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考上北大的寒门女孩的一封感谢贫穷的文章刷爆网络,其中表达的情感是感人的,很多人都被感动到了,下面的王心仪感谢贫穷读后感精选4篇一起欣赏!
01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近日,一个名叫王心仪的18岁女生,一篇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把许多人都看哭了。是的,一个从极度贫穷中,自强不息地走过来的女孩,一个以707分的高考成绩,即将走进北大这个令无数学子向往的中国第一学府的贫穷女孩,看过其脚下经历的艰难,人们岂能不掉泪?
人们的眼泪,是对18岁女孩由衷的赞誉,但也五味杂陈。“感谢贫穷”,这发自女孩肺腑的心声,令我们心情是何等的沉重!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着无数像王心仪一样的贫穷孩子,相对而言,王心仪实属是幸运者,她依靠自己的努力,即将走进北大,自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摆在她面前的,也必定是锦绣前程。然而,还有更多的“王心仪”,恐怕永远不会不被人关注,因为贫穷,上大学只能是梦。因此,18岁女孩王心仪的感慨——感谢贫穷,对我们来说,真正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的教育,精力不要总是集中在那些教育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不要总在升学率上做文章,更要注重提高教育的“短板”,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贫穷孩子,与其他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那些有潜质的孩子,不被贫困所潦倒,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确保其身心健康,自尊自强,快乐成长,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每个家长,无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但“庭院里跑不开骏马,温室里练不出英雄!”所以,对孩子们不要过分溺爱,对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也不要大包大揽,必须学会让他们吃点苦头,懂得吃苦是福,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时,对孩子们的前程莫“焦躁”,不要让各类课外补习班压垮孩子的身体,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懂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不是无为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而是合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读书的意义,激发爱学习的兴趣,学会刻苦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为贫穷,一些孩子失去了读书的信心、过早辍学,一些孩子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和体谅父母,过早地去打工挣钱。这些,需要孩子们正确看待眼前困难,做到自强自立,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唯有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才能有光明的未来,彻底远离贫困,报效国家,让生活不再贫穷。当然,社会、学校、家庭都当有所担当,都有责任帮助每一个被贫穷所困扰的孩子,能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确保他们能够多读书、接受更多的教育。
对18岁女孩王心仪的“感谢贫困”,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赞誉,也不能只是感动,或为女孩的苦难经历而流泪,最需要的是理性看待,将此作为一堂教育课,从多方面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教育给每一个孩子以阳光、平等,以健康成长、读书成才的机会。
02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7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贫穷”,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称之为“好字眼”,它毕竟与人们艰苦奋斗的企盼目标相左。用北大新生王心仪的话说,贫穷“狭窄了视野”、“刺伤了自尊”、“间接带走了至亲生命”。但她还是要对“贫穷”说声“谢谢”。这背后的逻辑不无“祸兮福所倚”的辩证哲理。透过王心仪18年来的不平凡生活足迹和以707高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骄人学绩,我们需要读懂“感谢贫穷”背后的真谛。
与富足而显贵的家境相比,贫穷的确可以给人的人生之路带来生活拮据、衣食堪忧和水准降低、需求受限等诸多困难与不便,且维持生计和实现愿望也注定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汗水与艰辛。从另外角度看,贫穷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生“财富”。生活压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拼搏向上的动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正因为“贫穷”,让王心仪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帮父母一起扛起了家庭重担。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帮爸妈承担家务,经常会下地做一些喂鸡割草、采摘棉花、放羊拉犁等力所能及的农活。也正是这段劳动经历,让王心仪“能够零距离地接触自然的美丽与奇妙”,“深深地爱恋着脚下坚实而质朴的黄土地,享受这上天的恩惠与祝福”,并自幼养成了自立自强、阳光乐观的精神品格。有了这种接地气的开朗、豁达和担当性格垫底,还有什么生活和学习困难不能克服?
正因为“贫穷”,也让王心仪自幼懂得了勤俭持家的道理,并受到知恩图报的良好家教。据王心仪妈妈介绍,王心仪每个月的在校生活费只是平常孩子的一半,每次买饭就买一些大白菜,舍不得吃荤菜;她和弟弟高中期间一直享受贫困生补助。妈妈教育她要好好努力,将来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报国家和社会。据悉,即将步入北大的王心仪已三次拒绝爱心资助。这种自立与明理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解读“感谢贫穷”,不是要人们甘于贫穷、安于贫穷,甚至乐当“贫困户”。而是要正确认知“贫穷”,不以“贫穷”为包袱,不向“贫穷”低头,始终保持苦中求乐、积极向上的进取状态,并立志改变贫穷。尽管家境贫困,但丝毫不掩王心仪的积极乐观,“名列前茅”、“奖状满墙”就是挑战贫穷的见证。“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这就是王心仪“感谢贫穷”的原由。
03
贫穷的人太多太多,可是能成功的最终又有多少,贫穷不是让你成功的主要条件,让你成功的是你自己的努力。王心仪,是你自己的努力战胜了贫穷的,是你的努力铸就了自己北大的梦想。
河北18岁女孩王心仪今年高考以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时,她正只身在异地打工。她在文章中写下“感谢贫穷”,“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这篇正能量满满的文章正合宣传的需求,所以,人日、中青等大咖媒体极力推荐,据说看哭了无数人。正如他们以往极力推荐《“口袋婆婆”弄哭朋友圈》、《7岁小女孩独自撑起一个家,全中国都被她感动》、《为他点赞——父亲去世依然坚守岗位》。
他们好这一口,毫不吝啬地用最华美的词汇赞美那些在贫穷和苦难中匍匐的人们,恨不得每天都用贫穷和苦难催生的感动弄哭整个世界,让所有人都沉浸在感动的泪水中,而忽略掉一切导致贫穷和苦难的起因以及内在的逻辑。
这样的赞美是冷血的,它毁坏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扭曲人的灵魂,扼杀人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意义上,苦难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的生命厚度,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这样的幸运只属于极少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尊严、心灵、创造力完全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
隐居的陶渊明虽然在小茅屋里,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妙诗篇。但这根本不是苦难所激发出来的豁达心境,而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悠然自得。要是给他来个强征强拆,他还有对着鸟木花草吟诗作赋的雅兴吗?
说到底,陶渊明还是有选择的自由的。而那些出身贫寒、一无所有、靠出卖苦力赚取微薄收入的人,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唯有匍匐在苦难中艰难前行。赞美他们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就像赞美太监守贞操一样毫无意义。
鲁迅将这种冷血的道德称之为“瞒和骗”。“瞒和骗”的要诀在于,闭上眼睛,绕开真实人生,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然后用形而上的空洞抒情代替形而下的技术改进。苦难华丽转身,便成了一种美。
这种美是病态的。所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司马迁写出了《史记》,是因为汉武帝对他施以的残忍宫刑激发了他的创造力;屈原写出了《离骚》,是因为楚怀王对他处以放逐的结果;南唐后主李煜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词章,是因为亡国之痛。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司马迁并非受刑后才开始撰写《史记》、屈原和李煜都具有极高个人艺术天赋的事实。于是,那些苦难制造者的责任竟奇妙地撇清了。
如果我们无法探究苦难的根源,也请不要赞美苦难。不赞美苦难,是对苦难承受者自身价值的凸显和安慰,是对苦难制造者的无声抗议。
美国叱咤风云的脱口秀黑人主持奥普拉是个私生女, 9岁被辱, 14岁生子,吸毒,被人虐待,60岁却成为首位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黑人女性,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
有人说,如果奥普拉没经历那些苦难,就没有现在的精彩人生,她该感谢那些苦难才是。可奥普拉不感谢苦难,她要感谢自己。2013年,离开《奥普拉脱口秀》两年后,奥普拉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演讲,讲述了自己经历的苦难、失败、奋斗以及幸福。事实证明,如果奥普拉没有非凡的毅力、超凡天赋和过人的心智,她早就毁灭于无尽的苦难中。
对于河北女孩王心仪,相信也有人说,甚至她自己都认为,如果没有经历那些贫穷和苦难,她就不会考上北大,所以她要感谢贫穷。
但我却要说,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超凡天赋和过人心智,王心仪早就像其他无数贫寒学子一样毁灭于苦难中。
所以,她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上天赋予她的超凡天赋和过人的心智,以及她自己非凡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
一切美化贫穷和苦难的华美言辞都是浮夸的,一切炫耀贫穷和苦难的姿态都是做作的。面对世间的贫穷和苦难,我们应常怀愧疚之心和悲悯之心,拨开覆盖在贫穷和苦难之上的美化悲情,看到贫穷和苦难背后的种种问题。
04
这两天我看网络上都在疯传今年高考考了707分,已被北大中文系录取的王心仪的文章《感谢贫穷》,我们两个老家离得很近,衷心的恭喜她被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大学录取,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农村像她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只不过好多时候并没有人去关注。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多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有和王心仪差不多的经历,或许有好多人没有她那么努力,没有像她一样考取了中国很牛的大学,但是我想说的是好多人在农村吃过的苦,和她并没有区别。
我们那个年代十岁以下的农村孩子会做饭,会做家务,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我记得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每天晚上放学回家,父母在地里劳作还没回来我就会提前把饭做好,当然农村没有你们想象的做饭有多困难,简单的炒个菜,炒菜没有什么太多的调料,有油,盐,酱油,醋,就够了,那时候炒菜基本上没有放过肉,煮点稀饭,再蒸上馒头好多人都会。做熟饭就一边写作业一边等爸妈从地里回来。我最引以为豪的是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蒸馒头了,就是纯手工自己揉出来的馒头,那会儿我妈老让我蒸馒头,因为她说我蒸出来的馒头好看又好吃,中途我因为揉面用力太大都用坏了两个面盆。上中学那会儿我们是第一次住校,我记得我住校的第一个月我饭卡里的三十块钱都没有花完,貌似那会儿我一天就吃一顿饭,就是简单的两个馒头,一个馒头五毛钱。那会儿放完假我回家就会去帮爸妈到地里打药,那会儿家里都种棉花,每家几乎都有十几亩地,因为那时候只有种棉花挣得钱多,但是这也是个没完没了的活,从种上开始一直到采摘完毕就没有歇着的时候,尤其是打药,一遍打完下一遍就又开始了。那时候最高兴的就是卖棉花的时候,因为确实是能够看到钱的。
再后来就是上高中了,离我家的距离大概十五公里,做班车需要五块钱,那时候我就让我姐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其实不是为了省钱,就是感觉骑自行车比较自由,一个月放一次假,骑车也不累,有时候下雨天我骑车去学校,看到那些开汽车的就特别羡慕,特别想自己也有一辆骑车。幸好现在那时候的梦想到现在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上高中的时候我感觉和县城的孩子比最大的落差是他们比我接触的事物多,他们看过好多课外书,会打篮球,会玩音乐,电脑使用的特别熟练,但是那时候的我对这些还都是一知半解。再后来上了大学自己一边打工一边挣钱才慢慢的接触了许多新事物。
贫穷限制不了你的理想,只要有梦,有一颗勇往直前进取的心。老天都会眷顾你。
05
王心仪,出生在河北省枣强县一个落后的农村里,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儿补贴家用。
穷人孩子早当家,心仪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的家庭不好,最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她从小就帮妈妈喂鸡、放羊、割草、摘棉花,“她第一次到地里摘棉花的时候,还没有棉花长得高。”王心仪的妈妈说。妈妈身体不好,王心仪有时还得照顾妈妈并承担所有家务,照顾姥爷和弟弟、下地做农活,稚嫩的肩膀过早地和父母一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文章里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和玩具、零食、游戏彻底绝缘,却同时让我拥抱到了更美好的世界。”
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王心仪本人都承认贫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也带来了痛苦、挣扎与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
一个成年人面对贫穷都难以保证做到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更不能苛责贫穷给一个孩子带来积极的结果,贫穷并不必然让一个孩子坚强、乐观和懂事。王心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北大,只是一个起点不公平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下,在一个阶段性的竞争中,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结果的个案。
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信心,但绝不能因此而肯定贫穷。
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做什么扶贫工作?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是毒。其实贫穷并不值得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