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孩子的“起跑线 ”在哪里?_人生感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人生感悟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任何的一方面都很出色,所以就会给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孩子的起跑线在哪呢?一起去看看吧。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印度电影居然成了质量保证的代名词。这不清明节假期,《起跑线》来了,一如既往的题材大胆,剑指阶级固化下的教育现状;一如既往的引人入胜,再俗套的情节也能全程无尿点;一如既往的发人深省,笑过哭过还有正能量。

《起跑线》讲述了一对有钱的父母拉吉和米塔,为了不让女儿皮娅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办法让她上国内最好的私立幼儿园,上演了了买学区房、上培训班、砸钱贿赂、装穷人骗名额等经典好戏。最后迷茫的父亲在见识了教育环境的丑恶与人性善良的关辉后,找回了自己,做出了一个难以置信的选择:把皮娅送进自己资助的公立幼儿园。

看完这部电影,很难说,让人心情不沉重。说的是印度的事,但是和中国实在太像了。男主角的选择只是导演的一个良好愿景而已,教育公平的问题太大了,不是一对父母简单作出选择就能改变的;但一味的批评也没有用,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该做的事情上。

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在公立学校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可怜的家伙,她会害怕和别人沟通,如果别人说英语,她就会惶恐,她会孤独和沮丧,然后她会吸毒……”电影里的母亲米塔,总会把她女儿的未来想得很糟。表现形式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的确体现了我们现实中许多父母的焦虑。他们把孩子上好学校当做了最重要的事,却没有追根究底的去问自己:上好的学校到底是为什么?孩子上了好学校是否就万事大吉了?

首先我表明立场:如果我有条件,我也会让孩子上好学校,但我不会让这件事主导我的生活,左右我的价值观和判断。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担忧那是无止境的,读书、找工作、买房、结婚生子……而因此引发的不合理情绪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能都不知道:我们做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缓解我们自己的焦虑。当看到别人家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费尽心思,我们开始想象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了。怎么办,那就随大流呗,别人怎么做,我也这么做!而忘记了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孩子想要什么。

当看到领居家的小孩在放假的日子里嘟着嘴巴去上各种培训班的时候,我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轻松快乐。我父母对我管的很宽,也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的能力培养,但我始终感激另一面就是自己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孰轻孰重,很难说的清楚!

我遇到过很多父母,当讨论到这一块内容,他们总嘲笑我的幼稚和天真:“你把社会想的太简单了,我的孩子现在不知道,以后会知道,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好。”但是……

以后什么样你知道吗?

1956年美国教育法案是这么定义教育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

为什么说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呢,因为我们对孩子所有的教育投入,都要等他20年以后开始工作了才能够体现它的成果,是好是坏,是强是弱,逐步显现。所以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那么请问哪一个父母敢说自己所做的选择一定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好呢,未来什么样子,您看得到吗,或者说你思考过吗?

既然只有等到未来,才能验证我们的教育是好的还是坏的,那么一方面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焦虑与执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度自信。如果为了孩子上好学校,把许多事情都做的变形了,让家庭经济和孩子学习都不堪重负,那这又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多少深远的影响呢?未来的路那么长,你以为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很可能是别人赢在了终点站。

古典老师说过在未来要注意教育的三个趋势:一是除了理性能力还要培养好感性能力;二是适应比规划重要;三是要培养幸福的能力。而我看到现在的小孩子好多都不幸福,做着许多不喜欢做的事情。

由于未来是那么的不可预测,所以本文观点讲的可能都是错的,甚至是酸葡萄心理导致的自我安慰,大家自己取舍。

说了那么多似是而非的废话,那我们还有没有第三选择呢?有!按照史蒂芬柯维的观点:我们应该做自己影响圈内的事情,而不是在关注圈焦虑或勉强。社会教育环境和孩子发展的不确定性,都属于我们的关注圈,属于关心但是影响不了的范围。

站在影响圈内做在当下

做影响圈内的事情就是:改变我可以改变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在当下,做你能做的事,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后,我们的影响圈也会扩大,向关注圈延伸。

做能做的事

20年前,我父亲费了不少心思把我送进一所私立初中,结果在那里遇到了师德很差的班主任。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有些事并不是我们能左右的,甚至很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如果把孩子的未来押在了上好学校,那无异于一场赌博。

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与其向外追求安全感,不如好好学习怎么做一个好父母吧。

做好父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很多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就够了,却不知他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有一次在火车上,我前排的母亲声色俱厉的反复数落她女儿足足有一站路,就因为孩子没有按时做作业。

其实孩子们是很无助的。想象一下开车那么简单的事情,都需要考个驾驶证。而教育孩子这么复杂的工程,我们很多父母却无证上岗了。

再说孩子的关键期也就那么几年,他能在我们身边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年,我们何不把我们对外追求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多花在对他们的陪伴上呢?《最强大脑》里的“水哥”王昱衍,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经常带着上小学的女儿翘课游历祖国河山,而他女儿成绩也从来没有落下过。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水哥”因为自己的优秀而自信,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从而不再押宝到学校和老师。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先试着做一个优秀的人呢?

电影里拉吉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用了很多违背原则的手段,用金钱贿赂他人、用虚情假意笼络富人、用谎言欺骗善良的穷哥们等等。直到影片结束,米塔开始支持拉吉的决定,说了一句话:可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公和好爸爸……而我希望孩子活成你的样子。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总之,家庭和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而做在当下就是把重心放在向内寻找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做一个优秀的好人,而不是焦虑的向外寻找依托!

    

上一篇:少有爱而不得的绝世好男人,多的     

下一篇:别再假装无所谓,骗得了自己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