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说说小德张简介和小德张的故事,小德张(1876年-1957年4月19日),中国清朝末代太监总管(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总管),名祥斋,字云亭,在内宫太监里排辈兰字,序号张兰德,慈禧太后赐名"恒泰",宫号小德张。天津静海县南吕官屯人。
1888年12岁自宫其身,1891年入宫当太监,1892年被派入宫内南府升平署戏班学京剧武小生,技艺精湛,深受慈禧太后赏识。1898年被提升为后宫太监回事。庚子事变中,随慈禧太后西狩,回京后升任御膳房掌案,三品顶戴。
1909年,按照慈禧的懿旨,小德张升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各王公贵族,朝廷大臣觐见隆裕太后,必须得到小德张的首肯,权倾一时。民国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后,出宫到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简出,不问政事,广置田产。1957年4月19日病逝于天津,终年81岁。张兰德旧居在天津。
小德张从北京迁到天津,就把他老娘从老家唐官屯接来,当时是住在重庆道,现在身份已经不同,这时成了老太太,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使奴唤婢,动身不是车便是轿,着实享了十来年福。1928年旧历六月初八,老太太在天津因病去世了,终年80岁。小德张在北京做太监时最羡慕旗人贵族的有两件事,一是各王府的建筑宽敞精美,这一点他已经做到了,他在北京极乐寺兴建的府第精美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王公贵族,而爱丁堡道(今大理道)的那所豪宅在天津租界中也是数一数二;而第二件就是大出殡。
满族人入关之后,受了汉文化200多年的熏陶,当时的旗人们便生出一股子好胜之心,汉人讲礼教,于是旗人们便多礼数,虽然繁复,倒也显得周到气派。其中,出大殡是他们最看重也是最风光的礼数之一,特别是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的弟媳,隆裕皇后的生母,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岳母,人称皇姥姥的承恩公福晋去世那件事,给小德张的印象最深。要知道,当时这可是皇家天字第一号的亲戚,哪个不巴结?丧事办得除了皇家无人可比。小德张此时已经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宠,替太后到方家园承恩公府照应丧事,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当即他便有一个想法,倘若母亲去世那一天,他也要照着满清贵族的样儿出大殡。如今母亲去世,而他又住在租界中无管无束,便完全仿照皇姥姥的规格给他母亲操办起丧事来了,不过他还是去掉了一些表现满族人特有风俗的内容,像大红幡、骖马、单勾、鹰狗骆驼等,当时已民国了,这些东西摆出来也没有人要看。那天老太太一咽气,小德张新娶不久却当家主事的四太太张小仙便带着他的另外两个姨太太,还有继子张彬茹的三个太太七手八脚地替老太太穿好了诰命夫人的服饰,盖上隆裕太后当年赏的陀罗经被,灵前烧"倒头纸",府门外也烧起了倒头车马。
这次丧事请的是大事全赁货铺的经理魏子文和天兴寿材厂的经理李锡三为总理事,准备的所有烧活都是真材实料。烧倒头车马中的八抬大轿是真正的绿呢轿围,蓝呢马车、顶马、跟马都精美无比,车夫、轿夫、跟班等都按着人数糊制,身上的衣服全是真正的绸缎,一把火在府门前烧了,这才是头一批。从此后,僧、道、喇嘛、尼姑每日奉经不绝,门前吊客不断,进进出出的有前清遗老遗少,也有民国官员。府中开的是流水席招待吊官,跟着混吃混喝的当然也不少。
到了出殡这天,他请来清朝武状元武国栋祭门,前北洋政府总理高凌蔚点主,送殡的队伍中是亭、幡、伞盖、神匾、神轿、衔牌、执事、雪柳齐备,外加十三棚经,送葬的亲友排了有几里长,前面引魂幡已经走过旭街(今和平路)到了北车站(天津北站),这边64人的大杠才刚刚上肩。那天小德张的总管房玉林走门路弄来专为慈禧太后出殡在德国订制的蓝钢包车,好运送灵柩回静海县吕官屯,当时的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也给派出一个连的士兵随行护送。这一场丧事之排场之大,在当时的天津无人能比。
因为张勋复辟,宣统皇帝又当了十四天的热闹皇帝,复辟失败后,又一次被迫退位,但是国民政府迫使他们搬出紫禁城,后来又辗转来到天津静园。小德张在天津极有威信而且奢侈,连喝水都要人喂,但他每天早上都要坐着八抬大轿来到静园,然后一个人进去打扫卫生,重温旧梦。
在1944年,天津南市群英茶园演出话剧《清宫秘史》,其中有一幕,是小德张奉李莲英之命,将珍妃推入井内。小德张得知这一事之后,心中十分恼火,可是他这时候已经没权了,他不敢公开出面加以阻拦,而是利用他孙子张继和与袁文会的关系,给袁文会送了一份很厚的礼,把推珍妃下井的戏文,改为崔太监了。小德张到天津后,生活上虽然十分富有,但在精神上却是十分无聊,除了养金鱼、种花草和喂了许多小叭儿狗以外,每天午后写上三五幅"鹅"来消遣。他还信仰道教,大概是受了原来宫中大总管刘多生的影响,不过他不念经,只是在道家节日,他才戴上道冠,穿上道服,手持宝剑,盘膝静坐而已。解放以后,小德张依然安度晚年,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