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王维的经典名作,被评价为古今第一篇。下面名言大全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原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王维的《渭城曲》,是唐诗中最经典的送别诗之一。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评此诗: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亦评此诗: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而且,王维这首诗还被谱成曲,即《阳光三叠》,成为古人送别时的必备曲目。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中注:“此诗唐人歌,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至阳关句反覆歌之,谓之《阳关三叠》,亦谓之《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润湿。浥轻尘,雨后尘土被沾湿,不再飞扬。客舍:驿馆,旅馆。柳色:柳谐音“留”,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在诗歌意象中,柳象征着离别。渭城早上的一场细雨,沾湿了离别路上的轻尘,道路变得洁净清爽,离别客舍四周的柳树,也被朝雨洗得干净清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请你再喝完这最后一杯酒,等你离开渭城,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故友陪你喝酒了!欣赏王维的这首送别诗,重在体会王维诗中独特的情味。写送别的经典诗篇有很多,如“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同样一唱三叹,感人至深,但诗味衰飒。而王维的《渭城曲》则是不同的情味。诗的开篇写离别的场景,渲染离别的气氛,但不是伤感悲凉的气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雨,但却不是“满天风雨下西楼”那样伤感悲凉的雨,而是一场小雨,这样的雨不会让道路泥泞,让友人的前路难行,而刚好沾湿飞扬的尘土,让好友前行的道路洁净清爽。小雨过后,客舍周围的柳色也变得干净清新,柳树不再是伤感凄凉的意象,而是寄寓着诗人脉脉深情与美好祝愿的清新意象。天气好,益远行。于是诗人王维再次提酒,劝友人再喝一杯。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浸透了诗人对友人浓郁深挚的情谊。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还包含着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在这首诗中,王维就摆脱了一般送别诗中灰色的伤感,那渭城的雨,使人的精神为之一爽,那更尽一杯的酒,使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意。在王维的这首《渭城曲》中,我们感受的不再是离别的伤感凄凉,而是浓浓的深情和美好的祝愿,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首诗才会被谱成《阳关三叠》,千年传唱,成为千古第一送别诗。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评: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二、《渭城曲》作为古今第一送别诗,我深以为然。渭城,位于古都长安西北,是千古送别地。唐朝的官并不好做,每天都有大批干部被贬,往西去的,一般都会从渭城开始踏入新的人生旅程。就像投胎一样,到了奈何桥,得喝一碗汤;贬出长安的,到了渭城,喝一杯送别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正好,要是送你离开千里之外的这位朋友,会作上几句诗,那就完美了。元二兄弟挺牛,送他西去的这位朋友,竟是当时诗坛最红的偶像明星王维。王维的诗,清新别致,禅韵纵横,传唱度高得离谱。那天,跟往常一样。渭水畔,驿馆,迎来送往的客人络绎不绝。放眼渭桥,柳丝在细雨中轻舞,到有几分江南春雨如酒柳如烟的意境。包厢内,两个大老爷们撸起袖子在怼酒。“维哥,说好只喝一杯的,没想到这推杯换盏间,已喝好几坛了,别倒了,真不能喝了。”只听一个小胡子壮汉边说边将酒杯扣在桌子上。又听那个叫维哥的回道,“大老爷们喝几坛子酒算什么。来来来,喝了这杯,还有三杯。”小胡子道:你知道的,我一会还得骑马,喝多了迷糊,酒驾有风险。维哥道:好吧,安全第一。你这一路向西,出了阳关,以后连一个可以喝酒的朋友都找不到了。来,最后一杯,祝你一路顺风。以上正是诗佛王维与朋友元二的对话场景,这天,元二即将前往新疆地区的安西市去就任。酒罢,元二骑着高头大马,依依不舍的向西而去。没有像往常一样,通往长安的这条官道上,并没有扬起滚滚红尘,因为匍匐在西北大地的这些红色尘土,都被早晨的小雨淋趴了。渭水两岸的河柳仍在轻舞,在细雨的洗涤下,显得格外青翠。元二在马上频频回头,“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道旁的音响店里正合时宜的传来这声嘶力竭的歌曲。王维敲了两下桌子,书童会意,旋即铺好纸笔,只见维哥用娟秀的小楷写下一首七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末了,题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最早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接触到的,标题有歧义,一直以为是送一个姓元的二使官安心的西去咧!后来才知道,是送元二出使安西这个地方。小雨、轻尘、驿馆、翠柳、酒杯、阳关、故人……初读淡如水,再读香如茶,最后一回味,却厚重如酒。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有多厉害呢?半个多世纪后,到了中唐。白居易扎心了: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被贬十几年重新回到长安,只有一个叫何戡(kān)的朋友给他接风,他哭了: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又过了十几年,李商隐给一个姑娘送别,也伤感了:“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渭城曲’、’阳关三叠’,说的都是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这就是诗佛的绝技,他的诗就像一杯白开水,但你喝着喝着,就醉了。千百年来,人群中,一直赞誉不绝。结合以上诗词创作背景及故事,我觉得王维的这首《渭城曲》在古今送别诗中,坐上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三、这首诗因为只是为一次普通的朋友离别所作,没有特殊的创作背景,因此特别适合在各种离别宴上击筑而歌,所以当时就有乐人为诗谱曲,并且传唱甚广,成为赫赫有名的“阳关三叠”,也有人把它叫作“渭城曲”。 有人说这首诗是七绝的“古今第一”,前人评价说:“风韵超凡,声情刺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诸作无出其右”。《王孟诗评》中更是说道:“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可见对这首诗的文学地位,古今的评价是大致相同的。客观地说,我们可以找出不少能和这首并驾齐驱的诗,但却实实在在找不到能让这首退居第二的诗。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少年即才气逼人,并且颇负盛名。一生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其在诗画方面,成就非常高,加上他本人喜吃斋念佛,因此被世人称为“诗佛”,又有人赞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的边塞诗,后期则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是继东晋陶渊明以来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主要代表。 《送元二使安西》大约创作于唐安史之乱前,为送别朋友出使安西所作。这首诗的说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一个“真”字。由于真情真意贯穿全诗,因此才能使它从写近景再到写依依惜别,一气呵成,读起来让人身临其镜。唐人送别诗多如牛毛,但画面感如此强烈、感情如此含蓄而真挚的,说起来还真的只此一首。 从这个角度讲,《送元二使安西》还真可以说是七绝中的“古今第一”。诗的前两句为一般写景,不足为奇。但后两句却寓意深长,确为名句。第三句“更”字的使用出神入化。试想本来已经告别的酒都已喝过了,而诗人还要让朋友再喝一杯,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于诗人既想让朋友带走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又想通过再喝一杯酒,多留一会儿朋友,给两人多一点把酒言情的时间。而结句中的“阳关”,本来就在中国之外,而安西更在阳关之外,朋友前途未卜,令诗人非常忧虑,只能反复叮咛嘱托,千言万语,欲尽不尽,欲了未了。感情真挚,画面感人。这样的诗读来的确让人感动不已。 当然这首诗也并不是没有瑕疵。从格律上看,这首诗的第二三句失粘,这种缺陷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虽然《唐诗摘抄》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圆滑的解释:“失粘须将一二倒过,然毕竟移动不得,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泊,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不足采信。而不幸的是,也就是从这时起出现了所谓的折腰体七绝,也可以说是这首诗开的恶例或者说是这首诗结出的恶果。
王维的经典名篇《渭城曲》为什么被一些人评为“古今第一”?
2022-01-12 16:41:27
励志故事
上一篇:王源个人简介
下一篇:你们觉得王一博和熊梓淇谁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