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奇妙的,它既包含历史、文化、习俗等理性方面的因素,又有着错觉、歧想等方面的因素,就像一个关于历史和现实的万花筒。
诗歌无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它,我的生活会失去一大乐趣。
每一个称得上诗歌流派的组织里都应有几个突出的个人,如果没有,那么这个诗歌流派也是没有意义的,存之不远的。
从文明进程来说,文学(诗歌)又是不可或缺的。正是文学、哲学等“无用之学”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等“有用之学”的发展,它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
我可能是汉语诗歌中第一个将错觉视为重要的审美概念的诗人,我将错觉看作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
朋友的褒扬使我感到的是温暖,但并不能使我的骄傲增加一分。
我们总是带着冷静、怀疑、不解的眼光来打量周围的世界,不愿或者说懒得去‘解’(解读、理解、理会)世界及其意义。
“与诗人保持距离”是指在写作上与他们拉开距离,并不是指人际交往。对于写作者,这种自觉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作品的成熟、优秀、伟大。
诗歌需要读者,但读者也必须接受诗歌的甄别。所谓“大众”的说法是笼统的。如果有“大众”,则这个“大众”必是诗歌及一切艺术的诋毁者,看看对国人读书的调查我们就知道,13亿人有多少人常年不读一本书?
为什么我们的写作要听命于那些规则和模式,将他人的认知和经验窃取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这样的写作侮辱了这个世界。
中国诗歌界,100个诗歌作者中,有60个人在“面朝大海”,朗诵徐志摩和海子杂交的抒情诗,30个人在不假思索地口吐口语诗,8个人在有板有眼地“叙事”,剩下两个人,一个将纸笔扔了,不愿再提诗歌,一个在考虑今后该干什么。
任何时代都是平庸的,只不过平庸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先锋”是创新的同义词,它是每一个写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先锋”不是好诗的标准,也不是差诗的借口。
走在路上,突然想吃煎饼。跑遍了大街小巷,找煎饼。没有找到。我给朋友发短信:“我想吃煎饼。”朋友回复:“干吗告诉我这个?干吗非吃它不可?”“我想证明:我还在这个世界上,有朋友,有悲伤,还会装傻,爱惜自己,不那么虚无飘渺。”
不管怎么说,宇宙是收缩的。这一点,无论对谁都一样。如果你用电吹风去吹一个老妇人的脸,你会发现,她的脸呈波浪状——不过那是蓝藻淤积的内陆湖里的波浪。你再去吹一吹一个年轻女孩的脸,你会发现,那才是大海。
不受香气影响的体形/弄得西红柿很不安、很红/它那么软,不能碰/在地里,生出根,像忧郁/像性骚扰。不能不忘掉/昨天体形的变化和今天的绝望。
动物园里跑了一只豹子/许多人在找它/他们跑到我的屋子里/翻箱倒柜/他们说我藏了它/我说:我只是一名医生/我怕动物/他们说:正是因为你是医生/你怕动物。
周围一切都是红的/他觉得这样挺好/下一秒钟/肯定也是红的/红色变成紫色,吵死了/紫色变成黑色,你瞎操心。
我一生都在反对一个水泡/独裁者,阉人,音乐家/良医,情侣/鲜花贩子/我一生都在反对/水泡冒出水面。
仙人掌开花,开出的是骨头。对于他,房间太大,写作是一件,露骨的事。水管漏水一星期。蜘蛛悬浮一夜。被子单薄,冷得需要,不停地说话。需要一块口头上的抹布,和一串无所不能的省略号。接受两个房间,并在一起的现实。
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你在干什么/我在守卫疯人院/我写诗,拔草,焚尸/数星星,化装,流泪。
钟敲十二下,当,当/我在蚊帐里捕捉一只苍蝇/我不用双手/过程简单极了/我用理解和一声咒骂/我说:苍蝇,我说:血/我说:十二点三十分我取消你/然后我像一滴药水/滴进睡眠/钟敲十三下,当/苍蝇的嗡鸣:一对大耳环/仍在我的耳朵上晃来荡去。
孤独时我不喜欢使用语言。一头熊和一只鹦鹉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朝一头翘起。很多东西。没办法称量,我是熊你们是鹦鹉。我是这头熊我不使用,你们的语言。
如果您喜欢《余怒的名言》记得分享给更多好友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