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百度一下“修”字含义,含攸与彡,“攸”是水平稳流动的样子,彡有装饰含义。个人理解“修”:水平稳流动的样子,似乎被装饰过。远古时代没有水利建设,水很任性哦。联系到“修身”,人也是,如身体水平稳流动。我们知道水渠里面平稳流动的水的样子,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柔美中有韧性有力量。我们的身体也如此,沉静,又有活力,这是比较好的状况。但因各种诱惑,让我们有时任性,保持不了沉静,保持不了活了,所以说要“修”。从双人“修”看来,要“修”,是需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的,这过程真的困难,所以人们常说喜欢上某一运动,某一技能,可以引领我们“修”的过程容易些。看各自的喜爱了。关于“修心”,当然有“修”字内涵,目标是“心”。个人觉得,要修心,应那句歌词“若非一翻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光说,要气量大,要开心,太无力了。要正真理解某件事,打开心结,才能开心起来。这件事刚过,下件烦恼事又来,有时候还莫名其妙地烦恼,需要慢慢觉察,反省是什么事。该过程痛并快乐着。在传统文化中,将“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基。 “修身”即修炼好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各方面的高度自觉。而“修身”的前提是“修心”,“修身”必先“修心”,“修心”即修炼好心理素质,养成高度的思想自觉,因为思想上的自觉决定其他各方面的自觉。“修心”者,必须在深入社会,洞悉社会百态的基础上,讲究“定”、“静”、“安”、“虑”、“得”。此5字本源于儒家经典《大学》,其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修心”过程中的方法、阶梯和不同境界。“知止”,有人解释即通过修炼止欲止妄,止恶兴善。我认为“知”即知道,“止”即制止,整体意思即知道制止因外界影响而导致内心的思想纷纭错乱。 “定”即通过修炼(如佛家禅定、道教吐纳、儒家心学中的定学)使内心从思想错乱中稳定下来,不受外界任何诱惑干扰而能坚定不动,哪怕外界翻江倒海,天翻地覆,我的内心仍自岿然不动,稳如泰山,休想被撼动分毫。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就是通过修练,具备随时知道内心因受外界影响发生错乱,偏离正轨的功夫,一旦发现,哪怕心如野马狂躁奔腾、如大海般心潮翻滚,也能随时予以制止,使心定下来,寂然不动,不再受外界任何影响而致任何波动。这是运用“修心”之法修炼过程中的第一层阶梯,也是第一重境界,亦是“修心”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功夫。能够“知止而后有定”,就可以随时消除心烦、心躁、心狭、心隘、心偏、心私、心骄、心矜、心妒、心忌、心邪、心枉、心奸、心伪、心欺、心诈、心狂、心妄、心凶、心恶等一切不利于内心世界的错乱与私心杂念,从而使内心复归于清定(清净而稳定)。具备“定”的功夫,就能随时随地收摄心神,排除各种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使自己不犯错误。“静”即平静,即继续通过修炼,在“定”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内心达于平静。内心平静如水,无一丝莲漪,从而不受外部世界任何纷繁杂乱的影响。内心平静如明镜,从而能清晰映照自己面对外界的任何烦躁之心、狭隘之心、骄矜之心、妒忌之心、邪枉之心、奸伪之心、欺诈之心、利诱之心、偏私之心、狂妄之心、凶恶之心等等,从而具备随时随地清醒认识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任何表现的条件。内心平静如万里晴空,无一缕细风,无一丝云彩,一派清静而光明,从而具备虚怀若谷,随时吸收任何优点的条件。传统“修心”之道认为,人们的内心,平时由于受到外界各种情况的干扰,同时又由于内心自身产生的私欲所造成的雾障的遮蔽,这是造成内心不明乃至错乱,从而导致人们言行错误的内在原因。只有修持使心处于“静”的状态,明净得像一面镜子,才能随时随地照见真伪,区分善恶、明晰对错,使心明从而眼亮。俗话说,“我心如明镜,会把你看透”,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使人们内心明亮从而决定言行正确的内在条件。“安”,即在“静”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修炼,使内心达到安然的状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能保持“心静”的一切优势,产生无穷的智慧,正是所谓“心安理得”。例如:由于明晰了狭隘、妒忌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宽容之心;由于明晰了骄矜之心,就会自然生出谦虚之心;由于明晰了邪枉、奸伪、欺诈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忠正(直)之心;由于明晰了偏私之心,就会自然生出公平之心;由于明晰了凶恶之心,就会自然生出慈悲之心……等等,面对任何人任何细微复杂的非理性、错乱的心理表现,都能够自然生成予以克制的心智。这样的功夫正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炼的。同时,由于内心平静如万里无云的晴空,故此能虚怀若谷,无限放大内心的虚空,安然吸收诸色人等所具备的一切优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而具备成贤成圣的先决条件。 《荀子·性恶》云:“涂之人可以为禹”,意思是说,在路途之上遇到的任何一位平凡的人,只要他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并克服自己的短处,就可以成为大禹这样的圣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功夫同样是“修心”者所要着意修炼的。而且,对于这些功夫,都要通过着意修练,使之成为常态,形成自觉的心理行为。“虑”,即思虑,就是在“安”的基础上,通过修炼使内心达到不受干扰(指外部的纷乱对“心”的干扰和“内心”私欲的自行扰乱),从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思虑的状态。具备了使内心达于此种状态的功夫,就为认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道),准备了条件。“得”,即在“虑”的基础上,通过修炼使自己得道(正确认识到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意思就是由于通过不受干扰、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思虑,从而正确认识事物的原理和规律,并且能够不受外界纷扰和内心私欲的干扰,按照事物的自身的原理和规律去做,从而使对事物的处理达到完美至善。“得”者“德”也,所谓“道德”之“德”,“道”即事物发展的原理或规律(所谓“天理”),“德”即通过修炼使自身具备认识和自觉按照事物原理和规律所思所言所为的素质。从心学来说,就是获得正确处人处事处物的心智。所以,《大学》归纳说,“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大学所要阐明的道理,在于彰显正大光明的德政,在于亲爱人民,在于最终达到至善至美。说到底,君子将修心作为修身的前提,是为了亲爱黎民百姓,最终实施至善至美的德政。这是儒家通过修心从而完美地修身,以期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旨归。“修心”和“养心”是辩证的统一。当“修心”者具备上述功夫和境界,形成心理自觉时,就会随时随地、自自然然地克服外部世界对内心的扰乱和内心深处私欲升起的雾障,自觉地从容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思虑,从而获得对事物原理和规律的认识,并遵从其原理和规律正确予以处理,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整个过程并非劳心的过程,更不是假道学刻意追求形式的过程,而是自然生发应对的过程。其中的“定”、“静”、“安”,本身就是“养心”的过程。至于再通过“虑”,每次都实现“得”这样的理想效果,因而每次都获得无以言喻的愉悦,则更利于“养心”了。比起那些劳心费神循私舞弊,又时刻担心穿帮失败,失败后身心又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常处于阴暗、疲劳、恐惧乃至伤痛之中的人来说,“修心”者内心则常处于清净、光明、祥和、愉悦之中。所以,“修心”利于“养心”,甚至可以说“修心”就是“养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既强调“修心”,也强调“养心”。通过“修心”乃至“养心”,具备上述优秀的心理素质,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兹举三例:其一,能做到“慎独”,即在静室独处时能保持很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知止从而心定心静心安,不受外界的纷扰和内心私欲的扰乱,从容思虑,正确认识事物的原理或规律,从而把握之,予以正确处理。传统检验“修身”功夫的方法之一是“慎独”。因为人在独处时内心容易松懈,所以要特别谨慎,防止出现心理失控。室内虽静,他(她)虽然端坐寂然不动,但正是他此时毋须面对任何人,他的内心却反而可能如脱缰的野马狂奔乱跳,私心杂念反而会迅速放大,诸如偏狭私邪错乱之心反而会猛烈滋生。有些人正是在独处时,心猿难制,才导致走火入魔。所以“慎独”是“修心”的基本功夫,至关重要。其二,在遭遇重大压力时,能够心定心静心安,从而不受外物的纷扰和内心私欲的扰动,从而从容思虑,所得正确,处置妥当。例如《三国演义》中蜀国军师诸葛亮在马稷违令丢失其把守的咽喉要道街亭,曹魏统帅司马懿大军围攻前来,自己兵少将寡、面临强敌灭顶的情况下,从容布局“空城计”。大开城门,所有门卒、洒扫之人一如平时,一派祥和景象。而他自己则稳踞城门门楼之上,洒脱抚琴,琴声悠扬,如潺潺流水,丝毫不乱。司马懿观其情景,细听琴声,越看越生疑,越听心越乱,因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却又善于用计,所以判断这是诱入陷阱之计,城内外肯定有伏兵,因而感到事不疑迟,赶紧下令大军后撤。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其实正是两军指挥者心理素质的较量。其三,在重大考验时,哪怕是在千军万马的战场动荡不定之时,甚至在我军行将失败之时,能够做到心定心静心安,从而不受外物的干扰和内心私欲的扰乱,从容思虑,判断正确,妥善处置,从而转危为安,反败为胜。史载前秦与东晋在今安徽寿县一带发生淝水大战的当天,面对前秦苻坚屡战屡胜而来的号称 “百万”、“投鞭断流”的大军压境,而己方只有八万兵力相抗的重大考验,东晋宰相谢安在“镇之以静”的国策指导下,当天特意将朝廷众臣请到都城郊外的别墅游玩,而他自己则与好友从容下棋。对奕者担心失败,心神不宁,而谢安则谈笑风生,从容淡定,棋路丝毫不乱。直到傍晚接到战报时,也只微微一笑,面对围拢聚来焦急等待消息的同僚们轻描淡写地说:“孩儿们侥幸打胜了。 ”显示何等的举重若轻。可是他在随后出门跨越门坎时,被绊脱了履跟自己却不知道。两相对比,足见他优秀的心理素质,对稳定东晋朝臣们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善于“修心”乃至“养心”的人,必然在事业上会不断进取,立于不败,利国利民;必然会使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亲朋仁爱;必然会利于自身养生,健康长寿。
普通人如何做到修身?
2022-01-09 22:29:55
励志故事
上一篇:学会忍耐的重要性:能耐, 就是能
下一篇:自控与修身:能拯救你的, 只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