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

2020-12-28 23:46:52

励志故事

关于杜甫的故事

唐大历5年(公元770年)夏,在衡州境内湘江上有一条小舟,舟上站着一位老者,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这时的杜甫,已经没有昔日洛阳城内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的诗人风采;他老了,衰颓了,他虽然还抱有 落日心犹壮 的心情,但是在那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可诅咒时代里,59岁的他确实已经到了一个衰颓的年代;他的创作雄心虽是不断焕发的,但是在雄心焕发的当中,不断受到打击,不断受到压抑,无边无涯的恶浪正向这中途漂泊的小舟猛拍过来。他到底经受不了怒涛恶浪的打击,他的生命就象在油干灯尽的前一瞬,突然光明灿灼,接下来便是奄奄待尽,终于以一缕残焰消失在湘江支流 耒水那无尽的长夜之中。
结束了他在湖南近两年,也是诗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的流寓生活,也留下了三过衡阳的传说。
唐天宝14年(755)发生着名的 安史之乱 ,导致整个唐朝政权开始由强盛走向衰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在这 啼饥号寒夕 时代里,而作为一介文弱书生的杜甫,他在当时的政治地位、诗坛的名气并不高,他的一身傲骨,也只能象大海中的漂浮物一样,顺着动荡的大潮而随波漂流,不得不开始了他举家漂泊流离的生涯
唐大历3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四川奉节)出三峡,准备北上到洛阳城去。但当时的政局动乱不安、军阀间混战不止;昔日的亲朋好友,大家在此时都自顾不暇,有谁还能愿意安置、帮助他们一家人呢?杜甫一家北归无望,只得以孤舟为家,浪迹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同年暮冬,杜甫从公安向前,船到岳阳,他这次进入湖南主要的目,意在投奔年轻时结识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还在夔州时,杜甫就曾写下《奉诗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的诗,赠送韦之晋到湖南衡州赴任,并对他寄以厚望: 王室仍多难,苍生倚生臣。
他抵达岳州(岳阳),他看到却是丰年米贱成灾的反常现象。官家的租税是收钱的,奸商大贾盛行私铸,造成货币的大紊乱,更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农民的收入是粮食,必须以大量的粮食才能换钱纳税,倘使没有这些必要的粮食呢?那就只有卖儿鬻女,完粮纳税,农民的痛苦更深,杜甫也只有长叹一声: 气万国城头尽吹角,此曲哀悲何时终! 留下了《岁晏行》两首,将无边无涯的痛苦都集中在自己的船头和笔头。
船到岳阳以后,此时的岳阳楼的风貌,真是气象万千;杜甫又留下了《登岳阳楼》这一首有名的五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时,杜甫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他本来是想投亲靠友的,现在孤舟漂泊,这是何等的凄凉:当然,自己在东西两京都有田产。是不是可以回去呢?在这个兵荒马乱之中,他是没有回去的道路的。 北望秦川多鼓鼙 ,这个艰苦的情况,并不因为他流落荆湘而有所减轻。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东下?锺离有他的亲妹妹,应当是可以相依为命的,但是她 良人早殁诸孤痴 ,杜甫去倚靠谁呢?这就横下一条心,离开岳州,溯着湘水南去。
大历四年(769)早春,他经过晚洲、乔口、铜官渚,3月到达谭州(长沙)。
谭州在唐代时,这里的位置还不是那么显着,因此,杜甫注目的主要是岳麓山的两座佛教胜地,写下了一首苦心经营的名篇《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这时,恰逢清明节,春光明媚,天气新晴,而诗人的心境则是: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清明二首》)此时的他已经是病残迟暮,天涯沦落,每日为自己的生计而困窘,他感到前途渺茫,道不尽寂寥凄楚的羁旅悲愁。
杜甫在潭州没有久留,又乘舟南下了。于唐大历4年(769)3月中旬,杜甫进入衡阳境内,到达了衡山县城,行船就停靠在县城的河岸。
正当杜甫走到衡山县城街上,他遇到了在京城的好友御史大夫李勉正准备到广州去接任刺史兼岭南节度使,他乡遇故友见面自然分外亲切
衡山县尹陆宰得知大诗人杜甫是李勉的朋友便设宴热情招待李勉和杜甫,并请他们参观了设在衡山县城内文宣王庙的新学堂。杜甫见到这所新学堂后,感到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衡山这个小县城里,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建筑高大宽敞、能容纳100多学生的学堂。他走到学堂院内高大苍翠的松树下,坐在古井的旁的台阶上,看着依然没有解冻的井台上辘轳,静静地聆听教室里,传来的学子们那一阵阵读书声
此时,他仿佛忘却了,那逃难旅途中所见到激烈杀伐场面,还有那哀鸿遍野悲惨情景 ;恍忽又看到了国家的安定繁荣,又见到了儒学的振兴,儒子们的潇洒
于是,挥笔写下了诗,《题衡山文宣庙新学堂呈陆宰》:
旄头彗紫微,无复俎豆事。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
呜呼已十年,儒服敝于地。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
我行洞庭野,歘得文翁肆。莘莘胄子行,若舞风雩至。
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是以资雅才,焕然立新意。
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因见县尹心,根源旧宫闭。
讲堂非曩构,大屋加涂墍。下可容百人,墙隅亦深邃。
何必三千徒,始厌戎马气。林木在庭户,密干叠苍翠。
有井朱夏时,辘轳冻阶几。耳闻读书声,杀伐灾仿佛。
故国延归望,衰颜减愁思。南纪改波浪,西河共风味。
采思倦跋涉,载笔尚可记。高歌激宇宙,凡百慎失坠。
杜甫从在文宣庙学堂出来后,李勉便要继续南行到广州去,分手时,杜甫写下诗《衡山送李大夫赴广州》赠送给李勉:
斧钺五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在送李勉的时候,可能杜甫已经安排一条去路,但是究竟是不是南去,他自己也拿不定,总而言之他希望广州刺史李勉能成为他新的寄生主。
几天后,衡山县尹陆宰派人、派牛车将杜甫一家人从陆路送到南岳游览。
这天,天晴气朗,他们一行首先游览了南岳大庙,然后到朱陵洞天,杜甫便在与洞内修炼的老道交谈起来,这位老道说自己是董奉先的的徒弟,并告诉许多有关他师傅的传说,之后,他向杜甫讲了炎帝与朱鸟的故事:
一天,炎帝神农氏外出巡游,突然,天上飞来一只红色羽毛的朱鸟。嘴里含着一根九个穗子的禾草,地上的鸟齐向朱鸟飞去,鸟群把天都遮暗了。炎帝仔细一看,朱鸟在不停地摇动九穗禾,穗粒撒得满天都是,群鸟上下飞着争食穗粒。
炎帝心想,要是人间有这样的穗粒,黎民百姓就再也不会饿肚子了。于是他便跟着朱鸟追赶,边追边盯着朱鸟,总想拾得一两粒,可是朱鸟撒得再多,都被群鸟从空中接着啄食了。朱鸟一边撒一边飞,飞过一座座雪山,飞过一条条大河,又飞过了白茫茫的原野。朱鸟飞到那里,炎帝就追到那里。炎帝跟着朱鸟,跑过了冰天雪地,从北方跑到了南方。
这时,江南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朱鸟到了南方后,越飞越高,群鸟也渐渐地离开朱鸟飞向树林,飞向花丛,飞向明净如镜的水泽。炎帝还想继续追下去,可那浩翰无边的洞庭湖挡住了他的去路。
炎帝着急了,便将随身带的神鞭向朱鸟挥去。朱鸟只顾向前飞,当它发现神鞭时已来不及了。朱鸟被神鞭打中头颅,立刻坠丁下来,穗粒撒满了大地,不久长出了绿油油的禾苗。
朱鸟着鞭后,坠到洞庭湖南岸的湘水与资水之间,化成了一座山,这山日夜不停地长高长大,不到三个月,竟长成一座长三百里,周围八百里的大山。炎帝一看又着急了,如果让这座山长此长下去,洞庭湖和湘、资两水都会填掉,到时遍地洪水,黎民百姓会更加遭殃,他忙上山顶,把神鞭压在上面,果然山就不再长了。
金秋时节,朱鸟撤下的穗粒,结出五种不同的谷子。炎帝领着黎民百姓,把谷子收下,选出一些壮实的待来年春播,其余给大家分食。从此黎民百姓再不挨饿受苦了。
炎帝的愿望实现了,他就在山脚下长沙地方建了国都,称为厉国。炎帝的儿子柱,先在山麓给黎民百姓传授耕种方法,慢慢地推广给天下的黎民百姓。
朱鸟化成的这座山,正在四野之南,又像天上的玉衡星座,人们把这山叫 衡山 ;炎帝把朱鸟打下,又用神鞭把它压着,心里总感到对不起朱鸟,就向上天祷告,要上天记下朱鸟的功劳,并经常到衡山来思念朱鸟。这朱陵洞天就是炎帝到南岳衡山时的游息之所。
杜甫告别老道后,便开始上山,走了一段时间后,杜甫望着周围起伏的群山,无意中背诵起建安诗人刘桢的诗,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背诵到第四、第五句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时,心里起了一种难以调和的抵触情绪,再也背不下去了。他自言自语地说。 真正的凤凰绝不会羞与黄雀同群 。他立即把刘桢的诗意互转过来,激动地写了诗《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曹,翅垂口噤心劳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杜甫借南岳朱鸟的传说,将朱凤用来比喻君子的仁者之心;借喻自己此时正被迫漂流在潇湘之滨;但他依然 翅垂口噤心劳劳 ,为国家的命运、前途而操心。尽管鸱枭般的贪官污吏到处横行;弱小的象黄雀般的平民百姓,他们依然还要应征打仗、服劳役,而饱受贫困的煎熬;混乱的局面还没有止境,他内心里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杜甫他登到了南天门后,遥望祝融峰,写下《望岳》这首诗: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狩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杜甫在诗中似以修祀典立意,述数了南岳古老的人文景观,着重描写祝融、紫盖两峰之间的特点,别出心裁。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描写南岳诸峰如画,祝融最尊。但 紫盖独不朝 ,标然高举,显出能自立者,皆不傍人门户。这是杜甫以写衡山两峰各自称雄着墨,借山势抒发自己的胸怀。
他们下山后,杜甫一家便继续乘舟到达衡州城,将船停泊在石鼓山的草桥旁,便住进了他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的府第
这时的衡州已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社会经济有相当发展,这里街道紧凑、店铺林立,有18000多户居民,它是湘南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湘水、蒸水、耒水上游的居民常乘船或木伐来此进行交易。衡阳的稻谷远运至长安,是八百里秦川的主要粮源。这里盛产的麸金、绵纸每年也要上贡给中央王朝。衡阳境内的湘江又是全国着名的鱼苗产地,每年春季,各地渔人来此捕捞鱼苗,沿河两岸,鱼箱鳞次栉比。
这天,刺史韦之晋带杜甫游览了南岳首峰 迥雁峰 ,杜甫在此留下着名诗篇《归雁》(二首):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无浪语,愁寂故山薇。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他们游完迥雁峰后,又到衡州城北的石鼓山,想找那位神奇董奉先道士,可惜他们只看见许多当地百姓们,围在那小小的朱陵后洞前,祈拜焚香 这时,韦之晋告诉杜甫说: 此洞为 灵洞 ,是 真仙遗迹 ,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如果在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有兵灾发生。
杜甫走进洞内一看,里面除一张香案上有几个敬奉的牌位外,其它什么也没有,杜甫不免有些失望。于是,他们一行便在山上的茶摊上,喝了一会茶,边欣赏秀丽的湘江两岸的美景,边相互聊说他们离别后发生的许多事情。坐了一会儿后,便又回到了韦之晋的府第。
正在这时,一个衙吏给韦之晋送来一封官函,韦之晋打开一看是朝庭调任他为潭州刺史的调令。韦之晋便对杜甫说: 子美兄!朝庭现在要调我到潭州去任刺史,我看这样吧,你与我一道去谭州,我到任谭州后,再为你老兄谋取一份做官职务,你看怎么样?
杜甫认为韦之晋这样的安排很好,也就没有多说。
然而,杜甫第二天,就因为旅途劳顿而病倒了,连续几天都起不了床,他根本无法远行,眼看到任的限期就要到了,韦之晋只好将杜甫一家安置在好友衡州判官郭受家,自己先行到谭州赴任
衡州判官郭受也非常喜好诗歌,他对杜甫的诗才也十分崇拜。因此,杜甫卧病暂留衡州,在他家居住期间,得到了他的细致照顾。杜甫病好后,杜甫为了答谢郭受对自己的照顾,临别时,他写下了诗《至衡州酬郭十五判官》:
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
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桥口桔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程。
郭受也因此写下诗《杜员外垂示诗因作此寄上》,托人回赠给杜甫:
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
郡邑地卑饶雾雨,江湖天阔足风涛。
松醪酒熟旁看醉,莲财舟轻自学操。
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
这时,杜甫他们全家便又乘舟顺游而下,到谭州找韦之晋去了
这便是杜甫第一次到衡州的经历。
4月中旬,杜甫返回潭州,韦之晋立即登船看望杜甫
4月底,韦之晋突然得急病而去世了,杜甫因此而不胜哀伤,他挥泪写下《哭韦大夫之晋》的诗:
凄怆郇瑕邑,差池弱冠年。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台阁黄图裹,簪裾紫盖边。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
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
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汉道中兴盛,韦经亚相传。冲融标世业,磊落映时贤。
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霁天。绮楼关树顶,飞旐泛堂前。
帟幕旋风燕,笳箫咽暮蝉。兴残虚白室,迹断孝廉船。
童孺交游尽,喧卑俗事牵。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
谁继方隅理,朝难将帅权。《春秋》褒贬例,名器重双全。
好友韦之晋去世了,杜甫感到非常地悲伤, 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 他在悼念亡友之时,同时也不免为自己将来的命运当心
大历4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长沙),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失去好友韦之晋这位寄生主之后,杜甫只能以船为家,停泊在谭州的湘江岸旁,从秋到冬,已经四个多月了。
渔夫们看见杜老(他们这样称呼他)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他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杨氏夫人常常眉头双皱,凝视着滚滚不息的江水,愁着没有米下锅。16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私下里常常为杜甫的生活担忧,觉得这一家人飘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一个老渔夫杜甫建议到左右邻近的渔夫到了离这里不很远的鱼市去设摊卖药,杜甫接受了老渔夫的建议,在一个比较和暖的早晨,杜甫带着儿子杜宗武来到了鱼市。渔夫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地位让给杜甫摆药摊,那是一座庙台,又乾松,又引人注意。杜甫的药摊,大都来自产药闻名的地方,有长安的,有陇西的,有成都的,有夔州的,其中有些药在潭州花多少钱也买不到。这天下来,附近长期患风湿病的、打摆子的、闹眼病的 都到药摊前来买药,杜甫的生意还不错。
此后每逢市集,只要天气不太坏,杜甫就跟着渔夫们到渔市上摆药摊。买卖进行很顺利。杨氏夫人也暂时展开了愁眉,不只有钱买米,而且还间或能给杜甫置办一点酒肉。宗武的面色好象也不那么苍白了 此后,他也常让宗武替他去卖药。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杨氏夫人把船板刷洗得千干净净,杜甫一人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心情平静,不由地想起许多问题
正在这时,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这客人大约40多岁,中等身材,矫健精悍,目光炯炯。上了船,和杜甫寒暄了几句,听出来是山南巴州人的口音。他说他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
苏涣这个名字,杜甫在阆州、梓州时,曾经听人说他是一个精良的弩手,百发百中,在巴山道上常常抢劫显官富贾,绰号人称 弩跖 ;当官的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百姓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后来不知怎么回事,他又考中了广德2年(公元763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 今天苏涣这个传说纷纭的人物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出乎意外,非常惊奇。
苏涣与杜甫却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好象大地将要回春,杨氏夫人烹茶煮酒,款待这稀有的客人。苏涣说: 我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先生的大名,但杜甫先生的诗却读得很少。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几卷传钞的杜甫先生的诗,其中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有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 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 那样的警句,有 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 、 盗贼本王臣 那样的至理名言,真感到不同凡响,这是陶潜死后300年来难得听到的声音。最近我听人说,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作杜甫的先生,所以特来拜见。
这时,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 我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呤诵几首,请杜甫先生指教。
接着,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边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
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 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 是你作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还很少想过呢 。
苏涣听了杜甫对他的赞许,十分高兴,听到最后一句社甫自己的感慨,他只认为是杜甫的谦虚。他被赞许所鼓舞。接着又诵读了几首。诗的体裁是一致的,内容比前边的那首更丰 富了,涉及到日月的运行和宇宙的变化,世路的艰险和统治者的残暴,人民的痛苦和必然的反抗 读到最激昂的地方,诗里才思云涌,辞句动人,每逢一首读完了,都象有些东西沉重地压在人的心上。小小的船篷里,任凭日影移动, 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 。
苏涣所钦佩于杜甫的,是杜甫已经完成的惊人的诗歌成就;杜甫所倾倒于苏涣的,是苏涣诗里隐示着许多过去还没有人说过的新内容。若是对苏涣的诗给以评价,可以说是超过了魏文帝时代的诗人们。
杜甫尽管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象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过去怀念古人,常常有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的感慨;如今设想将来,不知有多少美好的事物是看不到了。苏涣说: 我能和杜甫先生您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
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象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
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
杜甫和苏涣很快就成为亲密的朋友了;有时苏涣到杜甫的船上,有时杜甫到苏涣的茅斋。二人无话不谈,彼此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杜甫看苏涣有如蛰伏在沙水里的蛟龙,很惋惜这样的人材,朝廷不能使用。杜甫常常流露出这种惋惜之情,苏涣却是另有一种看法。他说, 我放弃了巴州的强盗生活,并且进士及第,人们说我折节读书,改邪归正,但是我并不指望朝廷看中了我。
他指着墙上的弓弩向杜甫笑着说, 我并没有抛弃这个东西。
杜甫听他这样回答,很难推测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只觉得他坦率亲切,并不是什么危险人物。两人的政治态度有相当的距离,却不是没有渐渐接近趋于一致的可能。杜甫从他那里也得到不少启发。杜甫虽然没有放弃对皇帝的幻想,但是认为指责朝廷不合理的措施,爱护 挣扎于生死之间的百姓,应该更为积极。他身体尽管衰弱,百病缠身,精神却更为健壮起来。他在一首寄给朋友的诗里写出 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 这样坚强的诗句,用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还把这首诗读给苏涣听
大历5年(770)4月8日,这天正好是发兵饷的日子,湖南兵马使臧玠和判官达奚觏在州衙门争执起来。达奚觏说: 湖南现在的时局稳定,兵饷少给点,有什么问题?
臧玠怫然地回答他说: 如果有问题,那你就困难了!
就在这天夜晚,潭州城内突然火光冲天,杀声、干戈声惊天动地。兵马使臧玠以 缺粮饷 为借口,发动了叛乱,他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崔瓘,占领了整个谭州城。居民奔走相告,说士兵们正在大街小巷奸杀抢掠
这突然发生的事变,在湘江上的渔船中也引起一片骚乱,正当大家不知如何逃避时,苏涣从潭州刺史崔瓘府中突围出来,他一手执着一只弓弩,另一只手握剑跳到船上,向杜甫和渔夫们说, 大家不要慌乱,有我在,看哪个乱兵敢侵犯我们。
这晚月光皎洁,杜甫的船和渔夫们的船结成一队,苏涣手持弓弩站在船头,逆着江水向南驶去

    

上一篇: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下一篇:达尔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