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介绍

雍正皇帝简介

2020-12-28 23:46:52

名人介绍

公众号

  雍正皇帝简介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满族,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争夺皇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对部分兄弟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禩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雍正加强皇权

  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

  第二、设军机处。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军机处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体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亲王去世以后,军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为皇帝生病而面临停滞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秘书班子帮忙处理政务。所以,说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为了集中君权,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那种洗脑式固化的思维模式所出炉的一个假命题。当然或许,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处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确实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题本,基本上在京的题本奏上去以后,都在两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

  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

  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

  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

  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

  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

  雍正政事治理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加上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的大忌,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另有人与雍正得位传说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

  雍正皇帝虽说为了登上并巩固自己的帝位用了许多残忍的手段,但以治国而言他是一个出色的帝王,并使清朝的盛世能够从康熙一直衔接到乾隆时期。

  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

  中央体制:雍正一朝,整顿吏治,在中央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并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

  经济政策: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火耗归公”等制。

  民族政策: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原本的土司制度,改行“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及同化。此外,雍正亦宣称“朕以外国之君,主中国之事”,严防汉族士大夫阶层离心。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福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

  立储制度: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信仰喇嘛佛教:与达赖喇嘛交往密切;达赖喇嘛特颁大佛像赠雍正;现存放于北京雍和宫:达赖喇嘛也赞扬雍正已修为“佛爷”,雍正也著作学佛经籍数部。

  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在位期间每年唯有自己生日当天才会休息一天,其余每天都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他一生中在大臣的奏折中总共批阅超过千万字,过劳死的说法甚为可信。

  雍正整饬吏治

  顺治、康熙都重视吏治。雍正帝仍然重视。他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吐故纳新”。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胤禛还是皇子时,曾嘱托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替自己办些私事,被拒绝。胤禛即位后非但没有打击他,还赞扬说:“你担任郎官,拒绝皇子的要求,执法严格,我很高兴。”后来鄂尔泰青云直上。再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

  “姑息养奸”、“贪庸不肖”,因循贪婪的官员,雍正帝则坚决排斥。雍正初年,山西、湖南、浙江等省就革掉许多这样的官员。在湖南,州县官65人在一年之内就革除了30多人,个别省革除十分之九。清除败类对纯洁官吏队伍自然有很大作用。

  康熙末年财政严重亏空。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经查,户部亏空二百五十万两,江苏从康熙五十一年到雍正元年亏空八百一十万两。雍正元年起到九年,雍正帝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规定凡是亏空,三年补齐。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吏的贪污中饱。雍正帝勒令贪欠官员赔偿。康熙十子敦郡王允、内务府堂官李英贵家产被抄归公。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江西巡抚裴律因清查不力而被审问,查出他本身就有贪污,被参劾。对于贪官一律治罪。河道总督赵世显、过去经常给康熙帝写密折的苏州织造李煦等贪官都被抄了家。清查使财政好转,一年后就有了赢余,雍正末年存银增至6000余万两,同时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

  下面提到雍正帝制定的耗羡归公政策也有助于官吏的廉洁。

  雍正锐意改革

  雍正帝即位时已经45岁,思想成熟,对朝廷内政外交好坏方面的情况已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哪些需继承,哪些需变革也胸有成竹。在位13年间,他继续执行先王正确政策,发扬光大;以往积弊则坚决革除,支持创新。

  雍正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一、“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改革推广到了全国。

  二、“耗羡归公”

  耗羡是一种附加税。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认可这种做法,于是耗羡问题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补无着,其余分给官员。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三、改土归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四、废除贱籍

  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与一般人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为民户。他们的贱民籍除掉后,提高了社会地位。

  五、秘密立储

  雍正帝在皇位继承上有一项重大创新,那就是秘密立储。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八月宣布密建储位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

  六、设军机处

  另外还有废除腰斩,开放洋禁等等

  雍正发展农业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十二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军事成就

  雍正帝继续执行满洲的扩张政。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20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满清帝国版图。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雍正文化成就

  雍正帝执政期间,完成了始于康熙年间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此外续修《大清一统志》,于乾隆八年成书。续修的还有《大清会典》。

  雍正大兴文字狱

  满清的文字狱并非始于雍正,但在雍正执政时期。文网之密、文祸之重的确超过他的列祖列宗。在其临御的13年里查办的文字狱就有14起(其中处死案中人的案件有5起),数量甚至超过了其父康熙在位61年文祸的总和。

  比较重大的文字狱事件主要有:年羹尧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曾静、吕留良案,屈大均案,“清风不识字”案等。

  雍正勤政

  与康熙帝一样,雍正帝勤于政事。他宵衣旰食,夙夜忧勤,按照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办事。后人收集他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经过13年的励精图治,使满清帝国各方面在康熙时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康乾盛世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

  雍正朝年表大事记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

  实行摊丁入亩

  开始除贱为良

  八月,罗卜藏丹津起义

  重用田文镜,鄂尔泰,李卫

  秘密建储

  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

  开始耗羡归公制度

  镇压罗卜藏丹津起义

  颁发圣谕广训

  授农顶戴

  设八旗井田

  雍正帝禁矿

  雍正三年(1725年乙巳)

  诛杀年羹尧

  安辑棚民

  京畿营田

  雍正四年(1726年丙午)

  将允禩集团一网打尽,同年九月,允禩死于狱中

  整肃吏治清亏空

  开始改土归流政策

  推行保甲制

  推行耕田法

  设观风整俗使

  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

  五月幽禁隆科多

  清俄订布连斯奇条约

  推行宗族制

  设驻藏大臣

  雍正六年(1728年戊申)

  隆科多死去

  清俄签订恰克图条约

  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

  设军机房

  建立“廷寄”制度

  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

  怡亲王允祥病故,雍正帝恢复其名为“胤祥”

  雍正九年(1731年辛亥)

  设宣谕化导使

  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

  将军机房改名办理军机处

  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

  颁发《朱批谕旨》

  雍正十二年(1734年甲寅)

  古州苗变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乙卯)

  雍正帝暴死,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弘历即皇帝位(满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雍正帝第四子,公元1736——1795年在位。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八十九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

    

上一篇:曹操的谋士之二:荀彧     

下一篇:樊哙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