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晚熟时代已然来临,只希望我们能保持初心不变_人生感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人生感悟

公众号

现在的这个时代,我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想要逃避现实,远离人间的是是非非,但是只希望我们依然保持初心不变,一起随小编来看这篇文章吧。

你是如何理解“成熟”这个概念的?

百度词条中对“成熟”进行了这样的解释:

人的思想观念由幼稚向更高一级转变,对事物的看法变得更加理智,而在转变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包括周围人对其产生的影响。

在我看来,成熟分为两种:

一种是看透了现实生活后的老练,这份老练中多是由外在环境所迫。在世故与外在压力中妥协和无奈的转变,而转变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

而另外一种成熟则是人内心的一种圆满,是一种自我需求的认可,也是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

然而现在社会,无论是被现实所迫被逼成熟

还是自我价值的成功认可,都已经变成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困难的事情。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以及信息的高速流动,都让人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

当长大要被赋予太多的责任和义务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长大。

“恐婚”、“房奴”、“啃老族”“妈宝男”等各类现象的出现,无一不在证明着人们心理的不成熟。

“晚熟时代”在人们的恐慌和无助中到来!

晚熟时代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默默吞噬着年轻人追求上进的心。

面对普遍存在的心理晚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父母又应该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

台湾心理治疗界的“总舵主”王浩威就针对现下这个焦虑而又充满迷茫的社会进行了分析。在自己多年的工作中,不断观察,用心感悟写下了《晚熟时代》一书。

王浩威除了是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曾担任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外,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

出版过诗集《献给雨季的歌》,散文《与自己和好》及“王浩威·清春门诊系列《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生命的12堂情绪课》”等书,一经出版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也一度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畅销书。

《晚熟时代》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大家普遍晚熟,拒绝长大的原因,以及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人和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拒绝晚熟,坚定成长。

一、是什么导致了晚熟时代的到来?

1.晚熟时代终究还是社会大环境所迫的产物。

社会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让物品、信息快速流通,有能力的人抓住机遇,随机应变,最终改变命运;

而反应迟钝的人则在不停观望的同时,发现自己是“一步慢、步步慢”,永远赶不上前者的步伐,没有魄力和胆量,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浪潮中只能随波逐流。

2.人类发展史上出现新时期——成年涌现期

美国社会学者亚奈特在2000年《美国心理学家》期刊中曾经提出“成年涌现期”一词。

是说人们在经历的轻松愉悦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后,因为没有能力承担成年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出现的由青年到中年的过渡时期。

在成年涌现期阶段的人们,正处在自我价值的认同和探索阶段,因为内心充满着未知和迷茫,所以情绪、心态极度的不稳定,

他们只重视自我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既想让生活永远向前却又仍不住的踌躇不定。

3.父母的不成熟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社会的变迁,让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消失,家庭开始以小单位的形式存在。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成为普遍现象。

在过去,大家一起生活,遇到问题相互询问,问题就得到解决,对于初为父母的爸爸妈妈也不会有过多的压力,

然而现在社会,养育孩子成为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因为缺乏育儿经验,孩子状况百出,又加上社会给与的过多压力,父母的育儿之路上充满了焦虑和恐慌。

a 父母的过度溺爱

1980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导致孩子成为每个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得到家长的过分关注。

一个家庭中六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成为正常现象,为防止孩子发生意外,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过度保护。

孩子在该锻炼的时候哄着抱着,没有自理能力,又何谈独立?

b 父母的过分依赖

心理学家金尚在《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书中说到:

“患抑郁症的人多数都有着诚实、认真、责任感强的本性,他们是父母眼中的乖宝宝。会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

而这一类父母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物,十分享受孩子的付出,对孩子过分的依赖。

c? 父母的无限荣耀

美国新弗洛伊德学派霍尼曾经提出了“追求荣耀”的理论,是说人们总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是风风光光的状态,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亲朋好友,自己才会有安全感。

而如果父母过于优秀,孩子就会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荣耀之下,

当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超越父母时,孩子就会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

他无法从内心肯定自己的成就,只能渴望通过他人的赞许和表扬实现内心的满足。

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和父母,我们要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坚定的成长?

1. 抓住生命中关键的十年

梅洛.洁伊是《20世纪,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一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师。

她曾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20-30岁这十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十年。而三十岁之后的生命则会这十年的基础上不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梅洛.洁伊认为生命的迟迟成熟只会导致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时间不够的现象,

如会发现隐藏的衰老正在向自己逐渐逼近,不孕症也在剥夺自己做父母的乐趣;

结婚、买房、育儿、养老,每一件事都让自己在心理上经受巨大的压力。

当然,我们不能说如果错过这十年,生活就会一片灰暗,但如果能够紧紧抓住20-30岁这关键十年,让自己在最年轻、最有精力的年纪去奋斗、去积累人生经验,

那么当自己年龄攀升,体力下降时,是不是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2 不要轻易冠之“以爱之名”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要听话,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父母“无私奉献”真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吗 ?

我们经常看到大街上被染得五颜六色的小宠物,他们穿着人类喜欢的可爱小衣服,仿佛一个调皮的娃娃。

这一行为让人们感到心情愉悦,也顿时增加了对宠物的喜爱。

然而,我们的“爱”真的是宠物所需要的吗?他们真的喜欢自己穿上这些“可爱的衣服”,染着五颜六色的毛发?

实际上,人们所谓的“爱”不但不会让宠物感觉到欢喜,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丢脸,心理变得抑郁。

宠物如此,孩子也是如此,我们总是会想当然地将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孩子身上,而让孩子认为这是为了他好。

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冈曾经说过“为别人好实际上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想象一下,在大街上,你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你把他带回家,给他梳洗换装,并给他精美的食物,你认为这是在做好事。

然而,当你在对他当前的行为进行纠正的同时,也是在告诉他:

你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你不能这样吃,也不应该这样穿。

有没有想过,也许对方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总是将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他人,其实就是渴望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这还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吗?

3 先爱自己,才能无条件爱别人

很大程度上,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代替自己完成没有完成的愿望。

而那些看似充满亲情的话,如:

“骂你是为你好!”

“我这么辛苦的做牛做马,不都是为了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

“孩子,我要你将来要过的比我好!”

这些看起牺牲自己的话语中,难道不包含了自己想要操控孩子的私心吗?

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自己的作品《人人为己》中说到:“每个人都要将自己作为优先照顾的对象。只有将自己照顾好了,才有可能做到对他人的付出无所求 。”

真正的无私奉献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只有充分照顾好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才能做到对他人无所求。

《晚熟时代》已然来临,如何在这充满未知的世界中披荆斩棘,王浩威告诉我们,只有秉持内心最原始的冲动,才能毫不迟疑、坚定地走下去!

    

上一篇:读什么书对写作有好处?_人生感悟     

下一篇:所谓合适,就是你在乎的人也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