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天名言大全网为读者收录了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欢迎阅读。1.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2. “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3. 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4.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体系中的“主导专业”。 5. 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6. 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 7. 一切源于生活。不论什么学科,最重要的生活,是社会生活,因为生活不断对你提出要求。如果从方法论上说,以问题为导向,看看社会有什么问题。 8. 从世界形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一种强势文化扩张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强势的,现在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非 常迫切了。以建筑为例,世界各国都有建筑杂志,很多都出了中文版,我们当然可以参考了,但我们的建筑习惯于照形式抄袭。国外有的建筑企业甚至到中国来办学校,事实上就是强势文化的进入。我们中国的建筑教育,对自己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差得很远。我教书快60年了,感到过去毕业生的传统文化根基比较好,而现在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缺少全面了解,缺乏热情,缺乏根基。现在中国的很多文化建筑缺乏文化内涵,只是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加上一点中国文化元素或者接近中国文化的一点符号。另外,古、旧建筑几乎每天都在拆,本来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但是新的是什么?新的常常就是跟原有环境格格不入或者带有破坏性的。在理论上有些问题说不清楚,所以还要进行理论建设,把思路理清楚。
吴良镛名家语录: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
2022-01-12 16:40:58
励志故事
上一篇: 马云的励志故事(简短)
下一篇:路遥作品经典语录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