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清王朝顶级汉臣们的人生结局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公众号

范文程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士。少好读书,明万历年间中秀才,后金攻陷抚顺时,范文程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先为奴,后为书房官。皇太极登基后,颇受清太宗重用,甚具政治家的真知灼见。进攻明朝,招抚明军,安定百姓,安抚蒙古,建设国家制度这些方面都曾参与策划,尤其在清军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清太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四朝而担任要职,实为清初文臣之首。

康熙五年八月初二日,范文程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吴三桂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人士。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平西伯,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投降清朝,山海关大战击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后镇守云南,挥兵缅甸,擒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杀之于昆明,封平西亲王。与耿精忠、尚可喜并称三番。后康熙下令撤番,吴三桂发布檄文叛清,引出了“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于衡州(今衡阳市)登皇帝位,建国号大周。

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吴三桂驾崩于衡州(今衡阳)皇宫,终年67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

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因受上级掣肘未实现自己谋略思想,战败后降清成为汉人大学士,但始终未取得皇太极重用,甚有隔膜。但他招抚了江南百姓,劝降了郑芝龙,在避免生灵涂炭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顺治元年四月,随清军进驻北京后,才开始担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十八日,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父亲与兄弟被杀。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清朝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

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入京觐见。后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郑克塽

郑克塽(1670年8月13日—1707年9月22日),幼名秦,人称秦舍,字实弘,号晦堂,郑经次子,郑成功之孙。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及陈永华相继去世,重臣冯锡范联合郑经从弟等人发动政变,刺杀监国郑克臧得逞,立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为延平郡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逃回台湾。冯锡范遂劝说郑克塽降清。七月初五,冯锡范命郑德潇写降表。七月十五日,冯锡范将郑克塽送交施琅。八月十三日,施琅进入台湾受降。随后郑克塽前往京师,隶属汉军正红旗,受封为嘉德官。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病故,爵位无袭。

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府、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

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年羹尧被赐自尽。

纪昀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十四日,酉时,82岁的纪昀病逝于京城。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道光三十年十月(1850年11月22日)辰时,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

曾国籓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光绪27年(1901年)签订完《辛丑条约》后,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 ,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上一篇:历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     

下一篇:贰臣洪承畴为何惹人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