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锦囊妙计而驰名。他为子孙的盘算,也是合计得比拟长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地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明可恶,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忧的是:聪慧过早外露,轻易骄傲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盼望后辈有远大的幻想和志向。
怎么才干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前提: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正人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至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以为人要有才,就要耐劳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一心治学。生活太舒服了,也容易疏散精神,破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修养道德的重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保持本人的弘远抱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斟酌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兴许一时不胜利,“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必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大方,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寻求世俗的物资生涯跟情欲的影响,失去刚强的信念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贱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简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长进,其目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