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信心奋发图强,首先收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管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措施使秦国强盛起来的,就封他仕进。”
秦孝公这样一号令,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华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介绍,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度要富强,必需留神农业,嘉奖将士;要盘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望,所有改革也就轻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整批准商鞅的主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跟大臣却极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本人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造的事临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轨制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张。”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然而怕老百姓不信赖他,不依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谈论纷纭。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略是左嫡长故意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晓得老庶民还不信任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不想到赏金越高,看热烈的人越感到不近情理,仍然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讨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尝尝。”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始终搬到北门。
商鞅立即派人传出话来,赐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即时传了开去,一下子惊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混。”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颁布了出去。新法令奖惩明显,划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下以打仗立功为尺度。贵族没有战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食粮和布帛的,罢黜官差;但凡为了做交易和由于怠惰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当前,农业出产增添了,军事力气也强盛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破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