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上山下乡让我躲过了那段备受煎熬和屈辱、丧失自我的日子。
本文摘自:《中老年时报》2014年2月20日第7版,作者:孟国,原题:《一个老知青的思考》
对于当年的上山下乡,老知青们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无怨无悔”,二是“又怨又悔”。而我当属第三种“有怨无悔”。当然每个知青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历,对这段经历的看法不同也属自然。“怨”与“悔”是两码事:“怨”是怨别人;“悔”是悔自己。
“悔”就是“后悔”。为什么后悔,那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事,或者在几种选择面前,你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我所说的“无悔”,并不是指我们当年为农村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指我们在农村得到了什么“受益终生”的收获。而是因为上山下乡是当年知青面对的唯一选项,无其他路可走。因为我们无力改变当时的一切,只能随波逐流。即使是主动要求走的,往往也是对当时社会的逃避,对前途未来的迷茫,当然这里也含有对新生活的渴望。那么,我们何悔之有。
回想当年上山下乡的情景记忆犹新。我是主动要求走的,1968年,我们从两年前的胡闹和骚动,逐渐回归到稍有理性。我们开始思考起自己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在哪儿:我们不可能继续安心读书,将来上大学;我们不可能直接进入工厂,找一份安定的工作;我们也不可能去当兵,因为身体条件和政治条件非常严格;我们更不可能无休止地在中学呆下去。这时“上山下乡”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没有选择的路。再加上家庭出身和经济状况的原因,使我意识到“上山下乡”是我唯一可走的路。事后我曾多次设想,如果不去上山下乡,我将何以度过那段日子?我想:要么打打杀杀,为所欲为;要么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要么被打成个什么“分子”之类。总之,不会有好日子过。我庆幸上山下乡让我躲过了那段备受煎熬和屈辱、丧失自我的日子。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和豪气。当年在农村,知青们在艰苦环境中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情趣和未来。我并不认为那时我们是如何的“惊天动地”,如何的“豪情万丈”;只是我们去了一个特殊的地方,付出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怨”就是“怨恨”。我们怨谁?只能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不逢时”。因此,我们也无需后悔。实际上,绝大部分老知青已经把“怨”甩到九霄云外,过着自己充实而幸福的老年生活。
当然,知青的情况是复杂的,在知青生活中个别知青也可能存在着“悔”的问题。那大概是他在知青生活中,或是做了应该后悔的事:或是自甘堕落,违法违纪;或是自己在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上有失当之处。即便如此,“悔”又何用,常言说:“没有卖后悔药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做那些毫无意义的“假设”和“如果”,与其整天悔不当初,怨天尤人,还真不如像刘欢那首歌所唱的:“从头再来”。也许我们已经没有了创业的资本,但我们却可以充实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享受一个无怨无悔、自在悠闲的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