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24年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张伯苓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之一的重庆南开中学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1991年5月当选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 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朱光亚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吴大献教授得到一笔经费赴美国研究、讲学,可有两名研究生随行。吴大献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在密执安大学学习的第二年,朱光亚在年轻的核物理学家M.L.Wiedenbeck 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在核物理这门当时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49年秋,他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1950年春,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的热潮之中。回到祖国后,朱光亚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物理学的年轻一代。1952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英文翻译。1953年1月,全国院校调整,朱光亚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两年后,朱光亚被调到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室副主任,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随后,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朱光亚 介绍简介-朱光亚 简历-朱光亚 作品,名人故事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男,1924年生,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张伯苓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之一的重庆南开中学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工作,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1991年5月当选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 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二年级插班生。在朱光亚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吴大献教授得到一笔经费赴美国研究、讲学,可有两名研究生随行。吴大献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在密执安大学学习的第二年,朱光亚在年轻的核物理学家M.L.Wiedenbeck 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核物理实验研究,发表了《符合测量方法(I)β能谱》、《符合测量方法(II)内变换》等论文。在核物理这门当时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1949年秋,他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1950年春,他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的热潮之中。回到祖国后,朱光亚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物理学的年轻一代。1952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英文翻译。1953年1月,全国院校调整,朱光亚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两年后,朱光亚被调到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室副主任,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随后,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上一篇:薛仁贵简介,名人故事_格言网
下一篇:田汉 介绍简介-田汉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