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短暂的一生中将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写成了令人称赞的作品,小编整理了一篇王小波:我一生的黄金时代供大家欣赏!
01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写过一首抒情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97年4月11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远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李银河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年10月的机场一别,竟然会是她和爱人王小波的永别。
凌晨时分北京郊外的一个小写作间里,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时代三部曲》的编辑钟洁玲后来写道:
“据说,他被人发现的时候,他头抵着墙壁,墙上有牙齿刮过的痕迹,地上有墙灰,他是挣扎了一段时间,再孤独地离去的。”
至此,一个有趣的灵魂在尘世间烟消云散,一个天才的作家让中国文坛留下无限遗憾。
就像上个月霍金和李敖去世时,很多人都是先去了解他们的生前贡献,然后才开始在网上发起对他们的悼念。
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总是后知后觉的。
在媒体不发达的1997年,王小波的离世不足以让当时人为之颤动。
很大程度上,当人们开始熟知王小波,开始读王小波的作品,开始怀念他的风趣幽默时,早已经是21世纪的事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无论是生前没有发表什么作品的卡夫卡,还是被人认为是疯子的梵高,总能从满是黄沙的队伍中淘出,露出原本属于他们的黄金本色。
王小波去世后,华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时代三部曲》。
不同于此前《黄金时代》单行本出版时的历经波折和销量冷清,《时代三部曲》一时洛阳纸贵。
编辑钟洁玲回忆,在2001年底合约到期前,《时代三部曲》加印约十多次,印数约20万册,盗版更是难以统计。
这个生前因为没有被主流文学圈和读者所接纳的作家,身后声名鹊起。
02
王小波是一个被后世人所公认的天才,关于这一点,高晓松就有谈到过。
高晓松说:
“说他,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每当看到伟大的作品,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大部分音乐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电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觉到差距有多大;唯独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完全没办法拿自己去做比较。
很多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从翻译作品中还是能感觉到卡夫卡头脑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能够受到这样评价的人生前一定是充满传奇色彩吧?实际上,王小波的一生并没有被人神话了的传奇故事,他只是走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正在走的大路时,突然发现了一条他更喜欢的小道。
他既上山下乡做过知青,也当过民办老师和工人。
高考恢复后,初中没毕业的他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紧接着又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读了研究生,然后回国执教北大、人大6年时间。
王小波的前半生是那个时代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缩影。
可王小波是王小波呀,如果他遵循着最初的学者路线,他可能会是一个出色的大学老师,但不会再有那个后来受到万千读者喜爱的王小波。
如果他的前半生是世俗上的成功,那他后面的选择就是精神上的图腾。
1992年9月,王小波正式辞去教职,开始做起了自由撰稿人。
在他生命最后的五年时光里,他变成了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鸟。
王小波选择的这一切,可能就是因为他“遇到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吧: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03
现在的读者都已经知道,王小波的作品除了思想深刻,语言幽默外,他本人还是一个很浪漫的人。
可是在他没有出名前,他的浪漫只有妻子李银河一个人知道。
当时李银河大学毕业,王小波初中没毕业;李银河在报社当编辑,王小波在一个全都是大妈和残疾人的街道工厂当工人;李银河的父母已经“平反”恢复工作,王小波的父亲还没平反;李银河当时已经因为发表了文章小有名气,而王小波还没发表过任何东西,默默无闻。
如果按照现在的爱情故事,白富美是一定要嫁给高富帅的。
一个相貌丑陋没有钱的初中毕业生追求一个大学毕在报社工作的年轻姑娘,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就是这般纯粹。
1977年,已经是报社编辑的李银河看到了王小波的手抄本小说《绿毛水怪》,她被王小波的文字所深深吸引。
李银河说:
“严格来说,《绿毛水怪》这本手抄本小说是我和小波的媒人。小说中显现出来一个美好的灵魂,对我的灵魂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记得我当时心中暗想:这是一个和我心灵相通的人,我和这个人之间早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
在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得开头,他写道:
“你好哇李银河,我发誓,你不回来我再也不给你写信了。”
可是第二天,李银河又收到王小波的信,他在开头写道:
“李银河,你好!我自食其言,又来给你写信。”
这就是王小波,一个恋爱中的赤子模样。
小波送给李银河的定情礼物:一张他自己最喜欢的小时候的照片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他写道:
“我喜欢你的热情,你可以温暖我。我很讨厌自己不温不凉的思虑过度,也许我是个坏人,不过我只要你吻我一下就会变好呢。”
纯真、坦率、真诚,王小波用他的文字承载着那个有趣的灵魂,赢得了李银河的芳心。
李银河说:
“ 我起初怀疑,一对不美的人的恋爱能是美的吗?后来的事证明,两颗相爱的心在一起可以是美的。”
04
王小波最受人推崇的地方,除了他行文字里行间的幽默,更是文字背后那颗思想独立的大脑。
他在上学期间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本书对他影响深刻,他在后来写下那段著名的话: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王小波在这台电脑前写下了他的世界
他是一个活得明白的人,在《黄金时代.》里,他写出生活艰辛的本质: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从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身上,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直叙自己的想法: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他乐观豁达,总是能从苦闷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找慰藉:
“我十七岁时在插队,晚上走到野外去,看到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动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那一瞬间我很幸福,这说明我可以做个诗人,照我看来凡是能在这个无休无止的烦恼、仇恨、互相监视的尘世之上感到片刻欢欣的人。都可以算是个诗人。”
他始终追求有趣的生活态度,追求简单质朴的人生目标:
“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
“这世界上漂亮的脸蛋有很多,有趣的灵魂却很少。”
如王小波这般长得丑还有趣的人,少之又少。
05
王小波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可我们依然怀念他;王小波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精神,我们依然需要他。
虽然他的书早已经印刷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他的读者群不断扩大,从70后延伸到了00后,虽然有无数曾经像他一样热血的年轻人把他当做偶像,可王小波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对生活得感悟,在当下娱乐至死的年代,早已经渐行渐远。
年轻时的王小波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完整世界,年轻时的我们呢?房?车?还是生活?
回答不置可否,但至少王小波是幸运的,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把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写成了令人称赞的作品,也把那个21岁的生猛的自己永远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一个人能在身后得到这么多的赞誉,是件荣耀的事情。
21岁的王小波,永远年轻;年轻的我们,面对生活,也要像小波一样生猛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