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 草庐三顾 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 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 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 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 恕难应命 的真实原因: 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 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 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 徐悲鸿继而保证道: 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 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 护驾 。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 墨池 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 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 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 东床快婿 ,从此 东床 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欧阳修快马追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 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 时停住了。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 而 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刘邦送寿礼
吕后的爹是个老塾师,虽不是大富大贵,可也很有名望哩。两个闺女,长得可没说的,都粉骨朵似的。大闺女有点怪,大了还是不让人家提媒,想自己挑个中意的。吕老先生心中急得火着,看着嫁女儿不成,就赌气把二女儿嫁给了杀狗屠子樊哙。
这天是老先生的生日,众人都来祝贺,二女婿备好寿礼正要起身,刘邦突然来访,樊哙忙问: 季兄,有何要事?
嘿!大肉离了口,心里不着落啊!
抱歉啊! 樊哙忙作解释, 岳父今天生日,我不开杀戒!
啊,原来如此。 刘邦想了想,马上笑了,说: 你我兄弟亲如一人,不妨同去拜寿。
这 樊哙想不到刘邦这样,一下子愣住了。
害怕俺穷光蛋吗?莫担心,车到山前自有路嘛!
弟兄俩来到吕家,扳门入院,这时天已正午,寿宴马上开始。樊哙忙摆上寿礼,刘邦独自走到礼簿桌前,两手打拱道: 诸位,这里有礼!
写礼簿的入头也没抬,问: 尊姓大名,礼银若干?
刘邦报了姓名,想了一想,又在名后写上 寿银万贯 四个大字,写完抽身便走。礼簿一把抓住刘邦衣袖说: 且慢,银钱万贯在哪里? 刘邦转身一笑,从入手中抓过大笔,在四个大字下而匆匆写上一个 欠 字,扔笔就走。
你想,众人盯着,哪里能够逃脱,一片连声喝道: 世上见过欠寿礼的吗? 刘邦听了,一点儿也不在乎,眯起双眼,伸出食指,口中念念有词: 万贯万贯,八方奉献。日月相逢,地支天干。山河相携,结账还钱。
这大话一喷,写礼簿的入倒勿客气了,说: 请问,江山抵得了吗?!
吕先生的大女儿隔窗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心想,这汉子有志气。于是,她慌忙走到吕老先生跟前。这时,吕老先生正安排寿宴座次,大女儿按捺不住,忙喊道: 还按老规矩嘛 按寿礼多少排呀! 吕老先生忙说: 对对,古礼如此,古礼如此! 于是吩咐众入,按礼入座。当他看到 寿银万贯 四个大字时,顿时花了眼,慌了神,禁不住一声高喊: 刘邦,首座! 刘邦微微一笑,稳步向前,樊哙摸不着头脑,也紧紧地跟随兄长。
后来,吕老先生知道真相,也无可奈何,经樊哙百般解释,倒觉得刘邦是个奇才。大闺女经常提念此事。二闺女醒悟,何不将姐姐嫁与刘邦。于是,樊哙夫妻齐心协力,从中作合,终于花好月圆,后来高祖夺得天下,厚封诸吕,还了这笔 江山之债 。
李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 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 啪 !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 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 他转身吩咐酒保: 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 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 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 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 呸 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濛濛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 草庐三顾 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 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 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 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 恕难应命 的真实原因: 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 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 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 徐悲鸿继而保证道: 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 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 护驾 。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 墨池 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 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 郡鉴听后,高兴地说: 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 东床快婿 ,从此 东床 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欧阳修快马追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是当时文坛盟主,诗、词、文均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他都要反复锤炼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也正是他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宋代,一些达官贵人在亭台楼阁建成时,总喜欢请文坛大家作文或题字。欧阳修有一位老朋友韩琦,当时在相州任职,曾建造了一座别墅。他便请欧阳修帮忙写一篇文章,以记录别墅画锦堂建造之事。并请欧阳修在文章写成后立即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日程,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一挥而就。写毕交给来人,来人则立即辞归。
可到了晚上,欧阳修重读白天写的文章,读到 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 时停住了。他觉得这两句意思过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和谐,读起来气短而促。原来是白天成文时,因来人再三催促,没有来得及仔细斟酌所致。他经过仔细推敲,决定各加一个 而 字,从而使文句上下连贯顺畅,意思也较深邃。
刘邦送寿礼
吕后的爹是个老塾师,虽不是大富大贵,可也很有名望哩。两个闺女,长得可没说的,都粉骨朵似的。大闺女有点怪,大了还是不让人家提媒,想自己挑个中意的。吕老先生心中急得火着,看着嫁女儿不成,就赌气把二女儿嫁给了杀狗屠子樊哙。
这天是老先生的生日,众人都来祝贺,二女婿备好寿礼正要起身,刘邦突然来访,樊哙忙问: 季兄,有何要事?
嘿!大肉离了口,心里不着落啊!
抱歉啊! 樊哙忙作解释, 岳父今天生日,我不开杀戒!
啊,原来如此。 刘邦想了想,马上笑了,说: 你我兄弟亲如一人,不妨同去拜寿。
这 樊哙想不到刘邦这样,一下子愣住了。
害怕俺穷光蛋吗?莫担心,车到山前自有路嘛!
弟兄俩来到吕家,扳门入院,这时天已正午,寿宴马上开始。樊哙忙摆上寿礼,刘邦独自走到礼簿桌前,两手打拱道: 诸位,这里有礼!
写礼簿的入头也没抬,问: 尊姓大名,礼银若干?
刘邦报了姓名,想了一想,又在名后写上 寿银万贯 四个大字,写完抽身便走。礼簿一把抓住刘邦衣袖说: 且慢,银钱万贯在哪里? 刘邦转身一笑,从入手中抓过大笔,在四个大字下而匆匆写上一个 欠 字,扔笔就走。
你想,众人盯着,哪里能够逃脱,一片连声喝道: 世上见过欠寿礼的吗? 刘邦听了,一点儿也不在乎,眯起双眼,伸出食指,口中念念有词: 万贯万贯,八方奉献。日月相逢,地支天干。山河相携,结账还钱。
这大话一喷,写礼簿的入倒勿客气了,说: 请问,江山抵得了吗?!
吕先生的大女儿隔窗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心想,这汉子有志气。于是,她慌忙走到吕老先生跟前。这时,吕老先生正安排寿宴座次,大女儿按捺不住,忙喊道: 还按老规矩嘛 按寿礼多少排呀! 吕老先生忙说: 对对,古礼如此,古礼如此! 于是吩咐众入,按礼入座。当他看到 寿银万贯 四个大字时,顿时花了眼,慌了神,禁不住一声高喊: 刘邦,首座! 刘邦微微一笑,稳步向前,樊哙摸不着头脑,也紧紧地跟随兄长。
后来,吕老先生知道真相,也无可奈何,经樊哙百般解释,倒觉得刘邦是个奇才。大闺女经常提念此事。二闺女醒悟,何不将姐姐嫁与刘邦。于是,樊哙夫妻齐心协力,从中作合,终于花好月圆,后来高祖夺得天下,厚封诸吕,还了这笔 江山之债 。
李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 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 啪 !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 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 他转身吩咐酒保: 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 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 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 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 呸 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更深夜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写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壶下肚,他便暂时忘记愁苦;把雾濛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