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肖邦简介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肖邦简介


  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

  国籍:波兰

  生卒年:1810—1849年

  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

  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

  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曾经这样评价肖邦:“肖邦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仍然是一位现代最勇敢、最骄傲、最富有诗意灵感的音乐家。”

  钢琴天才

  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1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这次起义最初是胜利的,但几个月后被血腥镇压了。波兰人民重新陷入了沙皇日益加重的奴役之中。这一去,正如他自己预感的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

  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

  从此,他便定居在巴黎。尽管他在这里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因此,肖邦在后期的许多作品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亡国的悲愤之情。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表现出了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著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们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著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

  乔治·桑与肖邦

  在巴黎,上流社会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欢迎肖邦。他天生具有优雅的仪态,才气横溢,有着在最文明的社会中熏陶出来的温文尔雅的风度。在这个社会中,他毫不费力地赢得了成功。在这里,一位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与创作。她就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

  乔治·桑比肖邦大6岁,她长得并不漂亮,身材矮小,体态微胖。她有一个奇女子浪漫偏激,放荡不羁的一面;也有寻常女子朴素温清,富于牺牲的一面,只不过后者常被前者所掩盖。

  他们两个就天性来说很难彼此理解,也很难相爱,但也不能说这里面没有真正的感情。这两位艺术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深刻地了解对方性格中的特点,即使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维持了10年。

  1838年到1839年冬天,乔治·桑15岁的儿子健康不佳,肖166邦也在患病(这种病后来导致他过早辞世)。乔治·桑希望他能恢复健康,于是,带着儿子和肖邦一起离开巴黎,去南方疗养。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同居生活。

  1847年,乔治·桑和肖邦之间发生了不和,很快导致了永久的破裂。这给了他致命的打击。在此之后便是他一生中最阴暗的日子,生活没有保障。1848年春,他虽然到过英国,且受到热烈欢迎,但是他这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的信上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同时11月,肖邦带着重病回到巴黎。1849年10月17日,一直折磨他的支气管喉结核终于夺走了年仅39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的生命。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夜曲”和解了夫妻吵架

  “夜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富于抒隋性和诗意的体裁形式,因为它最能表达肖邦温柔而细腻的情感。肖邦音乐中最特殊的是他的夜曲。他的夜曲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歌剧中的咏叹调。

  一次,肖邦创作了一首优美的夜曲,写完之后,便把它寄给了自己的好友——作曲家梅亚贝尔,请他给自己提些改进意见。肖邦把乐谱寄出后,就开始急切地等待回音。可梅亚贝尔收到乐谱后却不以为然,这位老朋友由于忙于自己的创作和其他琐事,很快就将放在钢琴上的乐谱忘在脑后了。

  一天,梅亚贝尔和他的妻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吵起了架,两人谁也不让谁,各说各的理,越吵越凶,特别是他的妻子,不依不饶地嚷嚷,最后,她跑到里屋委屈地哭了起来,弄得梅亚贝尔左右为难。有心去劝劝妻子吧,可自己又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想来想去,便想随便找点儿什么事,转移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

  他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随手拿过肖邦寄来的乐谱,连看都没看一遍就照着谱子弹了起来。当他刚刚弹了几个音符后,眼睛忽然间亮了起来,一个出奇美丽的音调立即回响在屋子里。再接着往下弹!太美了,温柔淳朴的旋律,如同一缕淡淡的月光,顷刻间飘洒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里。梅亚贝尔被这奇妙的音乐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不顾一切地往下弹,内心激动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轻轻流淌而不断翻滚着。

  不光梅亚贝尔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动人的音乐当中,那位在里屋啼哭的妻子也被屋外那令人心醉的音乐所感染。她慢慢站了起来,随着音乐声来到了外屋。听着听着,她脸上的怒气慢慢消失了。她不顾一切地抱住正在弹琴的丈夫,与他激动地亲吻起来。梅亚贝尔这时也忘情地抱住了妻子。他们热烈拥抱着,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气氛中。肖邦那优美感人的夜曲,如同一块轻软的纱巾,充满柔情地覆盖在这对夫妻的身上,温情地安抚着两颗受伤的心灵……

  肖邦生平及音乐贡献

  1818年2月25日,《华沙信使报》报道了一位小音乐家演出取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称誉这位小音乐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天才”!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前一天的晚上,在华沙的音乐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脸庞非常清秀的小男孩,令那些通晓音乐而又十分挑剔的听众顿时哗然。在场的《华沙信使报》评论家也抱怨起来:“一个5岁或7岁的明星除了手指灵巧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本事?!”这时,只见神情严肃的小演奏家把手轻轻放在琴键上,在弹第一个和弦之前,还迅速地扭头向坐在前排的妈妈笑了一笑,那神情仿佛在说:“妈妈,你就等着为我鼓掌吧!”琴声悠扬地响起来了,评论家们开始并没有在意,但不一会,他们便睁大了眼睛,先是聚精会神地听着,接着便露出惊讶不已的神色,最后完全被这位小演奏家的高超技艺征服了。于是就有了第二天《华沙信使报》上刊登的那则消息。

  这位小音乐家是谁呢?他就是孩提时代的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F.Chopinl810—1849)。

  肖邦的爸爸是一位法国人,在华沙中学教贵族子女学法语,妈妈出身于波兰贵族。幼年的肖邦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肖邦跟父亲外出散步,无意中听到一个民间乐手出色的演奏,美妙的旋律迷住了他,以至久久不肯离去。父亲等得不耐烦,叫肖邦回去,父子俩几乎为此争吵起来。

  父亲发现肖邦的音乐天赋后,就毫不迟疑地为他请·了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佛莱德里克。肖邦在老师的培养下,很快领悟到音乐的奥秘,显示出早熟的创作才能。他7岁开始作曲,细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又译《波兰舞曲》)就是他的处女作。12岁时,肖邦开始独立自修钢琴艺术,因为老师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向学生传授了。不久,他的音乐创作得到了社会的赞赏。5年后,他破格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致力于钢琴、和声学以及作曲理论的研究,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

  然而,随着肖邦的逐渐成长,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音乐里缺少什么东西。他热爱巴赫、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却又隐隐约约觉得他们的作品与自己的民族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隔膜。于是他开始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顽强而热切的探索和追求。有一次,他在一个偏僻的沙法尼亚乡村里,远眺着美丽的玛佐夫舍大地,茫茫如海的成熟了的庄稼、绚丽的彩虹、溪边的白桦;聆听着鸟』L的歌声、昆虫的音乐会……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了。这时,不时从远处飘来朴素、粗犷而又亲切动人的牧歌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走向远方……祖国的文化、人民的歌声,像种子一样播进肖邦的心田,他的创作开始接近生活,接近现实,浸透着人民的忧愁和欢乐,肖邦也被视为负有为祖国争光的使命的民族天才。与此同时,在肖邦笔下流出的音乐旋律,始终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民族气息,人们开始称他为“钢琴诗人”。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在华沙举行了两次介绍自己新作品的音乐会,大获成功。1830年冬,肖邦举行了告别音乐会,远离故土和亲人的痛苦及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当朋友们把一只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送给即将远走他乡的肖邦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他用颤抖的声音喃喃说道:“我深信,我将永远离开华沙,再也回不来了,我是在向祖国作永远的告别。”这个令人伤怀的预感,以后竟不幸成为事实。波兰革命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阻断了肖邦返回祖国的道路,直至他客死异乡。

  在巴黎定居后,肖邦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但这一切都无法慰藉他那满怀亡国之痛的心灵。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的名义授予肖邦“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遭到肖邦的断然拒绝。

  19世纪30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漫主义的中心。肖邦在巴黎结识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拉马丁、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并在思想上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当时,肖邦的主要活动是出入贵族宅邸演出、教学,同时也创作、发表作品。

  肖邦是个极富灵感的艺术家。他养着一只猫,有一次猫在钢琴的键盘上跳来跳去,奏出了一个跳跃的音程和许多轻快的碎音来,据说肖邦作所《F大调圆舞曲》后半部分的旋律,就是由此得到启发的,这个曲子也就有了“猫的圆舞曲”的别号。又有一次,肖邦看到乔治·桑的狗在地上旋转不息,追逐自己的尾巴,他由此获得乐思,创作出《D大调圆舞曲》。

  肖邦又是一个作风严谨的艺术家。他为了修改作品的某些细节,要反复不断地尝试,有时会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广里,走来走去,一支一支地折断手中的笔,甚至上百次地修改一个小节。

  肖邦还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但他一生并没真正结过婚。早在大学读书时,他就爱上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歌唱家,肖邦为了倾诉对她的爱,曾写下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因为如醉如痴的思慕,以致他在路上被马车撞伤。后来,肖邦热烈地爱上朋友的女儿玛丽亚,并与玛丽亚订下婚约,但终因肺病复发和玛丽亚父亲的坚决反对而告吹。肖邦备尝失恋之苦,怀着悲痛的心情,把玛丽亚的情书包扎起来,用波兰文在上面题曰“我的悲伤”,作为纪念。直到他同著名文学家乔治,桑相爱并很快同居后,那颗屡遭创伤的心才得到些安慰。但8年后,他们又在痛苦中分手了。和乔治·桑分居后的第二年,肖邦的肺病恶化,但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抱病赴美国旅行演出,直至幻觉症并发,才停止了演出活动,勉强回到巴黎。

  1849年10月17日这一天,贫病交加的一代杰出音乐家,在巴黎一个不惹人注目的偏僻角落里悲惨地死去。临死前,他央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运回他二十年来日夜牵挂的祖国。

  两个星期后,人们唱着莫扎特的《安魂曲》为肖邦举行葬礼。他们把装在银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棺木上。

  肖邦的临终愿望实现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存放在华沙的一个天主教堂内。

  肖邦在法国几乎度过了他的一半人生,他对酷爱自由的法兰西精神充满了崇敬。可是肖邦的心是永远属于波兰的,他把自己最大的热情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上一篇:南森的探险故事     

下一篇:肯尼迪遇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