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孔子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_为人处世

2020-12-28 23:46:52

人生感悟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1]。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一、夫妇关系

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二、父子关系

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四、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有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之分。狭义的理解单指君臣。这个范围很小。孔子作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条件接触国君,但就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接触这种关系。君臣关系还可以做广义理解,即上下级关系,或者说领导与下属关系。而这则是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可以随环境而发生改变。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变成下级。人只有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够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拥护。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孔子是在鲁定公向他讨教时说提出这个原则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许多做领导的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对下级动辄训斥,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不懂得做领导诀窍。其实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领导的诀窍,那就是“君使臣以礼”。领导对下属要以礼相待,要礼遇下属,要给下属以足够的面子。过去古代人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中国到处有所谓的点将台,拜将台。做国君的之所以花那么大的气力堆那个台子,目的只有一个:礼遇下属。那么,做部属的应当怎样做呢?要“事君以忠”。三国的诸葛亮是这方面的典范。诸葛亮对于刘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领导尽“忠”,这是作为做下属的本份。领导在选择部下的时候有许多标准,一个主要的标准是看部属是不是忠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的能力很强,可就是上不去。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恃才傲物,对领导不忠或者忠得不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这“三省”当中最重要的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而忠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做部属的对领导不忠,很难取得领导的信任。

五、朋友关系

朋友关系是人生当中除了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外的最重要的关系。如果说,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带些必然性,个人无法选择或者选择的余地很小的话,那么朋友关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谁做朋友,不选择谁做朋友完全是个人的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因此,朋友之间讲究信,信是维持朋友关系的惟一纽带。信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说话算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信的另一层含义是信任。两个人只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信任从哪来?还是从说话算数开始。

朋友之间不能吹,不能夸,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说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说成冬瓜。还有,答应朋友的事一定办,办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许诺。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诺言即债务。我觉得这话讲得极好。“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朋友间讲究少说多做。靠行动而不是靠言辞去争取朋友,维持朋友关系,这是与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门。

6、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上面谈到的关系都是一些直接的关系,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往往有这种关系,一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并不认识,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发生某种形式的关系。人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个分子,必须担负起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提出了处理这种关系的具体原则。这个原则叫做“义”。比如说,你走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人正在抢劫,那么这个时候,你应当挺身而出,去制止这种行为。这个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尽了一个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应尽的责任,这就叫做见义勇为。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第二》)。在古代,义者,宜也,“宜”就是应当做的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孔子很看不起见义不为的人,认为那是懦夫行为。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千万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

 

    

上一篇:为人处世十要诀_为人处世     

下一篇:人际关系55绝招_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