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曹丕简介_古代名人故事

2021-01-05 15:11:08

名人故事

  曹丕简介



曹丕基本信息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中文名:曹丕

  别名:魏文帝、曹子桓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谯

  出生日期:187年

  逝世日期:226年

  职业: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代汉称帝,建立魏朝

  代表作品:《典论》

  庙号:高祖

  谥号:文皇帝

  政权:曹魏

  陵墓:首阳陵

  在位年号:

  黄初:220年十月—226年

  曹丕简介

  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几次率百万大军南下伐吴均无功而返,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臣,曹丕大喜,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错过了一次统一全国的时机。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叡于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

  曹丕在位年号:黄初(7年)220—226

  曹丕为政事绩: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七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

  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

  1,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後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推广儒学文化。

  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5,创立九品中正制,果断称帝,结束汉朝四百年统治,开创士族政治之先河。

  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曹丕后妃子女

  曹丕皇后

  文昭甄皇后- 甄氏,世多称之甄洛或甄宓

  文德郭皇后- 郭照,字女王,通称郭女王

  曹丕妃嫔

  任氏 -曹丕最早的妻妾,性格狷急不婉顺(曹丕语),多与曹丕不和,在甄氏嫁来后被逐

  李贵人 -生曹协

  阴贵人

  柴贵人

  潘淑媛 -生曹鉴

  仇昭仪 -生曹霖

  徐姬- 生曹哀

  苏姬- 生曹邕

  张姬- 生曹贡

  宋姬- 生曹俨

  刘氏 -汉献帝女

  刘氏 -汉献帝女

  著名宫人

  薛灵芸

  莫琼树

  陈尚衣

  段巧笑

  (这四个人物在正史均无记载,但由许多野史笔记提及,如《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有可能是虚构的,真实有待调查。)

  曹丕子

  魏明帝曹叡 -母皇后甄氏

  赞哀王曹协 -母李贵人

  北海悼王曹蕤 -母潘淑媛生

  东武阳怀王曹鉴- 母朱淑媛

  东海定王曹霖- 母仇昭仪

  元城哀王曹礼- 母徐姬

  邯郸怀王曹邕- 母苏姬

  清河悼王曹贡- 母张姬

  广平哀王曹俨- 母宋姬

  曹丕女

  东乡公主- 母皇后甄氏

  曹丕谥号陵寝

  曹丕死后谥曰“文皇帝”,庙号“高祖”,葬“首阳陵”(《资治通鉴》作世祖)。

  曹丕历史评价

  陈寿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

  曹丕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魏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曹丕嗣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改元延康元年。

  二月,以贾诩为太尉。

  庚午,汉献帝禅位,丕自称皇帝。改元黄初,大赦天下。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遂加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叡为平原王,帝弟鄢陵公彰等十一人皆为王。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当初曹丕听说刘备率军东下,与孙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备书到。八月,蜀大将黄权率众降。冬十月,孙权复击之。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孙权临江拒守,火攻魏军。曹丕负伤大败。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丙午,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曹丕生平作品 :曹丕全集

  《浮淮赋》《沧海赋》《济川赋》《临涡赋》《述征赋》《校猎赋》《登台赋》《登城赋》《感物赋》《感离赋》《离居赋》《戒盈赋》《永思篇》《悼夭赋》《寡妇赋》《出妇赋》《愁霖赋》《喜霁赋》《弹棋赋》《玛瑙勒赋》《车渠碗赋》《玉玦赋》《柳赋》《槐赋》《莺赋》《迷迭香赋》《蔡伯喈女赋》《定正朔诏》《追崇孔子诏》《为汉帝置守冢诏》《息兵诏》《灾异免策三公诏》《拜日东郊诏》《禁母后预政诏》《改封诸王为县王诏》《鹈鹕集灵芝池诏》《取士不限年诏》《轻刑诏》《平准诏》《禁复仇诏》《禁淫祀诏》《罢墓祭诏》《外国遣使奉献诏》《与群臣诏》《下颍川诏》《增封中牟侯彰诏》《答临淄侯植诏》《答北海王衮诏》《待杨彪客礼诏》《赐华歆诏》《论孙权诏》《以陈群为镇军司马懿为抚军诏》《诏王朗等三公》《与王朗诏》《报王朗诏》《答蒋济诏》《与夏侯尚诏》《报何夔诏》《与于禁诏》《于禁复官诏》《追赠夏侯尚诏》《封朱灵鄃侯诏》《与张郃诏》《答孟达诏》《手报司马芝诏》《封张辽李典子为关内侯诏》《以李通子基为中郎将诏》《赐张既子翁归为关内侯诏》《赐温恢子生爵关内侯诏》《以张登为大官令诏》《制诏三公》《服色如奏诏》《改雒为洛诏》《曹植贬封安乡侯诏》《诛鲍勋诏》《蒋济复为东中郎将诏》《赐桓阶诏》《刘靖迁庐江太守诏》《张既为凉州诏》《与张既诏》《褒田豫诏》《追溢杜畿诏》《与群臣》《诏司马懿》《向化手令》《答许芝上代汉图谶令》《答辛毗等令》《答司马懿等令》《答刘廙刘晔等令》《让禅令》《让禅第二令》《让禅第三令》《答刘廙等令》《答苏林等令》《答华歆等令》《又答相国歆等令》《薄税令》《复(樵)[谯]租税令》《以郑称为武德傅令》《广询令》《问雍州刺史张既令》《拜毛玠等子男为郎中令》《收敛战亡士卒令》《追封邓公策》《谥庞德策》《策孙权九锡文》《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答卞兰教》《让禅表》《让禅第二表》《让禅第三表》《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与钟繇谢玉玦书》《与钟繇五熟釜书》《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与钟繇书》《答钟繇书》《答繇钦书》《啁刘帧书》《答友人书》《与吴监书》《与群臣论蜀锦书》《与群臣论被服书》《与朝臣论粳稻书》《报崔琰书》《与曹洪书》《与王朗书》《与刘晔书》《与诸将书》《报吴王孙权书》《又报孙权书》《又报孙权书》《与孟达书》《又与孟达书》《报吴王孙权书》《答曹洪书》《戒鄢陵侯彰书》《答杨修书》《送剑书》《典论自序》《繁钦集序》《陈琳集序》《建安诸序》《典论论文》《典论论方术》《周成汉昭论》《汉文帝论》《汉武帝论》《交友论》《田畴辞封议》《连珠三首》《露陌刀铭》《赐钟繇五熟釜铭》《即位告天文》《武帝哀策文》《弟苍舒诔》《终制》《临高台》《钓竿》《十五》《陌上桑》《短歌行》《猛虎行》《燕歌行》《秋胡行》《善哉行》《丹霞蔽日行》《折杨柳行》《饮马长城窟行》《上留田行》《大墙上篙行》《艳歌何尝行》《煌煌京洛行》《月重轮行》《黎阳作二首》《黎阳作》《于谯作》《孟津》《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至广陵于马上作》《杂诗二首》《清河作》《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黎阳作》《寡妇》《令诗》《于明津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夏日诗》《游猎诗》《歌辞》《董逃行》《遗句》《哀己赋》《征吴临行诏司马懿》《答邯郸淳上受命述诏》《诏雍丘王植》《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机击令狐浚诏》《禁诽谤诏》《诏议迫崇始祖》《伐吴诏》《诏群臣》《诏群臣》《赐薛梯等关内侯诏》《诏报孙邕》《制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号诏》《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罢设受禅坛场令》《禅让令》《三让玺绶令》《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与曹洪书》《论太宗》《论周成汉昭》《诫子》《酒诲》《内诫》《论郤俭等事》《奸谗》《诸物相似乱者》《剑铭》《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太子》《叙诗》《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东阁诗》

  曹丕著名诗词

  芙蓉池

  乘辇夜行游,巡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已终百年。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杂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燕歌行 (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燕歌行(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①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曹丕《燕歌行》在诗史上久负盛名,但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篇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此首与其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人的心里如果遇到困扰,忧虑而感觉不安,就需消除情绪的动荡,精神求得平衡,苦闷才会消散。否则就寻求种种办法,以求解脱。而室妇思人,含怨何终,故动人不已。第七句的“展诗清歌”,是写思妇浅吟低唱怀人幽思的《燕歌行》,这是主人公聊自宽解的第一措施。可是,欢愉难久,忧戚继之。思苦歌伤,犹如前篇所言“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清商之琴音凄苦不堪,无丝竹相伴的清唱也格外凄冷。二者都是“乐往哀来”,忧上加忧,此之谓“举杯浇愁愁更愁”。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注释: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为诉说自己的情怀,“飞鸟”也托了,“兰英”也折了,“桂枝”也结了,誓言也发了,尽管“步立踟蹰”、“何得斯须”,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如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曹丕诗歌的好处在于“能转能藏”。“转”者,即“变宕不恒”,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类,以多重比兴写自己“变宕不恒”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无尽”,意味隽永,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典论

  曹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诏答孙权(黄初三年)

  权前对浩周自陈,不敢自远,乐委质,长为外臣。又前后辞旨,头尾击地,此鼠子自知不能保尔许地也。又今与周书,请以十二月遣子,复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子俱来,彼二人皆权股肱心腹也。又欲为子于京师求妇,此权异心之明效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

  ◎策命孙权九锡文(黄初二年十一月)

  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章元功,殊异贤哲也。近汉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则前世之懿事,后王之元龟也。朕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思齐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望风影附,抗疏称籓,兼纳纤絺南方之贡,普遣诸将来还本朝,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以君绥安东南,纲纪江外,民夷安业,无或携贰,是用锡君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君务财劝农,仓库盈积,是用锡君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礼教兴行,[敦义崇让,内外咸和,](从《书钞》补)是用锡君轩县之乐。君宣导休风,怀柔百越,是用锡君朱户以居。君运其才谋,官方任贤,是用锡君纳陛以登。[君显直厝枉,群善必举,](从《书钞》补)君忠勇并奋,清除奸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君文和于内,武信于外,[禽讨逆节,折冲掩难](从《书钞》补)是用锡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肃为基,恭俭为德,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钦哉!敬敷训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国家,永终尔显烈。”

  曹丕生平趣闻

  魏文帝曹丕在世时甚喜爱葡萄一物,并对古作蒲桃。

  此于《与吴监书》、《诏群医》中有记:“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

  魏文帝在其诏书中也曾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由此可见,魏文帝的确对葡萄钟爱有佳。

  三国志 魏书 文帝纪

  原文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魏书曰: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五)年,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魏略曰:太祖不时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时有高元吕者,善相人,乃呼问之,对曰:“其贵乃不可言。”问:“寿几何?”元吕曰:“其寿,至四十当有小苦,过是无忧也。”后无几而立为王太子,至年四十而薨。太祖崩,嗣位为丞相、魏王。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魏太子丕:昔皇天授乃显考以翼我皇家,遂攘除群凶,拓定九州,弘功茂绩,光於宇宙,朕用垂拱负扆二十有馀载。天不慭遗一老,永保余一人,早世潜神,哀悼伤切。丕奕世宣明,宜秉文武,绍熙前绪。今使使持节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绂,领冀州牧。方今外有遗虏,遐夷未宾,旗鼓犹在边境,干戈不得韬刃,斯乃播扬洪烈,立功垂名之秋也。岂得脩谅闇之礼,究曾、闵之志哉?其敬服朕命,抑弭忧怀,旁祗厥绪,时亮庶功,以称朕意。於戏,可不勉与!”尊王后曰王太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元年二月魏书载庚戌令曰:“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籞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辛亥,赐诸侯王将相已下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有差等。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王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魏书曰:王召见登,谓之曰:“昔成风闻楚丘之繇而敬事季友,邓晨信少公之言而自纳光武。登以笃老,服膺占术,记识天道,岂有是乎!”赐登谷三百斛,遣归家。

  已卯,以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濊貊、扶馀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魏书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时。臣松之案:魏书有是言而不闻其职也。丁亥令曰:“故尚书仆射毛玠、奉常王脩、凉茂、郎中令袁涣、少府谢奂、万潜、中尉徐奕、国渊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义,并早即世,而子孙陵迟,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为郎中。”

  夏四月丁巳,饶安县言白雉见。魏书曰:赐饶安田租,勃海郡百户牛酒,大酺三日;太常以太牢祠宗庙。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魏书曰: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於宗庙门之外。哭於城门,失其所也。

  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魏略曰: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曰:“龙渊、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里之田;砻之以砥砺,错之以他山,故能致连城之价,为命世之宝。学亦人之砥砺也。称笃学大儒,勉以经学辅侯,宜旦夕入侍,曜明其志。”是月,冯翊山贼郑甘、王照率众降,皆封列侯。魏书曰:初,郑甘、王照及卢水胡率其属来降,王得降书以示朝曰:“前欲有令吾讨鲜卑者,吾不从而降;又有欲使吾及今秋讨卢水胡者,吾不听,今又降。昔魏武侯一谋而当,有自得之色,见讥李悝。吾今说此,非自是也,徒以为坐而降之,其功大於动兵革也。”

  酒泉黄华、张掖张进等各执太守以叛。金城太守苏则讨进,斩之。华降。华后为兖州刺史,见王凌传。

  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魏书曰:公卿相仪,王御华盖,视金鼓之节。庚午,遂南征。魏略曰: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臣闻文王与纣之事,是时天下括囊无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讯。今大王体则乾坤,广开四聪,使贤愚各建所规。伏惟先王功无与比,而今能言之类,不称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欢心'。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创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启隐神三年,易有'不远而复',论有'不惮改'。诚原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秋七月庚辰,令曰:“轩辕有明台之议,放勋有衢室之问,皆所以广询於下也。管子曰: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於兵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建鼓於朝,而备诉讼也;汤有总街之廷,以观民非也;武王有灵台之囿,而贤者进也: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也。百官有司,其务以职尽规谏,将率陈军法,朝士明制度,牧守申政事,缙绅考六艺,吾将兼览焉。”

  孙权遣使奉献。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魏略载王自手笔令曰:“(吾)前遣使宣国威灵,而达即来。吾惟春秋褒仪父,即封拜达,使还领新城太守。近复有扶老携幼首向王化者。吾闻夙沙之民自缚其君以归神农,豳国之众襁负其子而入丰、镐,斯岂驱略迫胁之所致哉?乃风化动其情而仁义感其衷,欢心内发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将万里无外,权、备将与谁守死乎?”

  甲午,军次於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於邑东。魏书曰: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丙申,亲祠谯陵。孙盛曰:昔者先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内节天性,外施四海,存尽其敬,亡极其哀,思慕谅闇,寄政冢宰,故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於庶人”;夫然,故在三之义敦,臣子之恩笃,雍熙之化隆,经国之道固,圣人之所以通天地,厚人伦,显至教,敦风俗,斯万世不易之典,百王服膺之制也。是故丧礼素冠,郐人著庶见之讥,宰予降期,仲尼发不仁之叹,子颓忘戚,君子以为乐祸,鲁侯易服,春秋知其不终,岂不以坠至痛之诚心,丧哀乐之大节者哉?故虽三季之末,七雄之弊,犹未有废缞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逮於汉文,变易古制,人道之纪,一旦而废,缞素夺於至尊,四海散其遏密,义感阙於群后,大化坠於君亲;虽心存贬约,虑在经纶,至於树德垂声,崇化变俗,固以道薄於当年,风颓於百代矣。且武王载主而牧野不陈,晋襄墨缞而三帅为俘,应务济功,服其焉害?魏王既追汉制,替其大礼,处莫重之哀而设飨宴之乐,居贻厥之始而坠王化之基,及至受禅,显纳二女,忘其至恤以诬先圣之典,天心丧矣,将何以终!是以知王龄之不遐,卜世之期促也。八月,石邑县言凤皇集。

  冬十(一)月癸卯,令曰:“诸将征伐,士卒死亡者或未收敛,吾甚哀之;其告郡国给槥椟殡敛,槥音卫。送致其家,官为设祭。”汉书高祖八月令曰:“士卒从军死,为槥。”应劭曰:“槥,小棺也,今谓之椟。”应璩百一诗曰:“槥车在道路,征夫不得休。”陆机大墓赋曰:“观细木而闷迟,睹洪椟而念槥。”丙午,行至曲蠡。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袁宏汉纪载汉帝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於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於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徵,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祗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曰:左中郎将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谓臣曰:'必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臣以合辞语镇南将军张鲁,鲁亦问合知书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是后月馀,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辞。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鲁虽有怀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

  言发恻痛,诚有由然。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於邺。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殿下即位初年,祯祥众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见。然圣德洞达,符表豫明,实乾坤挺庆,万国作孚。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泽被四表,灵恩格天地,海内翕习,殊方归服,兆应并集,以扬休命,始终允臧。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读左中郎将李伏上事,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故尧称历数在躬,璇玑以明天道;周武未战而赤乌衔书;汉祖未兆而神母告符;孝宣仄微,字成木叶;光武布衣,名已勒谶。是天之所命以著圣哲,非有言语之声,芬芳之臭,可得而知也,徒县象以示人,微物以效意耳。自汉德之衰,渐染数世,桓、灵之末,皇极不建,暨於大乱,二十馀年。天之不泯,诞生明圣,以济其难,是以符谶先著,以彰至德。殿下践阼未期,而灵象变於上,群瑞应於下,四方不羁之民,归心向义,唯惧在后,虽典籍所传,未若今之盛也。臣妾远近,莫不凫藻。”王令曰:“犁牛之驳似虎,莠之幼似禾,事有似是而非者,今日是已。睹斯言事,良重吾不德。”于是尚书仆射宣告官寮,咸使闻知。

  辛亥,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谶纬于魏王曰:“易传曰:'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己日见。'七月四日戊寅,黄龙见,此帝王受命之符瑞最著明者也。又曰:'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又有积虫大穴天子之宫,厥咎然,今蝗虫见,应之也。又曰:'圣人以德亲比天下,仁恩洽普,厥应麒麟以戊己日至,厥应圣人受命。'又曰:'圣人清净行中正,贤人福至民从命,厥应麒麟来。'春秋汉含孳曰:'汉以魏,魏以徵。'春秋玉版谶曰:'代赤者魏公子。'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昌失天下。'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徵绝于许,乃今效见,如李云之言,许昌相应也。佐助期又曰:'汉以蒙孙亡。'说者以蒙孙汉二十四帝,童蒙愚昏,以弱亡。或以杂文为蒙其孙当失天下,以为汉帝非正嗣,少时为董侯,名不正,蒙乱之荒惑,其子孙以弱亡。孝经中黄谶曰:'日载东,绝火光。不横一,圣聪明。四百之外,易姓而王。天下归功,致太平,居八甲;共礼乐,正万民,嘉乐家和杂。'此魏王之姓讳,著见图谶。易运期谶曰:'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易运期又曰:'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臣闻帝王者,五行之精;易姓之符,代兴之会,以七百二十年为一轨。有德者过之,至于八百,无德者不及,至四百载。是以周家八百六十七年,夏家四百数十年,汉行夏正,迄今四百二十六岁。又高祖受命,数虽起乙未,然其兆徵始于获麟。获麟以来七百馀年,天之历数将以尽终。帝王之兴,不常一姓。太微中,黄帝坐常明,而赤帝坐常不见,以为黄家兴而赤家衰,凶亡之渐。自是以来四十馀年,又荧惑失色不明十有馀年。建安十年,彗星先除紫微,二十三年,复扫太微。新天子气见东南以来,二十三年,白虹贯日,月蚀荧惑,比年己亥、壬子、丙午日蚀,皆水灭火之象也。殿下即位,初践阼,德配天地,行合神明,恩泽盈溢,广被四表,格于上下。是以黄龙数见,凤皇仍翔,麒麟皆臻,白虎效仁,前后献见于郊甸;甘露醴泉,奇兽神物,众瑞并出。斯皆帝王受命易姓之符也。昔黄帝受命,风后受河图;舜、禹有天下,凤皇翔,洛出书;汤之王,白鸟为符;文王为西伯,赤鸟衔丹书;武王伐殷,白鱼升舟;高祖始起,白蛇为徵。巨迹瑞应,皆为圣人兴。观汉前后之大灾,今兹之符瑞,察图谶之期运,揆河洛之所甄,未若今大魏之最美也。夫得岁星者,道始兴。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有周之分野也。高祖入秦,五星聚东井,有汉之分野也。今兹岁星在大梁,有魏之分野也。而天之瑞应,并集来臻,四方归附,襁负而至,兆民欣戴,咸乐嘉庆。春秋大传曰:'周公何以不之鲁?盖以为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受命而王。'周公反政,尸子以为孔子非之,以为周公不圣,不为兆民也。京房作易传曰:'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伏惟殿下体尧舜之盛明,膺七百之禅代,当汤武之期运,值天命之移受,河洛所表,图谶所载,昭然明白,天下学士所共见也。臣职在史官,考符察徵,图谶效见,际会之期,谨以上闻。”王令曰:“昔周文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仲尼叹其至德;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终然复子明辟,书美其人。吾虽德不及二圣,敢忘高山景行之义哉?若夫唐尧、舜、禹之迹,皆以圣质茂德处之,故能上和灵祇,下宁万姓,流称今日。今吾德至薄也,人至鄙也,遭遇际会,幸承先王馀业,恩未被四海,泽未及天下,虽倾仓竭府以振魏国百姓,犹寒者未尽暖,饥者未尽饱。夙夜忧惧,弗敢遑宁,庶欲保全发齿,长守今日,以没於地,以全魏国,下见先王,以塞负荷之责。望狭志局,守此而已;虽屡蒙祥瑞,当之战惶,五色无主。若芝之言,岂所闻乎?心栗手悼,书不成字,辞不宣心。吾间作诗曰:'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庶欲守此辞以自终,卒不虚言也。宜宣示远近,使昭赤心。”于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上魏国受命之符;令书恳切,允执谦让,虽舜、禹、汤、文,义无以过。然古先哲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辞者,诚急遵皇天之意,副兆民之望,弗得已也。且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效之。'以为天文因人而变,至于河洛之书,著于洪范,则殷、周效而用之矣。斯言,诚帝王之明符,天道之大要也。是以由德应录者代兴于前,失道数尽者迭废于后,传讥苌弘欲支天之所坏,而说蔡墨'雷乘乾'之说,明神器之存亡,非人力所能建也。今汉室衰替,帝纲堕坠,天子之诏,歇灭无闻,皇天将舍旧而命新,百姓既去汉而为魏,昭然著明,是可知也。先王拨乱平世,将建洪基;至於殿下,以至德当历数之运,即位以来,天应人事,粲然大备,神灵图籍,兼仍往古,休徵嘉兆,跨越前代;是芝所取中黄、运期姓纬之谶,斯文乃著於前世,与汉并见。由是言之,天命久矣,非殿下所得而拒之也。神明之意,候望禋享,兆民颙颙,咸注嘉原,惟殿下览图籍之明文,急天下之公义,辄宣令外内,布告州郡,使知符命著明,而殿下谦虚之意。”令曰:“下四方以明孤款心,是也。至于览馀辞,岂余所谓哉?宁所堪哉?诸卿指论,未若孤自料之审也。夫虚谈谬称,鄙薄所弗当也。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是以上惭众瑞,下愧士民。由斯言之,德尚未堪偏王,何言帝者也!宜止息此议,无重吾不德,使逝之后,不愧后之君子。”

  癸丑,宣告群寮。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秘、鲍勋、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臣等闻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则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令曰:“世之所不足者道义也,所有馀者苟妄也;常人之性,贱所不足,贵所有馀,故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孤虽寡德,庶自免于常人之贵。夫'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丹石微物,尚保斯质,况吾讬士人之末列,曾受教于君子哉?且於陵仲子以仁为富,柏成子高以义为贵,鲍焦感子贡之言,弃其蔬而槁死,薪者讥季札失辞,皆委重而弗视。吾独何人?昔周武,大圣也,使叔旦盟胶鬲于四内,使召公约微子於共头,故伯夷、叔齐相与笑之曰:'昔神农氏之有天下,不以人之坏自成,不以人之卑自高。'以为周之伐殷以暴也。吾德非周武而义惭夷、齐,庶欲远苟妄之失道,立丹石之不夺,迈於陵之所富,蹈柏成之所贵,执鲍焦之贞至,遵薪者之清节。故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吾之斯志,岂可夺哉?”

  乙卯,册诏魏王禅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三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灾,遭无妄厄运之会,值炎精幽昧之期。变兴辇毂,祸由阉宦。董卓乘衅,恶甚浇、豷,劫迁省御,(太仆)〔火扑〕宫庙,遂使九州幅裂,强敌虎争,华夏鼎沸,蝮蛇塞路。当斯之时,尺土非复汉有,一夫岂复朕民?幸赖武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区夏,保乂皇家。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优远,声教被四海,仁风扇鬼区,是以四方效珍,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汉氏以天子位禅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历数之序,承汉之禅,允当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违,臣请会列侯诸将、群臣陪隶,发玺书,顺天命,具礼仪列奏。”令曰:“当议孤终不当承之意而已。犹猎,还方有令。”尚书令等又奏曰:“昔尧、舜禅於文祖,至汉氏,以师征受命,畏天之威,不敢怠遑,便即位行在所之地。今当受禅代之命,宜会百寮群司,六军之士,皆在行位,使咸睹天命。营中促狭,可於平敞之处设坛场,奉答休命。臣辄与侍中常侍会议礼仪,太史官择吉日讫,复奏。”令曰:“吾殊不敢当之,外亦何豫事也!”

  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奏议曰:“汉氏遵唐尧公天下之议,陛下以圣德膺历数之运,天人同欢,靡不得所,宜顺灵符,速践皇阼。问太史丞许芝,今月十七日己未直成,可受禅命,辄治坛场之处,所当施行别奏。”令曰;“属出见外,便设坛场,斯何谓乎?今当辞让不受诏也。但於帐前发玺书,威仪如常,且天寒,罢作坛士使归。”既发玺书,王令曰:“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於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颍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反,或以为辱,自投深渊;且颜烛惧太朴之不完,守知足之明分,王子搜乐丹穴之潜处,被熏而不出,柳下惠不以三公之贵易其介,曾参不以晋、楚之富易其仁:斯九士者,咸高节而尚义,轻富而贱贵,故书名千载,于今称焉。求仁得仁,仁岂在远?孤独何为不如哉?义有蹈东海而逝,不奉汉朝之诏也。亟为上章还玺绶,宣之天下,使咸闻焉。”己未,宣告群僚,下魏,又下天下。

  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二十人上书曰:“伏读令书,深执克让,圣意恳恻,至诚外昭,臣等有所不安。何者?石户、北人,匹夫狂狷,行不合义,事不经见者,是以史迁谓之不然,诚非圣明所当希慕。且有虞不逆放勋之禅,夏禹亦无辞位之语,故传曰:'舜陟帝位,若固有之。'斯诚圣人知天命不可逆,历数弗可辞也。伏惟陛下应乾符运,至德发闻,升昭于天,是三灵降瑞,人神以和,休徵杂沓,万国响应,虽欲勿用,将焉避之?而固执谦虚,违天逆众,慕匹夫之微分,背上圣之所蹈,违经谶之明文,信百氏之穿凿,非所以奉答天命,光慰众望也。臣等昧死以请,辄整顿坛场,至吉日受命,如前奏,分别写令宣下。”王令曰:“昔柏成子高辞夏禹而匿野,颜阖辞鲁币而远迹,夫以王者之重,诸侯之贵,而二子忽之,何则?其节高也。故烈士徇荣名,义夫高贞介,虽蔬食瓢饮,乐在其中。是以仲尼师王骀,而子产嘉申徒。今诸卿皆孤股肱腹心,足以明孤,而今咸若斯,则诸卿游于形骸之内,而孤求为形骸之外,其不相知,未足多怪。亟为上章还玺绶,勿复纷纷也。”

  辅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闻符命不虚见,众心不可违,故孔子曰:'周公其为不圣乎?以天下让。是天地日月轻去万物也。'是以舜乡天下,不拜而受命。今火德气尽,炎上数终,帝迁明德,祚隆大魏。符瑞昭晳,受命既固,光天之下,神人同应,虽有虞仪凤,成周跃鱼,方今之事,未足以喻。而陛下违天命以饰小行,逆人心以守私志,上忤皇穹眷命之旨,中忘圣人达节之数,下孤人臣翘首之望,非所以扬圣道之高衢,乘无穷之懿勋也。臣等闻事君有献可替否之道,奉上有逆鳞固争之义,臣等敢以死请。”令曰:“夫古圣王之治也,至德合乾坤,惠泽均造化,礼教优乎昆虫,仁恩洽乎草木,日月所照,戴天履地含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是以金革不起,苛慝不作,风雨应节,祯祥触类而见。今百姓寒者未暖,饥者未饱,鳏者未室,寡者未嫁;权、备尚存,未可舞以干戚,方将整以齐斧;戎役未息於外,士民未安於内,耳未闻康哉之歌,目未睹击壤之戏,婴儿未可讬於高巢,馀粮未可以宿於田亩:人事未备,至於此也。夜未曜景星,治未通真人,河未出龙马,山未出象车,蓂荚未植阶庭,萐莆未生庖厨,王母未献白环,渠搜未见珍裘:灵瑞未效,又如彼也。昔东户季子、容成、大庭、轩辕、赫胥之君,咸得以此就功勒名。今诸卿独不可少假孤精心竭虑,以和天人,以格至理,使彼众事备,群瑞效,然后安乃议此乎,何遽相愧相迫之如是也?速为让章,上还玺绶,无重吾不德也。”

  侍中刘廙等奏曰:“伏惟陛下以大圣之纯懿,当天命之历数,观天象则符瑞著明,考图纬则文义焕炳,察人事则四海齐心,稽前代则异世同归;而固拒禅命,未践尊位,圣意恳恻,臣等敢不奉诏?辄具章遣使者。”奉令曰:“泰伯三以天下让,人无得而称焉,仲尼叹其至德,孤独何人?”

  庚申,魏王上书曰:“皇帝陛下:奉被今月乙卯玺书,伏听册命,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臣前上还相位,退守籓国,圣恩听许。臣虽无古人量德度身自定之志,保己存性,实其私原。不寤陛下猥损过谬之命,发不世之诏,以加无德之臣。且闻尧禅重华,举其克谐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齐圣之美,犹下咨四岳,上观璿玑。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君,而承历数之谘,应选授之命,内自揆抚,无德以称。且许由匹夫,犹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诏。臣虽鄙蔽,敢忘守节以当大命,不胜至原。谨拜章陈情,使行相国永寿少府粪土臣毛宗奏,并上玺绶。”

  辛酉,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曰:“天有十二次以为分野,王公之国,各有所属,周在鹑火,魏在大梁。岁星行历十二次国,天子受命,诸侯以封。周文王始受命,岁在鹑火,至武王伐纣十三年,岁星复在鹑火,故春秋传曰:'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岁之所在,即我有周之分野也。'昔光和七年,岁在大梁,武王始受命,(为)时将讨黄巾。是岁改年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复在大梁,始拜大将军。十三年复在大梁,始拜丞相。今二十五年,岁复在大梁,陛下受命。此魏得岁与周文王受命相应。今年青龙在庚子,诗推度灾曰:'庚者更也,子者滋也,圣命天下治。'又曰:'王者布德於子,治成於丑。'此言今年天更命圣人制治天下,布德於民也。魏以改制天下,与(时)协矣。颛顼受命,岁在豕韦,卫居其地,亦在豕韦,故春秋传曰:'卫,颛顼之墟也。'今十月斗之建,则颛顼受命之分也,始魏以十月受禅,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验也。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於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臣闻天之去就,固有常分,圣人当之,昭然不疑,故尧捐骨肉而禅有虞,终无吝色,舜发陇亩而君天下,若固有之,其相受授,间不替漏;天下已传矣,所以急天命,天下不可一日无君也。今汉期运已终,妖异绝之已审,阶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徵,丁宁详悉,反覆备至,虽言语相喻,无以代此。今既发诏书,玺绶未御,固执谦让,上逆天命,下违民望。臣谨案古之典籍,参以图纬,魏之行运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验,在于今年此月,昭晰分明。唯阶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令曰:“凡斯皆宜圣德,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天瑞虽彰,须德而光;吾德薄之人,胡足以当之?今让,冀见听许,外内咸使闻知。”

  壬戌,册诏曰:“皇帝问魏王言:遣宗奉庚申书到,所称引,闻之。朕惟汉家世逾二十,年过四百,运周数终,行祚已讫,天心已移,兆民望绝,天之所废,有自来矣。今大命有所厎止,神器当归圣德,违众不顺,逆天不祥。王其体有虞之盛德,应历数之嘉会,是以祯祥告符,图谶表录,神人同应,受命咸宜。朕畏上帝,致位于王;天不可违,众不可拂。且重华不逆尧命,大禹不辞舜位,若夫由、卷匹夫,不载圣籍,固非皇材帝器所当称慕。今使音奉皇帝玺绶,王其陟帝位,无逆朕命,以祗奉天心焉。”

  于是尚书令桓阶等奉曰:“今汉使音奉玺书到,臣等以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渎。周武中流有白鱼之应,不待师期而大号已建,舜受大麓,桑廕未移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故无固让之义,不以守节为贵,必道信於神灵,符合於天地而已。易曰:'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於此?'今陛下应期运之数,为皇天所子,而复稽滞於辞让,低回於大号,非所以则天地之道,副万国之望。臣等敢以死请,辄敕有司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令曰:“冀三让而不见听,何汲汲于斯乎?”

    

上一篇:宋江怎么死的,宋江之死_古代名人     

下一篇:曹丕怎么死的_古代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