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语录

陈晓明经典语录

2020-12-28 23:46:52

经典语录

公众号 陈晓明经典语录

  1、盲人摸象是对象的身体的触摸,这个比喻表明我也是对刘恪的文本进行表面的触摸。对于文本,我经常偏爱它的表面,那些光滑的流线型的表面,它们有局部的美感。——陈晓明

  2、“现代性”在近几年突然成为一个热门的论题,所有关于后现代的论述都悄悄地或者说在不知不觉中换成了“现代性”论述本文在这里讨论的是“现代性论述”。当我们追问现代性到底是后现代的“残羹”,还是“补药”时,我们都是在理论论述的层面上展开讨论。

  3、现代性论述的本质意向可以说表现在二方面其一,对现代性展开深入全面的批判;其二,用文化的差异政治学建构现代性的多样化方案。这二方面的视角和方法都是典型的后现代策略,但问题在于,后现代在这种论述中,真正被拖入现代性沼泽地。后现代的当代活力被消解之后,剩余的是现代性的庞大骨架。——陈晓明

  4、很显然,西方的文学批评也一度在观念性的领域里挣扎过一阵子,在左派盛行的年代,也是理论的黄金时代,宠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需要理论来做支撑。在后冷战时期,西方左派的势力有增无减,但也不得不向更加学理化的方向位移。左派当然不甘愿“理论终结”的说法——这与“历史终结”的说法如出一辙。

  5、事实上一种理论的边缘界线可能也是模糊的,一种理论与另一种学说之间未必就是那么壁垒森严,不可越雷池一步。各种理论为了保持住自己在思想史上的一席之地,总是各执一隅而互相排斥,而它们实际上可沟通的地方并不少。今天我们可以在更加全面而综合的平台上,对解构主义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且找出在今天依然有活力的那些见解策略和方法。——陈晓明名句

  6、现代性的文学艺术一直对现代性社会的发展提出质疑,不断变革的思想构成现代艺术的根本精神,创新成为现代艺术存在的生命力。这种创新的实质也就是相对艺术自身的传统与既定的社会秩序所做出的反叛之举。

  7、现在,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建立严格的学科体系规则也不可能。知识的更新和权威性的丧失,使严格的规范显得异常脆弱。但是现当代文学研究学科在遭遇强劲的挑战中,更是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获取新的活力。问题在于从业人员在完成知识更新的同时,保持对文学本身的关注。文化研究也不是天然地就和文学研究矛盾,根本的问题在于最后的落点。

  8、也许这就是文学在很长――或者说,在今后的历史岁月中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空间,历史已然是可以看得到“未来”,文学不得不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世界里默默行走,没有人会为它激动不已,它也不必大呼小叫,文学终于变成文学本身了。——陈晓明名句

  9、高速公路与信息网络攀比着展现中国后工业化社会的神奇图景,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争相炫耀着中国的繁荣昌盛,经济神话正在全面塑造一个“新新中国”的形象,这使得文学要努力跟上这个时代都显得力不从心。

  1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论述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怀疑中兴起,对后现代主义最严重的质疑就在于现代主义还没有站住脚,何以有后现代主义的立足之地?而从中国政治经济条件的直接类比中,更是给后现代主义的合法性予以致命的打击。

  11、在这些复合性的语境中,当代审美的再生产才真正得以展开和推进。我们看到,现代性与后现代在这样的时代,是以相互折叠纠缠挪用颠倒和再生产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唯其如此,文学的那种生长存在的韧性才显得难能可贵。——陈晓明名句

  12、我依然认为,男性强权遭遇到从未有过挑战,乃至于危机。其挑战和危机并不是来自女权主义者的对抗,而是男性强权现在愈来愈趋向于女性化,或者说有权势的男性也在自觉模仿女性。——陈晓明

  13、现代性的多样性方案导源于民族-国家的认同,身份差异政治这个想象的标志,却被当作返回历史实践本源中去的论据,它怂恿着人们现实地创造“特殊性”,直到这个特殊性破裂为止。现代性产生了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过去被认为是向着某种共同的历史终极目标前进,现在则被认为是依据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条件各自走着不同的道路。从历史实践的结果来看,确实可以看到在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中,西方中心主义与周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有着非常不同的表现形式。其最基本的可选择方案,无非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陈晓明语录

  14、批评一直在理论的压力之下,很长时间批评被理论的普遍性所困扰,不能面对文本,不能给文学以活的解释。但相比较起来,批评的调整和改变是容易的,因为批评可以有自己的逻辑起点,批评面对文学文本这就足够了。——陈晓明

  15、把现代性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并不是为了重新建构一个关于现代性的宏大的历史框架,把原来割裂的那些历史过程用一种新的模式重新组装起来;而是更为内在地去清理那些断裂对抗重复所构成的复杂形势。这一切都有赖于回到文本,回到文学的审美品质的把握才有独特的意义。

  16、现代性的理念本身也就被后现代重写,建构着后现代的新的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在于,建构着后现代的人学。以后现代的人学为本,一切外在化的宏大主题包含的矛盾和困境,都可以得到化解。而后现代的人学,正是带领人类走向未来的人文价值的新的出发点。——陈晓明名句

  17、现代性论述不知不觉就取代了后现代话语,这确实令人摸不着头脑。何以被后现代跨越的现代性却又死灰复燃,而且把后现代话语扫地出门了呢?这里面的蹊跷与奥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18、刻划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现代性的美学命题,这样的人物承担着历史重压或重任,他身上凝聚着历史的合力,凝聚着历史冲突的全部能量。人物的性格矛盾经常指向历史矛盾,它只能在阶级和历史冲突中获得解释或得到深化。出处:www.geyan123.cn,转载请保留。

  19、当代文学理论转向不可避免要向文化批评的发展。文化研究这个概念显然有点令人生厌,它的霸权特征,也使处在文学理论困境中的人们心怀不满。如果换成“文化批评”总是会缓和些,这也应了理论向批评转型的思路。

  20、特别是中国选择了剧烈的革命道路,文学更是成为中国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经历着激烈的社会变革,历史寻求文学革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感性认知基础,同时也为剧烈的社会动荡提供情感抚慰的全部因素。如果按照吉登斯的观点,断裂是现代性的最重要的特征的话,中国的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文学为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制造断裂,同时为这个断裂提供掩饰的表象,为断裂产生的巨大的心理冲击提供情感抚慰手段。

  21、文学走着自己路,在当今时代,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现象能象文学这样沉得气,这使情绪饱满的炒手与呼风唤雨的媒体也难有用武之地。文学现在如此平静,正常得好象如归故里,告老还乡。所有的东西都出走了,都精神抖搂,要到全球化的历史场景潇洒走一回,都变得自以为是,都想创造奇迹。

  22、尽管在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到这种状况的前提下,这种小说叙事卓有成并且也推进了常规现实主义的发展,但它的驾轻就熟和老道,只能表明常规现实主义走到顶端,而不能表明当代小说叙事已经无路可走。——陈晓明语录

  23、现代性携带强大的理性力量支配着文学,在长篇小说这里,历史理性找到最合适的家园。理性与历史的合谋使长篇小说获得华丽的外衣和深厚的精神内涵,这种历史理性无疑也是一种使文学屈服的力量。

  24、现代性美学通过建构新的审美认知体系和认知方式,与现代性历史构成一种分离对抗而又弥合的关系。现代性的文学艺术对社会历史始终展开批判性的反思,这种反思当然不同于社会科学,然而,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5、当代文学呼唤什么?“呼唤”一词显然不只是因为缺失什么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因为本质性的东西的缺失,或者说魂灵的缺失,这才使得“呼唤”显得如此急迫,如此必需。

  26、不理解客家文化,也就很难理解客家作家的写作。客家人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正是他们显著的族群特点。

  27、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并没有什么本质性的东西缺失,它需要完成的恰恰是从现代性的思想氛围和美学氛围中解放出来的艺术表现机制。这种解放不是革命性的突变,而是在现代性的基地上,做出略微的变异――这使它最大限度地保持现代性的艺术表现成就,而又能加入新的更活跃的因素,一种激活现代性美学记忆的那种美学量子――这就是审美的量子力学,它关注美学品质的最小值构成,由此才能真正抓住审美的决定性活力。

  28、手机并不能修复传统生活的内在情感,却可以使当代生活异化,手机在扮演误置和颠覆当代生活的角色时,显得那么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心态调整)

  29、书写,或文学与文字,在这个时代,使逃亡变成一次归乡,使图像的压迫追捕驱逐,变成图像的孤独之舞,变成图像的裸奔。文学终于以它对大时代的屈服,以它对命运的服从成就了自己。它现在是以归乡的自在步伐坦然地行走,这是超越性的无限伸延之路。

  30、确实,一个时期的艺术表现方式水准和风格总是为既定的现实条件决定的,就直接的现实关系来说,出版商导向读者趣味编辑方针以及批评规范,都约定了艺术表现方式,稳妥的策略就是适应这些现实条件,在给定的圈子里施展。任何超出这个范围或超出游戏规则的尝试,失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31、通过宗教回到精神生活的源头,回到最初的那种存在状态。这使我们想起了已经遗忘的“寻根”主题。但在这里,生存之根基是什么呢?其直接性是宗教信念。小说力图在信仰冲突中来表现出异域的生活画卷,并且充分地展示了一种“族群”的存在方式。中国人的生活缺乏宗教(这主要是指汉族),文学作品涉及宗教的不多,既难处理,也容易出问题。

  32、现代性的多样性是近年来相当热门的话题,不用说,受后殖民理论的影响,更具体地说,受差异文化政治学的影响,现代性的多样性成为颠覆欧洲主义中心主义和反全球跨国资本主义的有效利器。这无疑是那些在全球化的世界趋势中,试图重新定位,寻求自我认同的民族-国家所热切的主题。

  33、在整个八十年代,先锋派被看作洪水猛兽,人们也寄望于先锋派开辟文学创作的远大前程,先锋派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确实给当代文学提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现场,在那里,汉语小说上演了最具有挑战性的艺术演练。经历过先锋派的形式主义实验,汉语言小说似乎不再有什么高地需要攻克,也没有什么地方想象力不能触及,先锋派的语言光亮照彻了那些死角和绝境。

  34、新左派的学术风格无疑深刻影响到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传统的文学研究受到轻视,文学再度成为思想史佐证的材料。在更多情况下,做材料都不配了。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的疆域被拓宽到政治批判领域,在这里,态度和立场经常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5、过去被称之为文学理论的东西,主要是指一种元理论,一种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三大块组成其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阐释,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经典原著的反复注释;其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对此体系进行修补和字斟句酌形成一个庞大的学术场域;其三是对俄苏文学理论和德国古典美学进行阐释,随着改革开放,加进了对欧美现代文艺理论的批判性的论说。这就是我们文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

  36、曾经作为规范的文学理论,现在并不能规范文学批评,更不用说规范当下创作实践。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特殊时期的历史,但不能有效解释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当代批评与旧有的文学理论分道扬镳,重要的是时代变异使然。

  37、实际上,关于学术规范的探讨,在文革后的当代思想氛围中,至少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关于“新三论”的方法论讨论。文学理论界(随后是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从自然科学那里寻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来建立理论模型。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情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主导统治地位,学术探讨研究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来展开研究。——陈晓明名句

  38、在这样的状况中,理论不再是铁板一块的概念,也不是对本质规律的穷尽,而是化解到无数具体独特而生动的文学文本中,化解到文化现象中,化解到图像和任何符号中,化解到一切的感受和体验中,这是理论死亡而又迅速复活的时刻,这是没有理论而理论无所不在的时刻,这就是理论幽灵化的批评场域敞开的时刻。

  39、传统的美学规范确实具有强大的支配力,当代小说再次面临着回到原有的美学规范中再做突破的挑战。这本身也表明,当代中国的艺术变革并没有人们想象和期待的那么深刻而剧烈,现代性的审美规范在当代中国同样是一项未竞的事业。

  40、然,贫困时代是男人的时代,男人出卖体力,勉强维持生计。女人地位无从谈起。当“发展权”取得之后,养家糊口已经不成问题,成问题的仅仅是如何让家庭幸福,而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是让女人幸福。只有富裕社会才会意识到妇女的地位,才会把妇女推到社会的中心,让男人围着妇女转。无可否认,始作俑者当然是男人,但男人一旦习惯于围着女人转,他就给自己戴上了脚镣,他只能不断舞蹈下去,直到筋疲力尽为止。

  41、当然,“现代性”这一概念所提示的时间跨度,它所具有的理论容量,对于重新梳理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的所标明的启蒙意义,民族-国家的解放意义,或者说新民主主义的历史意义,这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关系,通常只能在一个断裂的结构加以理解,在简单的历史进步与革命的关系中来确认各自的意义。如果引入现代性的描述,那些革命进步的优先性就可以为更富有学理涵义的描述体系所替代,从而显示出历史更多的层次。

  42、现代性之成为热门话题,当然不只是左派以及后现代理论家应急摆脱窘境的意外收获,它可以从更具建设性的和积极主动的方面来看,那就是后殖民理论对后现代论域的拓展,应对全球化的当代现实。现代性论述看上去是回溯历史,着眼点却在当代现实,也就是面对现实问题来挖历史的根。

  43、在这里,文学书写的同一性给文字的存在以有限性的力量,文字被文学的同一性规范住了,文字不能撕裂文学书写的理想性,观念性的力量,美爱与皈依这种理想,也许远比文字本身的存在更具有远大的意义。

  44、说到底,“民主”与“消费”就是现代社会趋向于女性化的基础,而这二个基础,已经不可避免构成未来和平富裕的人类社会的基础,因而,女性化也正是现在与未来生活的特征。对此,我们应该感到庆幸,还是感到悲哀呢?不管怎么说,优雅从容的社会,总比野蛮凶残更好;而矫揉造作也不会比剑拔弩张更坏。

  45、后现代的叙事本身显然始终包含着同质化与异质化的矛盾。没有同质化,就没有对异质化的强烈需求;没有异质化,也就没有同质化存在的基础。(房地产广告语)

  46、在我看来,文学并没有真的失魂。只是我们,我们这些人被已死的文学的“魂灵”迷惑,我们被幽灵附体,以至于我们看不清眼前的现实,看不到未来的道路。

  47、如果说补充是对本源性缺乏的填补,是对不可替代之物的替代,那么这种补充引发的替代将是一个无止境的延异的过程。因此,“补充”概念并不仅仅表明对“在场”的起源性消解,而且预示了在话语实践中的策略性运用所起到的解构效果。

  48、冷战结束之后,国际政治极力去显示一派自欺欺人的祥和平安气氛。昔日的强权人物也尽力作出宽仁为怀的姿态,甚至偶尔客串一下能歌善舞的角色。俄罗斯的那位大权在握的总统叶利钦,居然不惜以逃摇摆舞的姿势来表明自己身体健康,与民同乐。台湾的选举就更象是一场闹剧,那些权重一时的党棍政客,居然纷纷上台与民卡拉OK一把,李登辉甚至于表示“如果对选举有利,上台扭一扭也是可以的”。如今的政治家,只知一味取悦民众,装腔作势,已经很有些青楼遗风,早已不识弯弓射大雕,更无金戈铁马的威风。

  49、文学理论这门学科——如果它依然存在下去,并且势力雄厚的话,它应该更多的朝具体的批评发展。事实上,当代文学批评依然没有形成气势,这主要是学院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相脱节。

  50、确实,我们深知,一种理论或学说,并不是因为被穷尽了意义而被人遗弃,重要在于,人们总是从潮流出发来选择和塑造一种学说,然而,潮流又是从何而来呢?它当然也是人们的有意酝酿的产物,问题只能归结为人类幼稚的心理在作祟任何学说和理论的魅力都经不起岁月的磨损。还有什么比创新作为喜新厌旧的借口更冠冕堂皇的呢?这使学术的进步变得合情合理,也让人们心安理得享受进步的成果――这倒真是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明白残羹也就是补药。

如果您喜欢《陈晓明经典语录》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经典语录     

下一篇:谭旭东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