母老了,他们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他们怕被抛弃,他们对我们的依赖越来越重,而我们对他们却变得越来越强势。
年少时,我们依赖父母,父母给予我们最大的爱。
年长时,父母依赖我们,我们却不懂回赠。
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真正懂得父母的爱。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轮转。每一种爱,都能让我们更完善。
麦家说曾经非常讨厌自己的叛逆期,但是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自己的儿子这么叛逆,他一直没有放弃。这让他觉得,这是自己应该还的债,同时他也不想做那样的父亲,孩子十几年不跟自己交流的那个父亲。所以,他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忍受,用陪伴帮助儿子一起走过那段孤独。
听完麦家用最真挚的声音,读完给儿子的那封信,我已经有些泪目。
在信中,麦家希望儿子能够勇敢、友爱,保护好自己并能感悟美的虚实,而后“就让风雨与你同舟,就让荆棘陪你前行”,如此,人生才能走的更为长远。
信中并未对儿子课业成绩提出严苛要求,也从未干涉未来的人生规划,有的只是父亲经由半生总结出的人生经验,以及字里行间最笨拙又最温暖的爱。
当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对你小心翼翼的时候,他不是怕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