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中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值,然后这些经验会被整理,打磨,成型,以某种方式存储,方便调用。这跟人类的进化过程几乎是一样的,譬如我们在古人类博物馆中看到的,某一块石头锋利一些,被收藏起来,专门用来切割,某一块石头细长尖锐被用来缝制衣服。这是我们遥远的记忆——经验会让我们活的更好。
每一个行走职场的人,都得有两把刷子,姑且称之为“经验”。
农耕时代、手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时代在变迁,但是我们还在承载着遥远的记忆。只不过存储经验的方式变了而已,有了磁带、有了光盘、有了硬盘、有了云盘,我们学会了加密、学会了备份,似乎经验被更安全的保存了。可是状况还会百出:硬盘坏了、云盘关了、加密忘了、备份丢了,这些真的让我们很惶恐,没有这些好像世界都开始变的不安全了,我不知道如何应对了。
事实上,能够称之为经验的不是那块石头,而是找到那块石头的思维。
长久以来我们有意识留存的经验主要是知识和技能,每一个表哥表姐的称呼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系列知识经验的代表:当我把某一项工作完成后,我会形成一系列的工具表单,之后再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就可以作为参考了,也可以作为一种经验在人际之间传递。我一度迷恋上了这种方式,以各种形式开始了“经验萃取”,打磨了很多“工具”,以为世界就将因此“花开曼妙、无限美好了”,我想对世界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希望能够“一劳永逸”,但是现实很快就告诉我:“别做梦了!”
我发现同样的工具有的人就能用的很好,有的人就完全不会用,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用;同样的工具,在这个项目中用好,在另外一个项目中就不好用;同样的工具在这家能用,在另一家就不行了。这一切都指向了另一个方向:经验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形成经验的思维和获取经验的心路。
我们都希望经验能够被保存,我们也都知道经验是有价值的。让经验发挥价值最好的方式是“被使用”,其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使用”,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造工具的“人”。
所以我们在经验复制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一项工作,有的人做起来毫不费力,动作连贯、浑然天成,我们让他分享经验,他也非常真诚的分享了,可是别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人跟人的天生差异,此之四两,彼之千斤。
在经验复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复制技法、功法还要复制心法。师父愿教徒弟爱学,心心相印才能完成复制。在经验复制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教学相长,在别人的丝丝入扣的提问中,我们能够更好的看清自己的是怎么做到的,而好的提问者更是寻根探究,借由这样的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教者、学者都照见了自己的本心,这才是所谓的心心相印,生生不息。一问一答之间,每一句话都不是对别人说的,都是对自己说的。人才培养,是每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