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写者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不知道别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作者用读者身份来审视自己写者身份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看完之后也能有所感悟。
1、为读者节省时间?
这个时代最宝贵的是时间,最值得感激的就是别人愿意为你花时间。在阅读的时候心存感激,因为先行者愿意花时间提携后来者,实为走一段捷径结一段善缘;很多作者也是心存感激的,文章结尾的“感谢阅读”绝不是客气话,是真情实感,说或不说都已经做了。
作者做了什么?其实也很简单,只不过是排版为读者划分大段,主旨句字体加粗,关键词高亮,文末哪怕只是重复之前的内容也会分点总结。往往越简单的事大部分人越做不到,总是追求复杂和各种取巧。也好,越多人做不到你做到就是王道。
做到是因为有为读者节省时间的认知,彼此都心存感激。
? 2、先得让我想点进去?
作为一位自己二两本事还“挑”人家千斤担子的读者,我看一本书先看目录,看公众号文章先看题目和摘要。如果这些优先选项没有被我画上√,我就不会再有跟这位作者深度交流的兴趣。
√的标准是什么?
目录――能让读者马上能在头脑终展开一个层次分明能收放自如的思维导图的目录给满分,一个看不懂的目录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一本看不懂的书,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因为我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都无法企及作者的高度,通过书本跨越时间空间的沟通只能是久坐书桌前快要瞌睡的静默。
文章标题和摘要――写作者还是乖一点的好,别投机倒把非要弄个爆款标题博人眼球、蹭热度出风头,作为一位有实质性需求的读者真的是看着就饱了,好好的写手非让自己沦为标题党,那你的读者也就是那些吃瓜群众。写作健康的演化应该是发展到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互动,双向输出,建立一种信任。这是一桩长期买卖,而不是看作者摆出一副江湖小贩的姿态,扯着嗓子喊来一波人凑个热闹,实在有失文人墨客之雅态。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不少文章的摘要就像雾里飞花让人一头雾水。摘要的目的还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尽快能筛选到他想要的信息,提高输入效率,这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
像我这样的读者摘要只给我一个明确的观点就好,说具有哲思耐人寻味的俏皮话更可见作者的幽默和智慧,漂亮的第一印象让我秒秒钟路转粉有木有~
能把话说的言简意赅是真不容易,鸡汤文的作者也要承担一句话让我一票否决他的风险。
3、发问制造“爽点”?
读书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向自己发问,避免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而发问的好处不仅在于此,还让阅读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变成了主动地搜寻信息,被动接受和主动行动的天壤之别,对比一下在中小学大满贯的封闭式课堂里克服人性弱点的阻力和玩游戏通关时角逐胜利的内在源动力你就知道了。
当作者在文章转折的节点或论述重点处提出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带动我探寻真知的内在源动力,共情共理地分担读者被动接受灌输时的不适,疏解思虑的滞塞之处。
对于求知欲强的人来说,作者发问后,想不到答案就是“不爽”,而作者随后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就是满足读者的“爽点”。优秀的作者应该是一位不仅能戳中读者“痛点”,更能制造“爽点”的产品人。
你值得美好的点缀
? 4 、谦虚?
第一次感受到谦虚的力量,确切说是感受到真正有实力而内心强大的力量,是在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的文章中看到那句话:请你相信,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作为一个读者,我之前所看到的所有作者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仿佛是一辆一辆的直通车,目的就是在我抵达终点,终点就是作者立的flag。作者字里行间所展现的智慧仿佛都是在拍着胸脯告诉我:请相信我!所以初见这句话,你应该可以理解我惊为天人语的心情。
“我所说的”无非就是作者的观点看法意见结论等,“都是错的”有点“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神话”的味道,这就是在提醒读者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思辨批判的能力。
作者的这份谦虚我把它叫做“慈父胸怀”,我并不是坐在他三尺讲台之下的受教者,我是他殷切盼望长大独立的孩子,他所说的一切不是我人生终点的flag,而是成为我人生某一阶段脚下所走过的路,他引路、指路,告诫我不迷路,但从不会让我知道我人生的终点。只要我不迷信有独立思考、批判创造的能力,我就能走得比终点更远。
斯矣,言有尽而意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