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感悟

你不是“不善社交”,而是“不够饥渴”_为人处世

2020-12-28 23:46:52

人生感悟

  青年:

  苏叔,我是理科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从来都不是一些圈子的核心,我就想问,我有必要成为这种核心吗?我就总感觉朋友不多,是因为我自身不好、不够吸引别人吗?

  苏格拉底:

  你所谓的“感觉朋友不多”是什么意思?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人? 遇到困难求助时无人帮助?还是说,你的生活不够热闹,让你感觉到,你没有那些热闹的人的人缘好?

  青年:

  可能是不够热闹吧,别人也不怎么找我。

  苏格拉底:

  那你主动找别人了没?找的时候,别人不搭理吗?

  青年:

  我找的话,别人倒是都会搭理我。

  苏格拉底:

  这下,我明白了。你之所以觉得自己人缘不好,并非是因为现有的人缘满足不了你的需求,而是因为你把“热闹”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上成功的标志了。想想看,你要那么热闹干嘛?

  勾搭不上他们,我很伤心

  青年:

  可能有种炫耀或者什么心理因素掺杂在里面吧。

  苏格拉底:

  没这个必要啊。那些热闹的人,他们也未必就快乐啊。

  有很多人,把“朋友多”当成一种价值观、一种“政治上的正确了”。可是,你真的就需要很多朋友吗?

  人缘好,往往就是一种负担,因为,朋友太多的话,你就不自由了。

  青年:

  对啊,今天聚会明天出去玩,你不去还不好。

  苏格拉底:

  本来,社交是为人服务的,但渐渐地,社交异化了,我们反过来为它所奴役。如今,社交带给人们的烦恼,远多于快乐。

  况且,一个在社交场面上、饭局上特别活跃的人,也很有可能,他的真实人际关系会特别差,甚至是“孤独到没朋友”。否则,也就不会无论逮着谁,无论别人是否愿意听,他都会废话几大车了。还有一种是,人前跟别人勾肩搭背,又在背后对人家说三道四,这就是,可怜到家了。

  苏子讲解中

  青年:

  你上面说的这些,我都认同。但请问一下,你怎么看待“社交恐惧症”?

  苏格拉底:

  大部分的“社交恐惧症”,都不是病,而是由一些喜欢人为地玩弄概念的人给造出来的。

  几乎任何人在社交场合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紧张感,但这种紧张感其实并不会对社交造成实质性障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与陌生人见面前感到有点担心焦虑,或在出席正式場合前有些恐惧紧张,这是正常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又不难发现,我们是可以应付自如的,某些场景到最后甚至还是乐在其中。

  因此,不必把自己的“社交焦虑”夸大成“社交恐惧”。

  此外,心理学上有一份研究指出,容易在社交上出现轻度焦虑或害羞的成人,比其他人更能体谅别人,了解别人,而在交谈时他们亦会更细心倾听,较少打断別人的话。也就是说,有适度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情商更高。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社交上显得很胆大、无所顾忌、自以为“放得很开”的人,有一大半其实都是很大条、很无趣、很不识趣、情商很低的傻X.(此前,我曾在《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的无趣》一文中对社交的肤浅本质做了无情的鞭挞,感兴趣的人可以在扯淡不二的后台回复关键词“热文”查阅。)

  所以,我们其实不必把社交焦虑看作洪水猛兽,适度的社交焦虑不但是正常的,而且还是必要的。

  柏拉图:

  苏格拉底老师说得对,但我还想补充一些。

  通常情况下,在社交场合中比较活跃的,是这样的人:有钱的、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博学多才的、长得好看的;不活跃的,则是没钱的、没阅历没见识的、长得不好看的。这只是个的初步感觉,但实际上,对社交感到焦虑的,也有很多人属于前一种。

  苏老师以前说过,在一个集体中,最差的成员(或自认为最差)和最优秀的成员(或自认为最优秀)都缺乏归属感。 前者缺乏归属感,是因为难以融入,害怕自己不被接纳;而后者缺乏归属感,则又分两种情况:无法融入,不愿意融入。以此推断,在社交场合中,最不自信的人,会有恐惧感;但最自命清高的人,则会既抵触又恐惧。

  你想成为最风光的?

  倘若你觉得自己是这个群体中最差的那一个,那么,你便不得不做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以此来表明“我有资格跟你们在一起”。这样做,吃力感是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呢,倘若你是一个逼格很高的人,那么,为了合群、为了照顾到那些没格调的人,你就必须接地气,但为了接地气,你就必须附庸低俗,必须对别人说的那些无聊的话假装出一幅很感兴趣的样子,然后再频频点头“是、是、是”。这就好比,明明盘子里没菜,你却要假装吃得津津有味;明明没有快感,却要伪装高潮。

  或者,那些你不乐意与之社交的人,其实并没有问题,他们的话其实很有水平,但你就是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陪着看起来无比真诚的笑脸,也照样是一种煎熬。

  但无论是在哪一种处境中,你都会有一种“身不由己”的被胁迫感,不自在。区别在于,前一种情况下,你迎合的是比自己强的人,然后,人家会觉得你拉低了他们的层次,会骂你装逼、歧视你;而在后一种情况中,你迁就的是比自己差的人,掉身价。

  似乎是,刚刚处于那个小群体的平均水平的人,方可在进退间游刃有余。

  其实,让人无所适从的“社交恐惧”,多发生在一些“非必要”的场合。 就是说,你本来就没有必要跟这个人打交道,等你真正需要跟某个人打交道的时候,反倒不会有“不自在”。

  也就是说,社交最令人焦虑或恐惧的地方,并不是跟某个人陌生人或自己不喜欢的人说话,而是无话找话。你并不是找不到一句打破沉默的话,而是害怕自己找出来的话逼格太低,别人不感兴趣。

  其实,大可不必,比如,你会担心自己问个“你吃了吗”或“今天天气不错”显得很肤浅,但倘若是别人率先用这样的话题打破沉默,你非但不会觉得人家肤浅,反而觉得他就是你此刻的救星,你会对他感激涕零。因此,不必对自己要求太高,反正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无话找话”嘛,你不要对自己太洁癖就好了。

  天气转凉,给你擦擦汗。

  在社交场合,你之所以觉得跟某个人相处很不自然,害怕跟他说话,其实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跟他说话的客观需求、没有那种内在冲动,你是把跟他说话当成了一种义务来勉强自己。等到什么时候你确实有必要跟他说话了,你会发现,跟他说话,其实是一件非常自然自然的事情。

  常常有人对我说,觉得自己很难融入周围的人,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但以我这样一个完全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的切身体会,所谓“很难融入”,其实,只是暂时还没有融入的迫切必要、是你觉得跟别人无话找话地拉近距离比较难而已;等真正“被逼到那份儿上”了,你自然而然就能融入了。

  因此,一方面,没有必要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而有意识地与大家都保持距离,但另一方面,你也没有必要刻意地、费力地去融入,那样太耗费精力,弄不好还很尴尬。难道离了别人就不能正常生活?

  “难以融入”之所以让你感到焦虑,是因为你把融入所处的环境当成了一种“政治上的正确”,认为自己“应该融入”。可是,凭什么呀? 凭什么非得融入,凭什么非得跟别人有共同语言?在这方面,不少人,是被教育,被自己的父母给误导惨了;此外,某些“外向者”(独处恐惧症或社交饥渴症患者,即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个人的状态、不说一句废话就能憋死的人)也常常以错误的评价给不喜欢社交的人传播了负能量。

  在关于社交障碍的讨论中,社交饥渴症或独处恐惧症,是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如果能提高独处的能力,弱化社交的需求,则烦恼或许会减少许多。我很喜欢《水手》中的那句歌词: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我自己。

  搞清楚了这些,你就会发现,社交焦虑,其实不是性格缺陷;社交恐惧,也算不上个多大的事儿。不喜欢参加某些社交活动,那就别参加了吧;如果不习惯跟陌生人说不必要的话,那干脆就别说了吧。倘若你能从内心里接纳这种鸡汤式的理念,则即便是不跟别人说话,你也不会觉得尴尬。

  能不能少说点?

  PS

  在社交关系中,很多人都对“非我族类”有偏见。

  比如,本来,你的不喜欢无话找话,对生活和工作并不会有多大影响,然而,你社交圈子里的其他人会觉得你这样“不好”;并且,随着“社交恐惧症”等词语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你积极地对号入座,你把自己的“不喜社交”也当成了一种病。

  很多“心理疾病”,并不是“患者”自己生出来的,而是被别人给解读出来的。但“患者”并不自信,被别人说得多了,他们会怀疑自己真的有病,时间久了,就会特别焦虑。是不是,相信自己“有病”,要比疾病本身更有危害性?那么,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心理健康指数会不会更高一些?

    

上一篇:笨人才耍心眼儿,聪明人只需厚道     

下一篇:有一种幼稚叫“只讲理”_人生感悟