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来源:名人资料网 作者:名人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陕西省邠县/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家世 范仲淹先祖为唐朝宰相范履冰。 高祖:范隋,唐朝咸通中为处州丽水县丞,遇战乱不能回乡,因此定居于苏州。 曾祖:范梦龄,在钱氏吴越国任苏州粮料判官。生四子:范禹谟、范浩谟、范光谟、范赞时。 祖父:范赞时,出仕吴越,终秘书监。宋朝赠太师、唐国公。 父亲:范墉,初仕吴越,宋太平兴国三年。从钱俶归宋。终武宁军节度判官。宋朝赠太师、周国公。生三子:范仲温、范仲镃、范仲淹。 早年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生于河北真定府,隔年(990年)父亲范墉不幸逝世,母亲谢氏带着范仲淹将范墉灵柩安葬于苏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茔后,暂住附近的咒钵庵内,想要守灵三年。但因苏州范氏家族不接纳范仲淹母子,弃之不管,孤儿寡母,贫而无依。无奈之下,谢氏改嫁给了时任平江府(今苏州吴县)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人,范仲淹于是改姓名叫朱说(音月)。 四岁时,范仲淹随继父和母亲回到了长山县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在长山县读书。范仲淹成年后得知自己身世,遂辞别母亲,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读书,仲淹读书 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任官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的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此时迎回母亲赡养,并回到苏州要求重归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难,他坚持己见,声称只是恢复范姓,没有其他企图,方才被允许复姓范。 此后范仲淹相继出任集庆军(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盐仓监官。泰州任内,他与已故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李氏结成良缘,生三子名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他倡议修海堤,被调任兴化知县,与好友滕宗谅协力修筑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 范公堤 。堤成后不久,天圣四年(1026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因母丧回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宁陵县守丧三年。守孝期间,南京留守晏殊邀请他担任应天府学的教授。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丧期满。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被授予秘阁校理一职,成为皇帝的文学助理。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礼,下令将亲率百官至会庆殿为太后刘娥贺寿,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贺。范仲淹上书反对,以为有违君主之体,不合朝廷体制,并接连上书要求太后撤消垂帘听政,还政给天子。他两度上书皆被宰执压下,范仲淹乃自请出任地方,贬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 党争 宋仁宗亲政后,范仲淹被召回京师担任言官右司谏一职。郭皇后与仁宗争吵时,误伤仁宗之颈,仁宗大怒,决定下诏废后,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们出于道义,不同意下诏废后,而当时的首辅吕夷简为讨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与御史台官员孔道辅等人,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但仁宗拒绝接见,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准备向吕夷简进言,得到的却是被贬出京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的诏书。 一年多后,1034年8月时改任苏州知州,在苏州他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满于吕夷简任用私人,上书给仁宗一幅 百官图 ,指其次第曰: 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 加之论 建都洛阳 之事,范仲淹又与吕夷简发生激烈争执,吕夷简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为 朋党 ,北宋时期的 朋党之争 即由此始。最终吕夷简遭罢职,范仲淹也再次被贬知饶州、再贬润州,又贬知越州。 带兵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调到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在当地编造歌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以壮自己声势。范仲淹主张采取 屯田久守 方针,而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夏竦采纳了韩琦的主张,派韩琦和尹洙回京,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大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范仲淹受罚被贬。此后宋军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态度,严立赏罚公约。西夏防线逐渐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迫使西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 改革 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将西线的三名统帅 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范仲淹以枢密副使,取代王举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编造歌谣说: 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负。 同年九月与富弼、韩琦等人参与改革。提出了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 等十项改革建议,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是当时所谓 庆历之治 的推动者之一,历时仅一年。 庆历四年(1044年),因为遭到嫉恨朋党的夏竦等人的反对,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逐渐失去兴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请求外出巡察地方,庆历五年(1045年),仁宗下诏废弃庆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军政要职,范仲淹被外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 逝世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从青州调任颍州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被追赠为兵部尚书,谥号 文正 。仁宗亲书篆额 褒贤之碑 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同年12月安葬于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有四子:长子范纯佑、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 文学成就 《宋史 范仲淹传》云: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严先生祠堂记》及《岳阳楼记》等,后者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 穷塞外之词 。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尧臣的《灵鸟赋》中强调的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更是彰显了古代士大夫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即所谓 知识分子的良知 不同今日)。 团结族人 为了团结亲属和族人,范仲淹出资为家乡苏州的族人设立义庄。义庄供给义米,救济贫穷族人,并为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期待他们出仕后回馈同族。若族人任官,则停止供给义米。受范仲淹影响,其好友李师中也买田数千亩,设立义庄周济宗族中的穷人。范氏义庄的出现,象征中国宗族组织的诞生,影响深远。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间,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设立范氏义庄(在今苏州范庄前景范中学),用以资助范氏族人。 作品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9北宋有刻本《范文正公文集》,南宋时有乾道刻递修本、范氏家塾岁寒堂刻本,皆二十卷。 诗歌 《江上渔者》《鹤联句》《登表海楼》《河朔吟》《游庐山》《春日游湖》《新定感兴五首》《酬和黄太博》《绛州园池》《送魏介之江西提点》《归雁》《登表海楼》《过馀杭白塔寺》《访陕郊魏疏处士》《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和葛闳寺丞接花歌》《怀庆朔堂》《春日游湖》《祠风师酬提刑赵学士见贻》《古鉴》《过太清宫》《送石曼卿》《阅古堂诗》《赠张先生》《上汉谣》《野色》《河朔吟》《纪送太傅相公归阙》《石子涧二首》《答梅圣俞灵乌赋》 词 《苏幕遮 怀旧》《渔家傲 秋思》《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御街行 秋日怀旧》《定风波 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散文 《岳阳楼记》《与唐处士书》《答手诏条陈十事》《与韩琦书》《灵乌赋》《上执政书》《严先生祠堂记》《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 史料记载 史书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7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三十八 卷五十二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 卷一百七十二 碑铭 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 欧阳修《范公神道碑》 传记 楼钥《范文正公年谱》 范成大《范仲淹传略》 张唐英《范仲淹传》 曾巩《隆平集 卷八 范仲淹传》 王称《东都事略 范仲淹传》 轶事典故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9,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98-19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 1038-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羌人称范仲淹为 龙图老子 ;夏人称其为 小范老子 ,认为 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0)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 盗寇 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 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 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 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 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1,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 琴何为是 ,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 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 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 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 范纯仁回答说: 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 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 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 王佐之才也 ,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 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 ,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性情中人 历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 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2中有一位小歌妓( 小鬟 ),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 。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2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 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2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三光风范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 光 (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 极光 ,第二次称为 愈光 ,第三次称为 尤光 。 评价 《宋史》: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欧阳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苏辙: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 王十朋:堂堂范公,人中之龙。正色立朝,奸邪不容。材兼文武,永履仁义。 楼钥:文正公奋身孤藐,未尝赖宗人毫发之力。既达,则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 孙应时: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非文正公新意欤?盖公平生所立不待称赞,此其一事已足为百世师矣。 朱熹:①范文正杰出之才。②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 吕中: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罗大经: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 元好问: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 王恽:堂堂范公,三代之佐。致君泽民,尽夫在我 笃信力行,曾不易虑,受知裕陵,千载一遇。 张起岩:有际天人之学,斯可以服天下之望,有扩宇宙之量,斯可以成天下之务,有坚金石之操,斯可以任天下之重。隆然晔然震耀于世道者,则范文正公其人也。 徐琰:致君之志,动物之诚,放诸四海而准,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是岂区区富贵利达,以炫耀于须臾者,可同日而语哉?。 方孝孺:古之至人,忘己徇民 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马中锡:夫范公一代奇才也 宜其见诸事为者,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毕瑜:先天下忧,后天下乐,出则泽被生民,入则风生台阁,侃侃封章,天子动容,凛凛甲兵,西贼胆落。呜呼!休哉,千百世之下,闻公之风,诚足以廉顽而敦薄。 归有光:韩、富二公,与范希文、欧阳永叔,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 王夫之:(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 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钱君倚: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 全祖望: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仲鹤庆: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智勇敌洪涛,胼胝生赤子,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杨昌济: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纪昀: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古之所谓大儒者,有体有用,不过如此。 陈去病:独范文正以矫厉特异之才 盖惟心无所偏私,用能绝人之贪,而宇宙亦以清宁。 张寿镛:道学气节则文正范公为之魁。 蔡东藩:若夫韩琦、范仲淹二人,亦不过一文治才耳。主战主守,彼此异议,主战者有好水川之败,虽咎由任福之违制,然所任非人,琦究不得辞责。主守者遭元昊之谩侮,微杜衍,仲淹几不免杀身。史虽称韩、范善防,然卒无以制元昊,使之帖然归命,非皆武略不足之明证耶? 毛泽东:①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9②(范仲淹词)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如果您觉得名人资料网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这篇文章很好,请告诉您的好友,一起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