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介绍

樊若水:和尚间谍和桥梁专家

2020-12-28 23:46:52

名人介绍

  樊若水:和尚间谍和桥梁专家

  和尚是假,间谍是真,而且超级。樊若水,谍战史上当有其地位。

  一直以来,绵延万里的长江在无私养育两岸人民的同时,也成为阻隔南北交通的一道天地鸿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大江南北的交通立即变得顺畅起来,让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有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欣喜。自那之后不到六十年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在长江上陆陆续续建起了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各色桥梁。可是,您知道吗,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设想在长江上搭建桥梁,并取得了成功。这位杰出的桥梁设计师就是接应北宋军队跨江作战的超级间谍樊若水。

  一

  北宋之前是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中原大地陆续出现了很多的割据政权。他们各自雄霸一方,互不买账,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挑起纷争。而黎民百姓则饱受战争之苦,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情势之下,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结束列国分治的局面,已经成为各国民众的迫切愿望。

  这个时候,雄才大略的赵匡胤适时出现。公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后,巧妙地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陆续剿灭各路割据诸侯,距离统一中原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相继灭掉南平、后蜀及南汉之后,赵匡胤将矛头直指南唐。这是一个实力相对强大的割据政权,赵匡胤早在担任后周将领时就领教过南唐军队的战斗力。为了早日拿下南唐,宋太祖一方面积极拉拢吴越作为联盟,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同时积极开展对南唐的间谍战,为发兵攻打南唐做好充分准备。

  就在这时,南唐落第举子樊若水(后更名为知古)自愿担当北宋的间谍,积极配合赵匡胤剿灭南唐的军事行动,给了北宋军队最强有力的支持。樊若水看到南唐朝政腐败,民生凋敝,深感痛心。所以,当他听说崛起于北方的宋太祖赵匡胤胸怀远大,志在统一,便产生了北归宋廷的想法。当他打定这个主意之后,南唐的寺庙里就多了一位身披袈裟的间谍,科举考场上则少了一位穷经皓首的书生。

  当时,南唐军队占据长江天险,北宋军队如果想跨过长江与之作战,难度很大。浩荡的长江水就是抵御宋军的一道天然防线,樊若水为此深感忧虑,每天都在思考着解决问题的途径。终于,他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想到了用竹筏、大船搭建浮桥的主意,试图以此帮助宋军顺利渡江,实现接应北宋军队南下征服南唐的目的。打定这个主意之后,樊若水一直设法寻找一个最好的架桥方案,以期作为见面礼呈送给宋太祖。樊若水颇懂兵法,也读过不少有关地理和水利的典籍,加上他长期生活在长江边,对长江渡口、圩堰、关卡、要塞等都了如指掌,故此才有了这种大胆的构想。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比较之后,樊若水选定采石江面作为架设浮桥的首选地点。

  二

  很显然,在那个年代,要想在广阔的江面上架设一座浮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除了复杂的技术要求之外,还要有充分的物质条件作为保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得出有关江面的准确宽度,然后才好有针对地准备架桥物资,并在岸边搭建浮桥的固定设施。

  这些工作耗时耗力,如果不能做好隐蔽工作,则非常容易暴露身份。故此,为了帮助宋军顺利搭建浮桥,完成好这次间谍活动,樊若水想到了落发为僧的主意。于是,经人介绍,樊若水来到位于采石的广济教寺当了和尚,从此之后便以僧人的身份作为掩护,开始详细收集考察采石江面的水文资料。

  清邃幽静的山林本是僧侣们打坐修行的场所。然而,当战争爆发,战火四处蔓延之时,这一方净土也很难再保持其幽静的本色。樊若水虽然身披袈裟,将木鱼敲得咚咚作响,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寺庙之外的隆隆炮声。

  由于有了袈裟作掩护,樊若水的间谍活动便利了很多。一有机会,他便来到牛渚矶边察看地形,并暗自绘下图纸,标上记号。为了搞到长江水面宽度的准确数字,他经常以垂钓为名,划着小船,带上长长的丝绳,进行反复的测量工作。他先是找到一个隐蔽的处所,然后便将丝绳拴在牛渚矶下的礁石上,然后牵着这根长长的丝绳划船到西岸,再根据丝绳的长度来计算长江的宽度。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笨办法。为了求得精确的数字,樊若水只得在采石江面不知疲惫地往返数月,反复进行测量。令人感叹的是,樊若水往返大江南北,一共进行了十余次测量,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很显然,他身上所披着的这件袈裟,为他进行间谍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为了给将要建造的浮桥做好固定,樊若水向广济教寺捐献了一大笔资金,然后建议寺庙用这笔资金在牛渚山临江处凿出一个个的石洞,洞中则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过往船只的平安。这无疑是一件令佛门弟子感到无比荣光的事情,所以很快便得到了寺庙的认可。数月之后,当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宣告完工之时,广济教寺众僧无不对樊若水刮目相看。没有谁能想到,他的这些设计其实是在为宋军日后的渡江做准备。

  三

  樊若水借助寺庙作为掩护,在采石一带暗中活动数月之久,在获取了采石江面详细的水文地理资料后,便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划船北上,求见宋太祖。见到赵匡胤之后,他献上了精心准备的“请造浮梁以济师”(《宋史·南唐李氏列传》)的计策,并呈上他亲手绘制的《横江图说》。一边听着樊若水的行动计划,一边慢慢打开图卷,宋太祖不禁龙颜大悦,当即决定采纳樊若水的建议,在采石江面架设一座浮桥,以保障大军渡江之用。

  樊若水不仅为赵匡胤献上架桥良策,而且亲自参与了架桥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樊若水的建议,宋廷先是命令工匠在长江荆湖一带水域打造黄黑龙船千艘,这些龙船都巨大无比,可作为架设浮梁桥墩之用。与此同时,宋廷又命人大批砍伐和采集巨竹,搓制大量的粗麻绳,扎制了数量庞大的竹筏。待这些物资准备完毕之后,宋军再将它们集结于江陵,随时准备顺江东下,送往采石江面,满足搭建浮桥之需。

  宋军原计划将这些龙船、竹筏直接运往采石,却遭到了部分人反对。他们认为,准备这些物资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和物力,如果稍有闪失,则损失巨大。更主要的是,由于采石临近南唐大军的主力防线,架桥的行动计划一旦受挫,想做任何补救措施都来不及。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宋军先在石牌口(今安徽怀宁县西临江处)试架一座浮桥,如果获得成功,则再将这些架桥物资原样移置采石江面。

  就这样,宋军截住由江陵驶来的黄黑龙船和竹筏,在樊若水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搭建浮桥。结果,这座浮桥非常顺利地架设成功。这给了宋军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后来,当曹彬率领大军攻占采石之后,浮桥的基础设施都顺江运送至采石。等这些物资到达之后,曹彬当即命令熟知采石水文地理的樊若水主持架桥工作。当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采石横江一带浪平滩浅,浮桥的架设十分顺利,竟然“三日而成,不差尺寸”。

  浮桥架成之后,曹彬迅即传令在长江西岸集结待命的潘美,“率步兵渡江,若履平地”。宋兵在曹彬与潘美的统一指挥下,由采石直扑金陵,终于在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攻下金陵台城,迫使南唐后主李煜投降。

  在这次渡江南下攻打南唐的过程中,身披袈裟的樊若水通过秘密的间谍活动,帮助宋军迅速地在采石江面上架起一座浮桥,宋军得以顺利渡过长江。樊若水为宋廷最终攻下南唐,实现统一大业立下了头功。

  作者:熊剑平

    

上一篇: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何被冤杀     

下一篇:诗人皇帝李煜:打造史上最牛逼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