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我们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有时候关心会适得其反,小编整理了一篇父母的关心就像雪将孩子深埋于底供大家欣赏!
对这本书的作者不算了解,只知这本书是她历时六年写出的处女作。该书横空出世便席卷各大榜单,成为全球热门畅销书,外界的好评更是居高不下。
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为何会博得如此之高的赞扬?其实,相比于该书惊艳四方的成就,它里面所涉及的故事,可谓如尘埃般渺小,因为全文只是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然而,正是在这种平静如水的生活里,作者以极其细致而敏锐的洞见,将生活层层分解,力图最大程度地还原花季女孩死亡背后的秘密。
这个看似普通的现象背后,是涉及种族、性别、家庭伦理和人生选择等诸多严肃主题。作者用沉稳而细致的文笔,以精准而克制的用词,将这种严肃的主题,以近乎扣人心弦的节奏推进,迫使我们越陷越深,急切地想知道最后的真相。
为了一开始便抓住读者兴趣,作者以极为巧妙的方式落笔,在故事的开头,直接抛出悬念: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于是我们阅读的后半程,仍将不断地思索这个问题,而且随着迷雾渐散,这种渴求真相的情绪将越发高涨。
其实这里的不知道属于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在生活中,他们并未发觉异常,没人注意到莉迪亚已经死亡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是在意识上,他们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莉迪亚要选择自杀。
关于她自杀的原因,也许正如书封上所写那样: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来自贫苦的家庭,他一辈子的梦想便是融入主流社会,不再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而她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幼时便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嫁给哈佛男人,于是她拼了命地努力,想要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上与众不同,实现自我价值。
他们各怀心事,企图通过婚姻填补一些遗憾或者实现某些理想。却不曾想,最终渴望获取的东西没得到,反而害死自己的女儿。
莉迪亚的父亲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社交圈,为此即便是不想笑,也要逼着自己笑,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消除他人对她的歧视、谩骂和侮辱。
而她的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能够在医学道路上坚持下去,成为一名令人尊重的女性,而不是和她以及她的母亲那样,一辈子守着男人,厨房和遗憾。
可以说正是这两种沉重的期望,一直压着莉迪亚,几乎使她无法呼吸。在这极端的环境下,她也曾想过反抗。她将父亲送的项链丢到床底,因为那项链象征着枷锁,只会锁住她的自由,逼迫她一次次地妥协。此外,她企图与校内公认的混混交往,想借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然而,藏在床底的项链却被妹妹找出,而混混却喜欢自己的哥哥,感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针对自己,她彻底崩溃了。
她已然不指望父母会有所改观,他们总是以关心的名义,对她产生各种误解。以为她默不作声就是乖巧听话,以为她对着电话忙音自言自语就是有很多朋友,以为她考试没考好就是因为不努力……
她无法面对这样的生活,加之最了解这个家庭以及最关心自己的哥哥也即将离家去读大学,这近乎成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湖边,她乘上小船晃晃悠悠来到湖中央,从湖底传来的恐惧紧紧裹挟着她,对于自由和理解的渴望迫使她迈出了那一步,最后浸没在黑夜里,静静地感受生命的凋亡。
无疑,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但往往只有悲剧才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在这个故事里,父母单方面地对她寄予厚望,都想从她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理想,却忽视了孩子真正渴望的东西,等到真正后知后觉时,才发现所谓的厚望,不过是以关心为借口的精神威胁。
父母给的关心就像雪,一不注意,就将孩子深埋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