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 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 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 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 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侍臣不慌不忙地说: 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 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 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 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文明礼仪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 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 避席 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 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 黄石公 ,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 笃笃笃 的敲门声。是谁?爸爸?他还没回家呢!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 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 啊,原来是妈妈!我赶紧喊道: 妈妈,快进来吧! 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 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 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入,会吓你一跳的! 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 看你急的,最主要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你说是不是? 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 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业吧! 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 去看看妈妈吧! 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 请进! 我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 哎哟,吃不消,吃不消! 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 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 我难为情地笑了。 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原来,一个小小的文明的举动,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呀!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的社会该会多么和谐、快乐呀!(龚立群)
家长教育孩子文明礼仪的几个历史小故事: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 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 千里送鹅毛 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 礼制 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 礼制 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 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 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融让梨
孔融(153 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 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 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 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 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 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侍臣不慌不忙地说: 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 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 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 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文明礼仪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 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 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 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 避席 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 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 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 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 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 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 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 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 黄石公 ,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可谓是数不胜数的!
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做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 笃笃笃 的敲门声。是谁?爸爸?他还没回家呢!妈妈?她正在做家务呢!对了,一定是楼上或楼下的人家的敲门声吧,我便继续做我的作业。刚动笔,又是一阵轻轻的敲门声,随即传来: 宝贝,妈妈可以进来吗? 啊,原来是妈妈!我赶紧喊道: 妈妈,快进来吧! 妈妈微笑着进了门。我不解地问: 你想进来就进来好了,干吗还敲门呢?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 你正在专心地做作业,我突然推门而入,会吓你一跳的! 嘿,妈妈,我是小男子汉,我可不会被吓着的! 看你急的,最主要的是我这样做那是对你的尊重,也是文明的表现呀!你说是不是? 妈妈笑眯眯地看着我。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妈妈比平时更美了。联想到平时我进出爸爸妈妈的房间都是长驱直入,我的脸红了:妈妈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教育我,为我做榜样啊! 好了,不打扰你了,做作业吧! 妈妈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做完作业,呀,已经八点多了: 去看看妈妈吧! 走到门前,刚想推门而入,猛地想起了刚才妈妈的表现,立刻收住脚,定了一下神,举起手,敲了三下。凝神一听: 请进! 我赶忙打开了门,冲向妈妈的怀抱。 哎哟,吃不消,吃不消! 妈妈捧起我的脸,亲了一下说: 好儿子,也知道敲门了? 我难为情地笑了。 真是妈妈的好儿子!记住,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母子俩笑成了一团。
原来,一个小小的文明的举动,会给人带来这么多的快乐呀!如果人人都讲文明,我们的社会该会多么和谐、快乐呀!(龚立群)
家长教育孩子文明礼仪的几个历史小故事: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 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 千里送鹅毛 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 礼制 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 礼制 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 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 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孔融让梨
孔融(153 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