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丁玲孤独、骄傲、反抗,但很多人低看了丁玲,名人故事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  李向东、王增如夫妇合著的53万字《丁玲传》近期出版,该书还原了丁玲从出生到病逝的82年人生

  王增如是丁玲最后一任秘书,夫妇二人多年致力于丁玲研究,曾出版《丁玲年谱长编》、《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等著作。王增如参与采集、整理了许多丁玲的第一手史料。

  7月4日,“丁玲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丁玲传》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澎湃新闻对该书作者李向东、王增如夫妇进行了专访。2

  丁玲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知识分子与革命的重要案例。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出生于湖南常德一个大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为进步女性,与陶斯咏、向警予同学,独立抚养丁玲姐弟。丁玲从小受现代教育,与瞿秋白夫人王剑虹是同学。

  1927年,丁玲在《小说月报》发表《梦珂》,开始了她的文学之路,次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这一时期的丁玲常被视为莎菲:她与后来的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同住,但心里爱慕着共产党员冯雪峰,同为北漂的湖南老乡沈从文还常去她家蹭饭。

  丁玲最后选择了胡也频,但1931年1月,在他们的儿子出生三个月时,胡也频被捕牺牲。之后,丁玲开始负责左联刊物《北斗》并入党。

  1933年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羁押在南京长达三年。后中组部调查认为,此事因丁玲当时的伴侣冯达“供出了丁玲的房子”而起,而在被软禁的三年里,丁玲与冯达继续同居并生下一女,这与后来国民党每月给丁玲一百元生活费、以及丁玲为求脱身写过一张“回家养母,不参加社会活动”的条子,均被视为她的变节污点,在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反复重提。

  1936年,丁玲投奔延安。毛泽东为她赠诗“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亦其他有手书诗词相赠。丁玲那时热恋的是小她13岁的、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陈明。整风之前,丁玲最重要的三部作品是小说《我在霞村的日子》、《在医院中》和杂文《三八节有感》,在文学史论述中,这些文本常被作为革命话语出现的裂隙来观察。而在一些传言中,《三八节有感》正是引起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两篇文章之一。

  整风中,丁玲因为南京问题和《三八节有感》被审查。到1944年2月,毛泽东承认审干过火,误伤同志。1944年,丁玲作品重见报端,但写作风格大变,开始描写先进人物与解放区。1948年,丁玲写成反映土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她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在1952年获斯大林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宣传部文艺处长等。但1955年,她被定为反党集团,1957年定为右派分子。1958年,丁玲到北大荒劳动。1970年开始在秦城监狱关了5年。

  直到1984年丁玲才得以恢复名誉。晚年她创办了《中国》杂志,本希望与她之前主编的报章一样,“讲真话”、展开争论、畅所欲言。1986年丁玲病逝。

  李向东总结,丁玲身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孤独、骄傲、反抗,“这成为她对革命飞蛾扑火的原动力,却也包含着革命所不容的个人主义内质。它们贯穿丁玲一生,是她大起大落境遇的内在原因。”2

  对话

  我之前没读过丁玲作品,但我有闻必录

  

  澎湃新闻:

  王老师是丁玲的最后一任秘书,当时是怎么被委任的?

  王增如:

  文革复出之后,丁玲有个愿望是回到自己原来去过的地方,一是延安,二是桑干河,三是北大荒。她在北大荒待过12年,用她自己的话说,1981年是回北大荒探亲的。当时我在黑龙江农场总局的党委宣传部工作,丁玲要回来,总局很重视,本来应该是由《北大荒杂志》接待,但因为他们没有女同志,临时把我从宣传部调过去接待。

  当时一起待了20多天,(去了)她待过的三个农场和以前参观过的一些农场,也上我家去过。我是北京知青,但当时家安在了佳木斯。丁老问我:“你还想不想回北京?”我说不想,因为那时候北京的物质生活还不如农场呢。而且我的工作是黑龙江省直单位,我爱人是佳木斯广播电台的,在一个小城市也都比较稳定,我觉得挺好了。丁老也没说什么。

  丁老回去之后,我也没跟她联系。1982年,我回北京生孩子,突然接到了我爱人的一封信,他说农场总局领导找他谈话:丁玲给农场写了一封信,要调我当秘书,但只能调我一个。领导问他同不同意。他说同意。现在说起来像神话一样,就陪她走了20天,之后没联系,借调也没跟我说,直接走组织渠道。后来好多人编故事,说我在文革中保护了丁玲,其实我到1981年才见到她。

  

  澎湃新闻:

  会不会是因为你说愿意在黑龙江,这种想法也比较符合她的性格?

  王增如:

  来了以后她跟我说:“有好多同志自荐来当秘书,也有好多老同志推荐人来,也给安排了大学生,我为什么选你知道吗?”我说不知道。她说有三点。“第一点是你在北大荒待了14年,比我还多待两年,有锻炼。第二个你不是文艺圈子里的人,我不想再找文艺圈子的人了。第三个你不想当作家,我这的事很琐碎,要给读者回信啊,接待啊,想当作家的人干不了,你倒可以踏踏实实干这些事。”

  

  澎湃新闻:

  给丁玲当秘书压力大吗?

  王增如:

  每天压力都很大。其实当时我只知道丁玲是个大作家,没读过她的作品,我是下乡知青,也没本科学历,压力确实挺大的。但我听话,我第一天去当秘书,张凤珠(丁玲之前的秘书)跟我说,你的工作就是有闻必录。所以我记日记、笔记,丁老跟人谈话的时候拿个本子在旁边记,包括录音,现在留下的东西,好多人看了觉得珍贵。

  

  澎湃新闻:

  在北大荒接待她的时候有记录吗?

  王增如:

  第一天我写了个日记,就是说我这么一个小青年去接待一个大作家挺忐忑的。那天是1981年7月17日,但在佳木斯火车站,第一眼看见她的时候,忐忑忽然间就没了。原来我想大作家得什么样子,结果就跟我们农场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差不多,穿着朴素。但比普通老太太有知识分子那种劲头,说话很有水平。我们谈接待安排,她说千万不要说接待,就是探亲。

  本来有一天安排“落实政策”,“文革”抄家,丁玲在农场的好多东西包括存折都抄没了,打算跟她谈怎么归还,她说:“坚决不能安排这个,我就是来探亲了。”到了她待过的地方,人家都叫她老丁,她也能把人名叫出来。而且她穿着相当专业,下农场时穿了双高帮农田鞋,我反而穿了双皮凉鞋。1晚年丁玲
  丁玲说“没有人能够写我”

  澎湃新闻:

  冯达(丁玲第二任丈夫)曾说最合适写丁玲传记的是他和丁玲的女儿,但反而是你们完成了这部传记。

  王增如:

  丁老曾经说:“没有人能够写我。”我印象特别深,所以根本就没动过写《丁玲传》的念头。我本子上还记了,那是1983年4月11日下午,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来找丁老,找她推荐一个能写《丁玲传》的人,她说没有人。她说什么左联回忆录,真正有关系的人都没写文章,都是只有几天关系的人在大写特写。

  现在我会觉得,我在丁老身边那些年对她的认识还没有现在深。当时我做记录员,忠于职守,但很多东西都没有思考。反而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记录感触比较多,都理解了。

  我有一阵子比较灰心,有些人把丁老说得特别可怕,我认为不是,但我人微言轻。1999年,王中忱说最近张光年有一个日记,提到丁玲给邓小平写周扬的诬告信,问我有这事吗。我说哪有的事,这事我清楚。那是作协一个简报,跟丁玲根本没关系。开完支部会,整理简报,给作协机关并转邓小平。

  有一天中央办公厅来电话,丁老去香山了,我在家接的电话。电话说丁玲给邓小平写了封信,我说没有啊。对方说当然也不是丁玲一个人,上面还有谁谁谁,其中也有我。他说邓办需要我们把简报整理一下。我就给曾克打电话,曾克说谁也甭找了,咱俩去。我们就奔中南海。去的时候人家已经拿打字机把简报打出来了,让我们按观点整理,整理完他们再上报。

  实际上这是作家支部这群老人借学习《邓选》,给作协提意见。我印象是舒群说了周扬分房子和政协委员的事情,丁玲根本就没提周扬。不知为什么张光年要说丁玲诬告,我觉得是他们小看丁玲了。王中忱就建议我把这过程写出来。我上作协去找简报,机要员说老作家提意见造成矛盾,简报给烧了。还好曾克那边有作家支部记录,我就把事情原原本本写下来。很多搞丁玲研究的看到了,就鼓励我把我所知道的写出来。2000年我爱人退休后,我俩就一块做这个事情。

  

  澎湃新闻:

  书里很多独家材料,主要来源是什么?

  李向东:

  好多专家都说这书材料多、材料新。主要是两大来源,一个是讲话录音,一个是写给丁玲的书信。1979年丁玲发表《在严寒的日子里》,12万字,1200块稿费,千字10元,当时可能是最高标准了。用这笔稿费买了一个很大的三洋录音机,1979年开始,丁玲跟别人讲话就有录音了。这都是非常珍贵、非常权威的一手材料,过去没有被很好地整理、利用,这次我们把录音都听了、整理了,写进书里。

  王增如:

  2004年前后有个事,巴金写给别人的书信被人拍卖,新闻炒得特别厉害。陈明(丁玲丈夫)很紧张,把我找去,问你们单位有没有碎纸机,赶紧把我那儿堆着的一包一包的信全给碎了,免得以后被炒作。他因为没时间整理,也怕里面有隐私,觉得还是碎了安全。我当时随手看了几封,其中有一封毛笔字写得挺好的,就说还是先拿回来看看。

  结果回来一查,发现那封信是冯雪峰写的,用的笔名。这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丁玲给雪峰写情书,不知道雪峰也是有信的,里面感情也非常深沉,觉得还好保存下来了。后来陈明把这些材料捐给了现代文学馆。

    

上一篇:李嘉诚故事二塑胶花大王李嘉诚,名     

下一篇:琼瑶,名人故事_格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