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2020-12-28 23:46:52

励志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

一、审驴
有个老汉,找人借了一匹马进城卖货,不小心,让人用老驴把马换走了。老人会哭死,恰巧郑板桥走来,他问清缘由,又看了看毛驴,就对老汉说: 把驴给我吧,三天后,你到衙里来牵马。
三天后,老人来到县衙,见门口人山人海,一问,原来郑板桥在审那头毛驴。郑板桥把惊堂木一拍: 带驴犯! 两个差人就把毛驴押到堂上,将驴腿一别,毛驴就跪下了。
郑板桥指着毛驴说: 你胆敢串通主人盗马,还不从实招来! 毛驴没见过这阵势,吓得发拌。郑板桥又一拍惊堂木: 来呀,给我重打四十皮鞭! 两个差役照着驴屁股大打起来。看审驴的人都感到好笑。差役打完了,郑板桥又说: 本官念你是初次作案,又是从犯,今日从轻发落。 当场叫人把驴放了。人们不知郑板桥搞什么名堂,都说这哪象审案子。不一会,郑板桥又升堂,一拍惊堂木: 带马! 只见一个差役牵来一匹马,老人忙说: 郑大人,这马正是我丢失的。 郑板桥说: 牵走吧,今后小心就是。
郑板桥见众人不解,笑着解释说: 本官从那驴笼头与缰绳上判断,盗马人离此不远,我就借用 老马识途 的典故,来了个 老驴认家 。毛驴挨了饿,又遭了打,必然会跑回家。我就派人暗中跟着它,果然找到了换马的人。
二、巧讽和尚
郑板桥性爱山水,即使在他穷困落拓时依然兴致勃勃。板桥时常到寺庙投宿。一般情况下,出家人都乐于为人提供方便,板桥为此还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桥有时也遇到使人气结的和尚。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寺院投宿。前来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像一个穷秀才,这个十分势利的和尚规定必须抄经若干方可借宿,语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桥也只好答应。经抄好后,和尚意犹未足,他见板桥的字写得很好,说是加写一副对联,晚上才可供应一床棉被。板桥无奈,提笔挥毫,语带双关地写下:
凤在禾下飞去鸟,
马到芦边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芦,皆为实景。而凤表示祥瑞,马到表示施主光临,都是喜事。和尚见了,甚为满意,马上备香茶果脯,请板桥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将那幅对联裱悬于佛堂,逢人便夸。客人中也有懂诗的,看出其中的玄机,提醒和尚说: 这上联写的是一秃字,下联写的是个驴字。 经其点破。和尚也一下回味过来,顿时脸红气促,暗自叫苦不迭。郑板桥对佛学研究颇深,但他十分憎恶那些势利市侩的和尚。
晚年的板桥,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随便,且又其貌不扬。有次,他去逛扬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为他是一俗客,就随便说了声 坐 ,对泡茶的小和尚说了声 茶 ,就不再作声了。板桥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讲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内欧阳修读书处的石膏像。老和尚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你那个穷样还谈什么欣赏欧阳修?欣赏了一番寺庙内的雕刻和字画,和尚与他搭讪几句,板桥皆娓娓道来,十分内行,和尚发现这位粗布衣裳的人谈吐不俗,很有才学,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许有什么来头,转而招呼道: 请坐。 一面吩咐小和尚: 敬茶! 寺里来了一批达官贵人,和尚笑脸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热情。这些达官贵人见郑板桥也在座,一个个上前向他问好,喊出板桥的名字。和尚方才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不免大吃一惊,马上变了态度。老和尚赶忙满脸堆笑地对板桥打躬合掌说道: 请上坐!请上坐! 此时小和尚将茶端了上来,老和尚喝道: 敬香茶! 小和尚马上又回去换来香茶。这时老和尚拿出纸张笔墨,请求板桥留点墨迹。板桥也不回绝,淡然一笑,挥毫写就下面这幅妙趣横生的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时定会面红耳赤,恨不能脚下有条地缝钻进去。
他在镇江焦山读书时,给其友徐宗于的信中曾说:山中和尚,大半是钱奴化身,市侩转世,口念阿弥陀,心贪阿堵物,俗不可耐,触人欲呕。入山游客,不问雅俗,但视衣衫,入寺烧香,只计贫富。有钱布施,声声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状似弥勒;无钱施舍,则白眼相加,冷语对答,阴森之气,逼人发抖。知客堂中,最为可恨,请客一坐,有请坐、请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别。内外各有度词隐语,彼此相通,亮中说话,暗中关切,冷眼傍观,气破肚皮。悲哉!悲哉!庄严佛地,清静梵宫,变作论斤较两之市井,我佛有灵,定当低眉合眼。效夫子之喟然而叹也。
三、郑板桥题匾
清朝乾隆年间,兴化地区(现在江苏扬州兴化)有个充当衙门狗的土财主,他胸无点墨,又偏爱装文雅。他想,郑板桥是当今大书法家,为何不花大钱请他为自己家写一块匾呢?依郑板桥的脾气,即使财主堆一座金山,也不会为他写一个字的。但这次却爽快地答应了,提笔写了 雅闻起敬 四个大字。但他有言在先,那就是制匾时,其中的一、三、四字的左边上油漆,第二个 闻 字只能油漆 门 字。当时,土财主只要郑板桥肯题匾,想也不想便答应了。门匾挂上了,但没挂几天,财主就不得不把它摘下来。因为匾上的四个字已经成了骂他的一句话了。原来匾上上了油漆的地方,变成了 牙门走苟 四个字。
四、郑板桥赋诗送贼
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
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
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
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
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五、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 道 是什么呢?他说: 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 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 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 明好人之理 、 爱天下农夫 ,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 妈妈,我肚子饿! 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 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 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 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点评:郑板桥(1693-1765),名燮(xi ),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 之一。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县令、潍县知县。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着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 清为官,勤为民 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滥用职权,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 抓赌 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 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 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 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贪污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上一篇:廉洁诚信小故事     

下一篇: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