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死亡会随着意外发生,不知道哪一天就降临了,真希望人们可以慢慢老去,走到人生尽头,小编整理了一篇年轻人听到同龄人的死讯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供大家欣赏!
人近三十,听到同龄人离世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对死亡的焦虑。你呢?
我出生于一个保守严肃的家庭,“死”这个字是不可以出现在台面上的,包括“打死你”“恨死你”“讨厌死你”等。因为,提“死”是不吉利的。童年时期,外出野玩,我学了一些不吉利的话。一向温柔的母亲拿针戳我嘴唇的疼痛,让我很久的时间都不敢碰这个不吉利的字。
后来一次遇到这个字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初中的QQ群突然炸了。整个群一晚上都在讨论“同班同学XXX凌晨网吧出来,过马路被车撞了,死了”,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听到同龄人的死讯。作为一个深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熏陶和严格执行学校校纪校规的传统好学生,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为什么要去网吧。在那时的我看来,死是一件可以避免的事情。如果那天他不去网吧,或者不是凌晨出来,又或者不过那条马路。
但“如果”是一个很梦幻的词,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达思想和心理上实现满足,但是却无法改变当下已存在的事实。所有关于“如果”的假设,只不过都是对于结果的难以置信。另一方面我的不敢相信是觉得,死是一件离那时的我很远的事情,满脑子装着学习的人,不敢想象,如果人死了就不用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和令人焦躁的高考这件事。
成年之后,再一次听到同龄人的死讯。我开始意识到,死作为随时发生的一种意外,它就这么来了。它来了,人就走了。
事情发生在我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一名导演专业的独居留学生,过劳死于寝室,死亡三天后才被发现。被发现的时候,他已经爬到了门口,但是最终都没能开门求救。这不禁让我联想起日本关于“无缘死”的纪录片,一个人在“血缘、地缘、社缘”微弱的情况下,死比以往来得更轻易。那一刻,我是恐慌的,意识到这件事原来离我这么近。自此之后,我养成了每天发朋友圈的习惯,以向我的朋友和亲人显示:我还活着。
最近几年频繁听到同龄人的死讯,都是在新闻上,某新锐摄影师跳楼而亡、某歌手抑郁自杀、某青年作家意外离世。当死亡无可避免且终会来临的时候,人最大主观能动的抵抗措施是在死亡降临之前,结束自己。当我开始了解到,对一些人来说,对活着的焦虑程度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我突然对死这个字也减少了疏离感,也敢抬眼直视。
活着是一种选择,死亡也是。活着的时候,日子拐进了一条死胡同,想继续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我尊重将死亡作为出路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们个人所历经的痛苦和折磨是除他们之外的所有人都无法抵达的孤岛。但是,我并不认可。在俗气地我看来,只要有炸鸡吃,我就想多留世界一天。直到有一天,我被永久性地没收这个特权。
如果可以,真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慢慢老去,走到人生尽头时,只把人间当成一场梦。如果没有如果,那就只能每天感恩: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