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以近代著名建筑家和教育家梁思成先生命名,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以表彰奖励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和成绩的杰出建筑师。梁思成一生的成就不仅是在建筑上,在教育层面也有一份他的功劳,跟着小编详细了解一下梁思成一生的成就,欢迎阅读。梁思成建筑成就梁思成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之长子。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在东京的华侨学校上学。他在父亲的教育督促下,自小打下了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1912年,梁启超携全家回到了北京。梁思成考入了"清华学堂",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转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因梁启超病重而中断。梁回国不久应张学良邀请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1931年回到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他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1946年梁思成回到了母校,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逝世。解放前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院士,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这两本书讲的大多是官方建筑法规。1929年梁启超得到一本宋代《营造法式》影印后寄到美国。梁思成看到此书,如读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他感到要想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还必须从实地考究入手,然后再从大量的测绘资料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他首先选择了北京的故宫--这座集中国建筑之大成的杰作。 他到故宫做实地考察,把《营造法式》、清代的《营造则例》中的图文与故宫建筑实际进行对照,从总体到局部,从结构到装饰进行考察,还请教了当时尚健在的老工匠,并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资料。为了全面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需要更广泛的搜集资料,梁思成他们克服了在资金、交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历时五年,跑了100多个县。包括应县木塔、定州大佛、赵州石桥在内的几百座古代建筑。依靠简陋的工具、采用古老的办法测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934年通过实地调查与测绘完成了《清式营造则例》。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他把中国清代的建筑样式、结构、装饰做了科学的分析并用现代建筑的图表示出来,使后人对古建有了科学的认识。 日本人说中国以前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奈良。梁思成不以为然。一次他在敦煌的壁画中看到五台山大佛光寺的形象,后在北京清凉山寺找到大佛光寺的记载,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带了助手到五台山探寻大佛寺,据判断这座建筑绝不晚于宋代。他们又从大殿的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进行了仔细的测量,后又发现了经幢上面还刻了名字,推算经幢建于公元857年。根据一般规律是先有庙后有经幢,大殿建造年代还早于公元857年(唐宣宗时期),林徽因又在庙中找到了供养人,在大梁上也找到了有关建造年代的记载。这是我国自己发现的第一座唐代建筑。 "七七事变"爆发后梁思成带着家人取道天津、长沙于1938年1月抵达昆明,在昆明他们建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在西南地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他们研究经费过去主要靠外国的基金会赞助,抗战后,资金受到了很大影响,梁思成夫妇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下坚持调查工作,并整理、刊出了学术论文。 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1945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西南后方的一个农村诞生了。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梁思成受邀到耶鲁大学讲学。其间又完成《中国雕塑史》,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为此,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中多处引用梁思成的著作。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祖师爷。 梁思成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中国政府的代表,被邀请担任联合国大厦建建筑师的顾问,并参与联合国大厦设计的审查工作。梁思成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使过去混沌的状态的中国古代建筑,剥去了身上尘埃的外衣露出了它故有的风采。 40到60年代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的意义 1. 对中国的古代建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并总结了其内在规律。通过对紫禁城故宫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大小建筑物近千座的庞大建筑群的研究,使其以科学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2. 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总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个建筑与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各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组合以及园林建筑的多样化等等。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文物的保护 世界各国对文物的保护有不同的主张,在修复文物及古建筑时有人喜欢修旧如新,而梁思成认为这样对文物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对古建筑应当是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要整旧为旧,如对蓟县独乐寺的修缮。 二战时期,他曾呼吁美国轰炸日本要注意避开奈良的古建筑,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1948年国民党动员北京的大学教授去台湾,梁思成坚持留下等待解放。年底,清华园先解放了。梁思成连夜把北京重要的古建筑都在地图上标了出,由中央发给准备攻城的解放军。后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条件,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得到了保护。 梁先生对北京城的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曾多次上书大声疾呼,北京城其建筑规模、文化艺术价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发从消费城市转化为生产城市,梁思成并不不同意。他总结了欧洲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联合有关人士向中央提出保护老北京,另辟新区建北京,这样既能保护古城原貌,又可适应首都的种种需要。他认为保护不是原封不动搁置,而是在不伤原貌的情况下,加以改造。如北京的古城墙可以改成遗址公园等。 50年代北京在建设发展中把牌楼拆了不少,在北海大桥的扩建中还计划把北海团城拆掉。梁思成火了,找到了总理,经过总理与梁思成等人的现场勘查,才把团城保留了下来。 1964年世界各国建筑学者会聚意大利威尼斯,研究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问题。提出古城与新城不要混在一起,这就是有名的"威尼斯宪章"。这些原则实际上梁思成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有人说梁先生保护古建筑的主张是"向后看",实际上他是向前看,而且很有预见性。 梁思成教育事业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创办建筑系 1928年,梁思成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了中国的教育上。 培养建筑教育人才 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梁思成总是站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在他担负着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情况下,他坚持亲自教课。他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所以他除了讲授中、外建筑史外,还经常给刚进大学的学生讲“建筑概论”,担任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他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善于深入浅出地、用生动的语言和比喻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建筑,建筑师的任务和建筑师应该怎样工作等。他善于从课内到课外,经常教育和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周围的环境,观察所见到的建筑,研究与建筑师有关系的一切事物,启发学生对建筑事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兴趣和感情。 梁思成治学严谨,在学术上 平等待人,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建筑人才,还把自己收藏的丰富图书资料捐献给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的大师风范梁先生在东北大学,特别是清华大学创建了建筑系,培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建筑师。他的学生不少主持了全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如1959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他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工作能力,在建筑设计上要扩大眼界考虑诸多因素,大到城市发展,小到家族生活,同时还要考虑城市生态和绿化以及社会、人口生活等等问题。他认为建筑师应该是有文化休养的综合艺术家。 梁先生1949年参与了中南海的改建,还领导师生参加国徽的设计等重要工作。 1962年他主持设计了在杨州的鉴真和尚纪念堂。这一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唐代式样建筑,获得国家的一等奖。 梁先生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去年清华大学隆重纪念了梁思成诞辰100周年。出版了4部文集。近百万字。有近千名毕业生返回母校。他一生对我国建筑事业的卓越贡献是值得怀念的。 梁先生对祖国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即1949年10月2日,他全家人席地而坐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他经历了中国受屈辱的年代,如今看到贫苦落后的中国从此开始走向了复兴,他怎能不激动?从这时起他下定决心要为人民服务。美国曾邀请他携全家到美国工作,他末接受。他说我的祖国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 在反右扩大化时他曾受到冲击。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也过着艰苦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带高帽当成反动权威批判,但这些磨难并没有改变他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心盼望台湾回到祖国大家庭实现祖国统一,晚年曾动情地背诵陆游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梁先生有着严谨的学风,对各项作业特别是绘图要求十分严格,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在每个细节都是一丝不苟、毫不含糊。他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及作风的培养。他讲课学贯中西、才思敏锐、妙趣横生。梁思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的业绩是永存的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梁思成一生的成就
2022-01-12 16:41:12
励志故事
上一篇:梁思成重要故居
下一篇:梁思成人物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