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励志故事:做一个笑在最后的人
高考成功,是不是就可以尽情大笑了呢?如果你仅仅把“考上大学”作为你的终极目标的话,那自然可以,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考上大学”与成功之间还有着长长的距离,这一距离有时甚至就是一辈子。我们已经见惯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也看多了大学生给仅有小学或中学文凭的老板打工的现象。我们提这个问题不带一点偏见,只是为了说明一但是多少人对此视而不见,他们仍对文凭抱着狂热的执着,这一点中外皆然。美国曾出版了一本叫《羊皮纸偏狂症》的书。(励志名言 https://www.geyan123.cn)因为美国的大学毕业证书是用羊皮纸做的。书中批判了那种拘泥于一张“羊皮纸”的“病态的人”。日本教育家伊藤隆二也指出:要想从日本人当中找出不拘泥于学历的人是极其困难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学历———而且又要追求毕业于“一流大学”的标签呢?“学历病患者”相信,毕业于“一流大学”才是实现“功成名就”可靠的通行证。看来在对文凭的看法上,各国倒有着惊人的相似。
其实所有对文凭狂热执着的人,并不是相信文凭就等于成功,而是迷信文凭能带给他们意想中的成功。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证明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英国利物浦市一个叫科莱特的青年,考入了美国哈佛大学。常和他坐在一起听课的,是一个18岁的美国小伙子。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个小伙子和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励志的句子制路径转换问题。但科莱特委婉地拒绝了。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个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翁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后学位;那个美国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就学历来说,比尔?盖茨与科莱特是无法相比的——前者是大学仅读一年而后者是博士后;但就成功来说,科莱特与比尔?盖茨同样是无法相比的--当然这种成功绝不仅仅是就财富而言。
因此,看淡高考,视金榜题名为“外加的一条藕”,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成功的良好心态。一旦高考这个目标被异常地放大了,就挡住了其他很多可能更加远大的、更加有意义的理想,使得它们不能被发现(至少暂时不能);如果我们的理想超越了“高考”,我们就会自然地认为“考上大学”以及“上大学”无非就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一步而已,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就要通过“高考”这一关,从而以一种非常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迎考。
站长推荐:[高三励志故事:勤学如春起之苗] [高三励志故事:不冒险怎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