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大全

噶玛巴千诺禅语50句_经典句子_祝福语大全

2022-01-23 16:29:35

句子大全

1、「经在,如佛在」.....我希望未来佛学院能多读佛经,佛教的根本,佛法的泉源,能明示我们正确作取捨的根本,就是佛经,希望大家能放在心中。

2、世尊曾于「菩萨经」中说过,所有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赐予我们生命,也曾经养育过我们。重要的是,要记得你此生的敌人,或许在过去的许多生中,也曾是你慈爱的父母。

3、要将善念善行发挥到所有人身上。很多人都喜欢道断此人好此人坏,此人善此人恶,事实上,都由人们烦恼造作,人们做不了主,才会使坏。因为心中烦恼成过失,去除过失过患,就要修持慈悲。当我们慈心悲心生起之后,就算当下不能熄灭一切贪嗔痴烦恼,也能使我们更平静、更安宁,有更喜悦生活。

4、安住本性,静心随缘。一般事物都会变异,但是我们的本性不会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知道:就算现在没有痛苦,之后也可能发生;就算现在没有快乐,很快也会经验到,为什么呢?因为事物本质就是无常,都会改变的;然而,我们的本性却不会有任何变异。

5、以妙观察智解开烦恼与惑网 世间上一切痛苦的根本塬因就是众生自己往昔的业力,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暂时烦恼等外缘,就形成痛苦,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能断除恶法,修持善法,我们就可以常时安住在快乐中,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6、在末法时代这剧烈烦恼和痛苦当中,能获得佛法甘露水人极其稀有,现在人们拥有快乐非常稀少,因他们心灵没有受到佛法甘露水滋润。身处此六道轮回中,纷繁复杂痛苦与烦恼围绕着我们,烦恼之勐火不同寻常般炽盛,在此痛苦惊涛骇浪中,我们不能就此怯懦,应该鼓起斗志运用佛法智慧进行观察与对治。

7、我们若仅依自身的感受行事,将会使得我们的行为过份。当感受到快乐时,情绪不但强大,甚至让我们难以掌控。当感受到痛苦时,它亦可能是既深又长。我们一生当然需要快乐的事物,但须适可而止。而能让我们身心平衡的则是我们的心。假如我们对事物的感受不加以节制的话,终将问题丛生。

8、精进是一种自然热衷于修习善法的心态。强迫刻意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进,也不是修行。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就像偈文「犹见勤如救头燃」的形容,你不需要想太多,也不需要刻意说服自己需要去做,而自然反应就要赶紧扑灭头上的火,就像如此,我们行持善法,是为了一切众生。

9、所谓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依然有着清清楚楚的显相,只是本质是空性,显相和空性是双运的,这才是对空性的如法理解.认为一切都不存在是偏失,认为一切真实存在,也是偏失.一开始,对初学者要用「破斥」的方式,破斥对「空」和「有」两边的偏见与执着;但真正的空性修持,是要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来理解。

10、在佛经中提到,对叁宝有贡献的人将有很大的福德,所以我们也要随喜他们。虽然今生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资粮金钱,但是那些大功德主他们所贡献、所发心的一切,就像是代表着自己、就像是代替自己贡献叁宝一样,我们这样来随喜是很重要的。不要将他人的供养看得很负面、凡俗,这样容易生起烦恼。

11、修持正法,就像我们种花,一定要有阳光、水和空气,和长时间的细心嗬护,才会慢慢长出鲜艳的花朵;同理,我们修学正法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马上就要得到成就。为了可以获得修证的果位,我们也该长时间精进努力,恆时思维正法的功德,而不要急于成就,否则反而会一事无成。

12、不和谐,着手煽动冲突,这是为了达成自身目标的一种手段。你可能会成功,把悲惨带给每个人——包括你自己!但究竟,你的意图将会被揭发,因而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同时也会失去你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了自己的成功,却失去的那么多!最后分析一下,自己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13、我们说自己是佛法的行者,但如果是行非法等事,所说的“佛法行者”也变的没有意义。说自己是佛法行者,更有一些虽说是出家人,其实只不过是更换了一件不同的衣服、设了一个不一样的法座,换了一个外相,却所做非法,如此的话,则此人更是卑鄙。

14、当具有空性的智慧时,一切所为都将成为通往菩提之道,就算是喂给老狗一口食物也将成为布施波罗蜜。因此,智慧是十分至要的。不过,随随便便的智慧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必须要以听闻的智慧来认出烦恼,以思维的智慧来制伏烦恼,以禅修的智慧来根除烦恼。

15、我们不论做什么 , 都要令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利他 , 即使是唿吸的状态 , 也是如此 , 在每次的唿出、吸气中, 也要成为利益他人的方式。

16、不管修什么法 , 都要让它成为烦恼的对治法 ; 若不能成为烦恼的对治法 , 那就不能称之为佛法。 即使它在名相上被贯名为佛法 , 但在真实上它并不是佛法。所谓佛法 , 是要有利益、有帮助 , 能成为断除烦恼的对治。

17、佛教徒都可以心胸开阔,接纳所有宗教,不要觉得自己是大乘,就觉得其他教派、乘法不怎么样,这是不好的,不要有这样的偏私分别心。法无高低,只是要看它有没有利益到这颗心、适不适合这个人而已,大家心胸要开阔,不要偏私。法无高低,只有适不适合而已,不要去论断法的高低。

18、佛教里面也有很多的宗派,尤其现在在修藏密的人,藏密里面有很多的传承,就会说我是哪一个教派的,白教、花教、黑教,红教,反正就是说宗派的执着,宗派的分别心很强。修了之后,反而变得更糟糕,变得更有分别心,变得更不和谐。

19、有些人很执着自己是个佛教徒,有了一点带烦恼的小聪明之后,就自以为了不起了,自赞毁他,固执己见。本来不学习还好,有点小聪明之后,反而烦恼更多,贪嗔痴更多,长时而不自知,这即是增毒的魔。

20、我们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难就是:我们相信一种幻相,过于强调我们此生行为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受到这样的禁锢,看不到有其他选择。任何与此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完全没有作用。除非我们能完全地放弃幻相,认识到此生的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放弃幻相之前,我们无从看到佛法的真谛。

21、在佛经中提到,对叁宝有贡献的人将有很大的福德,所以我们也要随喜他们。虽然今生自己没有那么多的资粮金钱,但是那些大功德主他们所贡献、所发心的一切,就像是代表着自己、就像是代替自己贡献叁宝一样,我们这样来随喜是很重要的。不要将他人的供养看得很负面、凡俗,这样容易生起烦恼。

22、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去修持呢?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信仰,把佛法当成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捨的教法。

23、有时想想自己身边那些多年相互关爱和照顾的老朋友,那怕只是短暂的分离,都会感受到痛苦;如果再想想如母的众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了,是无始以来就在一起的。所有这些亲爱的父母或朋友,深陷叁恶道当中,不自主的在轮迴中受苦,有了深刻的体会,才有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别人,进而帮助别人。

24、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一切教法,都是告诉我们调伏自心的方法。佛陀为什么要开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想进到一个房子去,如果这房子只有一个门,有一万个人要进去,大家就要挤破头了;因此如果房子有八万四千个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就可以很轻松地走进房子了。

25、有多少宽广的虚空世界, 就有多少众生; 有多少众生, 就有多少业和烦恼; 有多少业和烦恼, 就有多少的痛苦; 有多少的痛苦, 就有我的悲心在观护着。

26、如幻影般的色身实际上根本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唯有“是我的”这种想法是一种颠倒识。

27、佛陀说:世人不知爱欲过患,贪爱追求,因而历劫多生,头出头没,生生死死,了无出期。几多英雄豪杰,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结果多毁在其中,身败名裂。我深知其过患,我永远不会掉入这口美丽的陷井。人一旦掉下去,就会被淹没,被吞噬,将会落人万丈深渊而粉身碎骨。

28、一个人如果具足了布施和持戒,但是不能忍耐,他就仍是会发怒的,一旦发了怒,过失由布施和持戒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在一刹那间都破坏无余了。瞋怒能消毁百千劫内所积聚之善根。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贪瞋心起,皆摧毁无余

29、各位不管是否有根本上师,重点是听闻教法后,要去实修,才是重点。对于教学之人(说法的上师),即使他己身还有过患,但因所说的是佛正法,仍应加以礼敬,因为要「依法不依人」,所以各位不是依止我个人,佛法才是根本上师,这是要知道的正知见。

30、藏传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讲修传承,辩经的内容也有一些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含意所在。就像宁玛和噶举,比较注重「修」的传承;格鲁和萨迦,比较注重「讲」的传承。我们噶举派在山间修持,意义上就是要远离世间八风,住在山洞寂静处,一生都禀持着实修传承。

31、不断地思维事物的真实性,思维事物为有或无?透过反覆地自问自答,我执的习气会愈趋减弱,执着的幻象也将愈趋消散,最后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实我存在;此时,事物的真实面貌即能显现,我们不再落入任何一边,自心将认持于自然之道。

32、悭,即吝啬之意,不管佛法或财物,都不想分享而想自己留着,这就是「悭」。谄,即隐藏自己的过失。诳,是自己并无功德,却装腔作势,假装自己有功德。怠,指懈怠、怠惰之意。慢,是指自己并无功德却以为自己有功德、德行的慢心。贪,是指贪求无形的名誉或有形的财物。嗔,对他人所拥有的起嗔心。

33、傲慢是指「自以为是」,在藏文中有「虚胖」之意,明知没有却吹捧自己;另一种状况是,的确有一些功德,但表现得不可一世,和别人很有距离,这样和别人的关系是不会好的。

34、当我们禅修「无我」,发现太多众生没有看到「无我」的真相,盲目执着有个「我」,本来希望追求快乐,结果做的事却常令自己痛苦,这是多么无明啊,我们因此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希望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我执的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时「无我」的空性,对利他就充满力量。

35、我们却对于自己上师的传承和教派太过执着,以一种私心执着自己的传承和教派,而不去思惟整体佛教的利益,却去分出自己这一派他人那一派。我们忘失了释迦牟尼佛!我们也忘失了整体佛教!丝毫不觉得其他宗派也是包含在佛教的范畴内,反而视为如佛教以外的宗教。

36、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塬谅自己,也塬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37、佛法的重点是实修,是降伏自心。真正有用的,不是向外供养,应该好好供养自心,祈求自心说:「我的心呀!你要好好修持呀!好好生起戒定慧呀!」你真正应该供养 、祈求的对象是谁?就是自己的心。无论供茶也好,供多玛也好。如果内心空虚,做再多外在的供养,其实也不会有用的。

38、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 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假如你心存怨恨, 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 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同时, 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 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 你也不要太得意, 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

39、如果有人对你仇恨,你应生起忍耐并在心中为他人创造一些空间。虽然我们遭遇的是嗔恨,但反而应该发展的是仁爱与慈悲。这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敌意和他人心中怒气,毕竟仁爱与慈悲是所有众生心中与生俱来的特质。如果我们可以生起仁爱与慈悲并一直延续,将会给我们自身和他人带来极大利益。

40、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 不管他有多坏, 有多恶。 你愈骂他, 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你要想, 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 别人可以害我们, 打我们, 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 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1、譬如有些时候我非常忙,每天都要接见很多人,说很多话,这样一天不停的忙下来,如果没有禅定力,到了晚上,会觉得怎么时间一下过去了,事情都消逝了,但自己这一天到底过得有没有意义?会有种空虚感。所以做事要有定力,要把心放在所做的每件事上,随时保持觉性、觉照力。

42、我们读的书、吃的食物,乃至唿吸的一口空气,都需要依靠其他很多事物来成全,真的没有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自我。有了「无我」的想法,才会尊重别人。仔细思维这点,你会发现,自己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对自己好的,对众生也好。人我的连结感,就会很亲近、很紧密,这时利他就会很自然。

43、在我们生活里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困难是需要限度的,如果困难比自己的承受能力还大的话,那我们就承受不起这个困难。所以,(离婚)可能父母之间是有什么困难,但是要多考虑自己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虽然能够面对困难,但是困难需要限度,不然的话他们就无法再生存。所以父母需要多可怜可怜儿女们。

44、现在这个世界太乱了,无论我们是年纪小还是能力不足,都需要有勇气,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我们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坚强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亲人也不会离开我们,自己也不会离开亲人。这些都是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跟发心大不大,所以我们绝对不要懦弱,一定要坚强。

45、我们要把所累积的善业,回向给所有众生都能够领受到最究竟的一种安乐,同时也回向给跟我们一起共享喜乐的、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也都回向大家都能相亲相爱,能够和乐。

46、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无论他的条件有多好,他都不会感到快乐和喜悦。

47、想要解脱的人,首先要认知一切轮迴的快乐,都是痛苦的泉源。

48、虔敬心在藏文中的本俱涵义。虔敬心的藏文「慕举」(mo-gü),其中第一个字「慕」意思是深切的渴慕,第二个字「举」是以我们的身体与语言来进行活动。唯有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够完全瞭解虔敬心的行动本质。它不只是一种情绪、或感觉,而是以我们身语意叁门来落实的行动。

49、我们必须先瞭解什么是虔敬心,信心与虔敬心有清楚的区别:「信心像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感觉。但虔敬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还有我们以语言与身体实践的行为。

50、梦中所见的境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在梦中一般,由于我们心的迷惑,将各种的外境安立了各种的名相,但事实上这些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上一篇:星云大师禅语50句_经典句子_祝福     

下一篇:六祖慧能传奇禅语33句_经典句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